她是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拯救了无数生命,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推动了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冰心的三个孩子,也都是她接生的。

她为我国妇产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连钟南山院士都要尊称她一声“姑婆”。

她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她就是“万婴之母”,“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1)

林巧稚

很多人提到林巧稚,津津乐道的就是她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这当然很了不起。然而,如果林巧稚只懂得接生,那充其量只是个接生婆。

但是,林巧稚是科学家,她的伟大,在于为国家做出了四大杰出贡献,每一项,都足以载入史册。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

5岁时,母亲因患妇科肿瘤宫颈癌病故。这让她下决心学医,治病救人。

1921年,她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有一个同学余琼英在因为中暑晕倒了,林巧稚帮忙救治,等忙完后,考试时间已经过了。英语是林巧稚最拿手的,从小跟着英语翻译的父亲学习,林巧稚英文非常好,也是最有希望拉开分差的,可是因为这次意外没能答完试卷,让她觉得这次考试没戏了。于是考完就踏上了返回的轮船。没想到居然被录取了。考官们一致认为,林巧稚把病人安危放在第一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是一位医生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2)

年轻时的林巧稚

在协和读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榜首,也是“文海”奖学金唯一女性。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是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她54年的从医生涯。

当时协和医院规定非常严格,聘书上要求女医生不能结婚,不能生子。因为女性结婚生子,就不能住在医院,24小时待命。林巧稚接受了这个苛刻条件的聘书。

因为协和医院设备齐全,医术高超,在这里有她可以施展的空间。

最终,林巧稚凭借勤奋刻苦与高超医术,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走完了常人五年才能走过的道路,当上了总住院医师。

第一大贡献:提高婴儿存活率,降低产妇死亡率

上世纪初,我国医学落后,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妇产科。临产孕妇更多的选择产婆来接生,而不是去医院(医院也没有专门的妇产科)。产婆是没啥医学知识的,更不懂得消毒、卫生等专业知识,经常会对产妇和婴儿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伤害。那时候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很高,达到16%,产妇死亡率也有1.5%,可以说,生孩子就是走鬼门关。这让很多女性对生孩子非常恐惧。

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林巧稚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当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后来,她广泛考察、学习国外的妇科医院,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妇产科理论和实践。

林巧稚一生的奋斗目标是“让所有的母亲都高兴平安,让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健康”。

在林巧稚的努力下,我国新生婴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而产妇死亡率大为降低。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3)

1949年9月的一天,林巧稚收到了一封邀请函,邀请她在10月1日下午3点,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当时,林巧稚正在忙工作,看到这封邀请函后,简单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边。她说,“改朝换代的事我见得多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不去了。”

“我们是医生,有我们的工作,不是搞政治的,多救一个人,比去参加这个庆典更有意义。”

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巨变,让林巧稚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真心认同共产党的领导。对当初没有参加开国大典,有了一丝后悔。

1955年,林巧稚当选为中科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第二大贡献:推动全国妇女体检,攻克宫颈癌

林巧稚的母亲很早就因为宫颈癌去世。工作后,林巧稚曾见过一个18岁女孩,年纪轻轻就得了宫颈癌,短短半年,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宫颈癌初期不易被发现,等到医院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医生根本回天乏术。

林巧稚查看了上万份门诊病历,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妇科癌症患者,就诊时都已是晚期。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最好的办法,治愈的机会也将大大提高。

如今,每年体检一次已经是很多公司的惯例。可是在1950年代,由于观念保守,很多人思想重视不够,很多女性根本没有做过体检。

于是林巧稚向全国人大提出要对女性进行全面普查,并得到批准。

1956年,一场对全国女性的普查工作在20个城市展开了,对25岁以上的适龄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等妇科病症的检查。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正是林巧稚。

一开始她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做思想工作(很多人认为自己没病,不需要检查)。后来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效仿。全国十几个省市,也提出了以预防癌症为主,健康体检为辅的医疗普查工作,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医学界。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对症下药。

林巧稚主持的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者,使得宫颈癌这一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普查结束后,林巧稚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建议对妇女对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疾病,及早预防和治疗。

多年的从医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中国妇女的疾病和痛苦,很多是因为贫穷、多子女和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所致。因此,她编写了一些科普通俗读物,如《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等。在那个时代,这些书成了许多年轻妈妈的必读书,真正成了她们的“家庭卫生顾问”。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4)

林巧稚的科普著作

第三大贡献:攻克女性癌症,提出婴儿血溶症治疗新方案

在攻克宫颈癌之外,林巧稚还对另一种癌症进行研究。

1958年,林巧稚成立了绒毛膜癌研究组,开展绒毛膜癌药物治疗的系列研究。这是一种高发于子宫的一种癌症,怀孕是诱发这一病变的最主要原因。林巧稚很早就意识到,绒毛膜癌,可能和葡萄胎存在关系。葡萄胎是女性怀孕时,体内的受精卵出现异常,导致子宫没有正常发育的胎儿,而是有一堆像葡萄的水泡儿。

