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我国所认同并坚持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一、重要地位

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二、重要内容——“三观”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

三、真题演练

1、(2020上海A)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从哲学的角度,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物质与意识 B、认识与实践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D、静止与运动

【答案】B

【国正解析】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王夫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可见两句话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选择B选项。

2、(2016吉林乙)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变成“I'm possible”。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在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真理具有条件性 D、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答案】B

【国正解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头脑中“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可能”的事情,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故选择B选项。A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用于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与题干无关。C项,真理具有条件性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项,表述正确,但意识只是人脑中的想法,要想成功,必须要通过实践,所以D项排除。

3、(2020联考)《荀子·儒效》中写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关于这句论述反映的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知行合一 B、实践出真知 C、人定胜天 D、实践决定认识

【答案】C

【国正解析】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其中“行”就代表实践,“知”就代表认识,这句话强调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A、B、D项均正确;C项,人定胜天是指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符合题干,当选。

4、(2019上海A)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路线呈“S”型曲线,切合了水流走向。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看,弯度明显更稳定,跨海大桥受到的海浪冲击远远大于普通桥梁,设计“S”型曲线,能让水流通过引导减少对桥梁造成的伤害。同时,由于海底也和地面一样,是凹凸不平的地形,把桥梁修成弯曲的形状是为了避开这些起伏的地形,保障桥梁的稳定和安全。这表明: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能够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

C、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D、人能够通过想象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答案】A

【国正解析】题干中描述了港珠澳大桥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进行设计,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应A项。B项表述正确,但题中只是人们通过认识利用规律,没有改变规律,故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意识本身不能创造事物,要通过实践才行;D项表述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将部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

5、(2012北京)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说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国正解析】“越来越深入”说明追求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应①。从古代到今天,人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伴随而来的是对太空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认识太空的能力提高了,对应③,故选择B选项。②④表述错误,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所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非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6、(2019吉林)1798年,拉普拉斯曾根据牛顿引力理论预言宇宙中存在一种类似于黑洞的天体。1939年,奥本海默等根据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证明,一个无压的尘埃球体,在自引力作用下将能坍缩到它的引力半径的范围以内,这就形成黑洞。2019年4月10日,黑洞研究开创性成果——“虚拟望远镜”在2017年拍摄的黑洞照片在全球同时发布,人们对于黑洞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一过程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具有普遍性和条件性 B、实践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D、世界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国正解析】从1798年到1939年再到2019年,科学家对于黑洞的研究逐步深入,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对应C项。A项、D项均表述正确,但题干中并未体现;B项,实践的客观性是指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人,使用的是客观的、物质的工具,作用的对象是可感知的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题干均未体现,排除。

7、(2017联考)下列语句与哲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横切牛羊竖切猪,要省力气看纹路——办事要按客观规律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客观条件限制

C、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真理来源

【答案】C

【国正解析】A项,“横切牛羊竖切猪”体现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B项,“欲善其事”体现了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利其器”表明是有条件的,所以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客观条件限制;C项,“破屋”“连夜雨”“漏船”“打头风”均为曲折,所以C项对应错误;D项,“登高山”体现了实践,“天之高”即为真理,所以不实践无法知道真理,即实践是真理来源,D项正确。

8、(2018湖北选调)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是: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从客观存在着的“实事”中找到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C、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B

【国正解析】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要我们去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对应B项。A项新情况、新问题,C项时代性,D项群众均未体现,排除。

9、(2015湖北选调)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答案】B

【国正解析】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即真理具有相对性,对应B项。

10、(2018吉林甲)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19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后来,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又提出:“在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这一认识过程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唯一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答案】D

【国正解析】三角形内角和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同,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就会转化为谬误,这主要体现了真理具有相对性,对应D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