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的名和字,有个基本的使用原则,就是名是自称的,字是给他人叫的有人说,这叫称其字以敬其名古人幼时由父祖起名,一般用于家庭内称呼,或者用于上学读书的学名;成人时行冠礼由宗族长辈取字,则是用于对外活动,所以在社会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人的字和号有什么区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人的字和号有什么区别(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

古人的字和号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人的名和字,有个基本的使用原则,就是名是自称的,字是给他人叫的。有人说,这叫称其字以敬其名。古人幼时由父祖起名,一般用于家庭内称呼,或者用于上学读书的学名;成人时行冠礼由宗族长辈取字,则是用于对外活动,所以在社会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

不过中国封建社会极重礼仪,繁文缛节甚多,当人之面,直呼其名,或直呼其长辈之名,都是不敬,直呼君主之名,更是大逆不道;然而如果自称称字,也会被人斥“无知者无畏”。所以,称名称字,也得看对象看场合。之前的文章里专门谈过称名的问题,这次就谈谈称字的规则。

首先,说一下尊长的字。

尊长的名当然不能当面直呼;若对旁人,尊长的名也绝不能叫,在先秦时期,可以称字。《论语》中便可见孔子弟子在与他人的言谈中提及孔子称“仲尼”的例子。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子贡语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同作为儒家经典的著作里,也可见其后学称“仲尼”之处。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语

【译文】 我只听说用中国的方式来改变四夷的,没有听说过用四夷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陈良土生土长在楚国,却喜欢周公和孔子的学说,北上中国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没有人能超过他的,那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竟然背叛了他!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叙述称谓

【译文】 从前孔子在鲁国参加蜡祭。蜡祭结束之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禁一声长叹。孔子感叹现如今的鲁国。言偃在他身边问道:“夫子为何长叹?”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能赶上,我心之所向之。”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中庸》叙述称谓

【译文】孔子继承尧、舜的传统,以文王、武王为典范,遵循天时运行的规律,符合水土地理的环境。

《中庸》据说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犹称“仲尼”。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世说新语》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登门拜访,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坐了下来。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

孔文举,即孔融,字文举,孔子的第十九世孙。《世说新语》则是南朝宋刘义庆的著作。这说明,至少魏晋时期,称尊长之字还是被允许的。

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大概由于避讳的规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格,长辈的字也不许称了,要称只能称号,或者谥号、官职之类。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在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所以称为“太常公”。

父祖称自己的子孙,一般称名;其他的长辈对晚辈,则称字比较常见。推而广之,就是位尊者对位卑者,年长者对年幼者,称对方皆称字以示谦敬。譬如《史记》中汉高祖刘邦评论群臣时言道:“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有一个情节:“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这里公瑾是周瑜的字,子布、元表分别是张昭、秦松的字。

称字,最常见的还是平辈之间。

譬如《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彼此称字。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译文】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

子夏是卜商的字,子夏、曾子、子张、子游并称为“孔门四杰”。这里子张与子夏平辈,称字;子夏的门人对子张称子夏的字,则是表示尊敬。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这里,言偃字子游,也称言游。子游称子夏,也是称字。

在古代,只要是有字的,平辈交往都是称字。这种称法一直到五四之后,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取字的传统逐渐消失,“先生”“同志”的称呼推广起来,才渐渐淡出现实生活。但在一些古代、近代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动则直呼其名,实在有些偏离历史真实。在我看过的影视剧《觉醒时代》中,如李大钊先生会称呼陈独秀为仲甫,陈独秀则称呼李大钊为守常,则显然讲究了许多。当今时代,有些喜好古代文化的,有的也会给自己取个字,你若知道,则以字相称,想来必可多得对方的一分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