在林巧稚的推动下,绒毛膜癌成了我国科学规划中重点攻关的项目。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林巧稚带领团队,终于通过大剂量、多途径化学治疗的科学方法,降伏了绒毛膜这个以前的不治之症,使大多数患者得到了根治。北京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林巧稚的努力下,直到1978年,绒毛膜癌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几乎达到100%。

林巧稚还开创了治疗新生儿血溶性疾病的先河。

林巧稚曾经接到内蒙古一位怀孕妈妈的多封求助信,她先后怀了五胎,前四胎都没活成,后三胎一出生,婴儿全身发黄,很快就夭折了,她请求林巧稚救救这个第五胎。

从信中述说的症状来看,林巧稚判断,有可能是新生儿溶血症。这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当时这个疾病,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国际上也罕有治愈的记载。

面对这位母亲接二连三的求救,林巧稚该怎么办呢?

最终林巧稚踌躇再三,还是接纳了这位母亲。

1962年,一个男婴在林巧稚的产房内诞生了。果不其然,几个小时之后,婴儿的身体开始发黄,这是典型的新生儿溶血症,之前在中国是不治之症,无人可医。

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林巧稚认为,用婴儿的脐带血,进行全身换血,是治疗的可能方案。但是全身换血十分冒险,在临床医学界,尚无人敢于尝试。

当时的林巧稚已经是妇产科学的泰斗,如果治不好,不仅会损坏她的一世英名,她的行医资格也有可能就此断送。但是为了挽救这名男婴,林巧稚决定大胆一试。

她从新生儿的脐静脉抽取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血一滴滴进入小生命的体内。经过两次换血后,婴儿皮肤上的黄疸慢慢消退,皮肤逐渐由黄变白,最终恢复了正常的肤色。

换血疗法,就此开启了中国新生儿溶血症第一个救治成功的案例。

为了表达对北京协和医院的感激之情,这名婴儿取名叫王协和。

此后,换血疗法又成功救治了上百名婴儿。林巧稚的这一成就,填补了我国医学科学的一项空白。经全国推广后,挽救了无数小生命。在国际上也赢得了一片赞誉。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5)

林巧稚

第四大贡献:对妇产科学进行顶层设计

林巧稚在谋划我国妇产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今的北京妇产科医院,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医院,这里交通便利,位置适中,非常方便患者前来就诊。这所医院,一开始差点建在城外,是林巧稚把它争取到了现在的位置,并负责对妇产医院进行布局设计。

妇产科医院不同于普通的医院,必须要考虑到孕妇的实际情况,建在城外不方便,孕妇去医院太费事,生孩子常常是在夜里,而且刻不容缓。

她和当时一批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跑遍了北京城,根据产妇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医院的布局,就连室内布置的设计,也要求适合孕产妇的需求。

如今,妇产科的科室分得很细,产妇和病患,可以轻而易举找到可以帮助她们的科室,这就是林巧稚当年打下的基础。

她开设了妇产科学的亚专业,设立生理产科、病理产科、计划生育、妇科病理、妇科内分泌、妇科肿瘤等专业,规划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发展蓝图。

她所规划的妇产科亚专业,不但根植于协和医院,还走向全国,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6)

第五大贡献:培养人才,著书立说

作为新中国妇产科学乃至医学的奠基人,林巧稚培养了医学界的大量人才,他们日后都成了妇产科领域的精英和翘楚,各妇产科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郎景和院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对每一位医师都了如指掌,为每一位医生制订培养计划。每次林巧稚为产妇接生和做手术,都会有大量年轻人观摩。林巧稚不仅言传身教,更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医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弟子们。

她给学生们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想做一名称职的妇产科大夫,首先得接生一百个孩子。否则就谈不上起码的实践经验。

1961年,全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林巧稚主动要求,把每个月26斤的粮食定额,降为16斤,希望年轻的医生和护士得到更多的关照。

林巧稚终身未婚,孑然一身,不停忙碌。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

她说,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7)

年近八旬的林巧稚,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和熬夜,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终于病倒了。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写作《妇科肿瘤》。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我国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她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并不怕死。”“人们了解我,我更了解自己。我没有负疚,没有牽挂,没有悔恨,尽可以暝目而去。”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产钳塞在她手里安抚她。

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8)

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2009年9月10日,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万婴之母林巧稚有信仰吗(林巧稚万婴之母)(9)

位于厦门鼓浪屿的林巧稚塑像

如今,在家乡厦门鼓浪屿,有林巧稚的纪念馆——毓园。你要是去厦门鼓浪屿旅游,到了林巧稚的雕塑前,请献上一束花,深深鞠上一躬,感谢她为我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