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呆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诚地做着祷告——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

然而,螳螂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当其他昆虫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先前那“虔诚”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硕大的眼中闪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几下或挣扎一阵。接下来,螳螂会用它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一点地把猎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螳螂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器官,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2)

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在温带地区,螳螂种类相对较少,体型较为简单;但在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体型也变得怪异复杂,而且个个都是高超的伪装大师,无论植物的花、叶、枝、树皮……都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有了巧妙的伪装,螳螂只需静伏不动,不管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3)

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便可以过得逍遥自在。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多种,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螳螂,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子杀手”。

初到世上

在温带地区,螳螂通常一年只繁殖一次,以卵块的形式越冬;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4)

而在热带地区,则全年都可以见到各个年龄阶段的螳螂。卵粒的孵化与温度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温度合适,卵粒便开始发育,在极短的时间内,发育健全的小螳螂——若虫便会相继从拥挤的卵块中涌出。不同种类的螳螂,其卵块的形态差异很大,但都会在顶端有两排交替排列的小“屋盖”,两端有小孔,若虫要想钻出卵块,小孔是它们的必经之路。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5)

在初到世上的若虫身上看不出一点螳螂的影子,而是更多地保持了卵粒的模样。很快,它们完全钻出卵块,靠尾部的一根细丝和卵块相连,将整个身子悬吊在空中。几乎与此同时,第一次蜕变开始了……挣脱了卵膜的束缚,小螳螂终于显出了本相,看上去已和父母相差无几,只是还没有长出翅膀,头部的比例也显得较大。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6)

等到整个身子稍微干燥坚硬些,小螳螂便爬到附近的枝叶上歇息一小段时光。这时,处在幼龄阶段的小螳螂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它们既没有足够强壮的体魄来保护自己,忍受饥饿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为了填饱肚子,常要东奔西走,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面前。因此,很多螳螂幼体都无法顺利长到成年。

对于小螳螂来说,多汁的蚜虫是再好不过的食物了,数量众多,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很容易就能抓到。当然,小螳螂并不只会欺软怕硬,饥饿难耐时,它们也会向和自己身体差不多大甚至更大的猎物发起攻击,而此时它们就显露出了它们父母的凶悍模样。小螳螂跳跃能力很强,身体也很轻巧,有时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到数十米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它们进行扩散。对它们来说,或许另一个地方会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随着身体的增长,小螳螂的躯壳变得越来越坚硬,对饥饿的忍受力也逐渐增强,七八天不吃东西也不会有大碍。渐渐地,它们变得不爱活动,整日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等候猎物的出现……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7)

受外骨骼的约束,小螳螂只要不蜕皮,身体便不会有大的增长。随着小螳螂不断地进食,躯体表面看似平静,内部却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只要营养状况良好,时机成熟,小螳螂的生活便会揭开崭新的一页——蜕掉旧的“外衣”。摆脱旧皮的束缚后,小螳螂褶皱的新皮暴露在空气中,充分吸收水分,然后舒展开来,小螳螂一下子魔术般地长大了许多。晾干身体后,它们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杀手本色“

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并不是件轻松事,螳螂始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做着微妙的权衡。酒足饭饱之后,即使是重量级猎物,螳螂也不会花大力气去捕捉,相反地,它们会在那些送上门来的大个子面前连连后退。如果饿了几顿,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是随风而落的一片枯叶也会勾起它们极强的捕食欲望。此时此刻,就算是个头比自身还大的蝗虫、螽斯,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8)

螽斯

它们也毫无畏惧。当然,捕猎过程并不轻松,这些大家伙拥有强大的身体优势,它们那强有力的后腿和巨大的上颚对螳螂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螳螂硬是凭借两把有力的“大刀”——捕食足死死卡住猎物不放,有时搏斗过程会从枝头一直“滚战”到地面,只要没有受到重创,饥饿的螳螂会誓死制服猎物。

在螳螂眼里,只要是移动着的物体便是它们捕捉的对象,毫无门类之分,不仅仅是昆虫,青蛙、小蛇、小型哺乳动物等,都有可能成为大型螳螂的食物,甚至连同类也经常被列入它们的“菜单”中。在捕猎过程中,螳螂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在许多种类的猎物身上都有可怕的反抗“武器”,比如蜜蜂的毒针,螽斯的大颚及长满硬刺的后腿……随便被哪一种击中,螳螂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螳螂的那对特化的捕食足便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作用。捕食足分为三节:末端的两节上长满大大小小的硬刺,相互咬合得非常紧密,一旦猎物被夹住便很难挣脱;连着前胸的一节控制猎物跟螳螂身体的距离,可以防止被反扑的猎物伤害。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9)

有趣的是,一些猎物看起来十分威猛,实际上外强中干。比如一只大蛾子,它不停地扑动着超出自身躯体数倍的两对翅膀以夸大自己的体积,但实际上这种附属物并不会给它增加反抗能力。螳螂仿佛深知这一点,虽然蛾子看起来很大,但螳螂却对它们十分感兴趣。飞蛾的大翅膀一旦被螳螂的捕食足夹住,便会立刻停止扑动,接下来便只有任由螳螂宰割了。

在捕食昆虫时,螳螂通常会先用两把“大刀”卡住昆虫的胸部,因为昆虫的活动中枢都集中在胸部,一旦胸部被控制,昆虫就无法动弹。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0)

但螳螂进攻的角度并不总是很理想,如果遭到猎物的猛烈反抗,螳螂往往不急于进食,而是先用有力的颚将猎物的反抗武器一一咬掉,然后再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享用美味……

危机四伏

螳螂虽然是强悍的猎手,但在自然界中,它们同时也扮演着被捕食者的角色。螳螂终究还是昆虫,无法与其他更为强大的猎手匹敌,蝎子、蜈蚣、蜥蜴、猛禽等时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如果说在与蝎子、蜈蚣等较为低等的对手的斗争中,彼此还互有胜负,那么在猛禽面前,比如隼或者鹰,螳螂如果硬碰硬,那就连一点存活的希望都没有了。

面对凶猛的捕猎者,螳螂也会摆出曾令众多敌手望而却步的恐吓姿态:猛然扬起“双刀”,竖起翅膀,卷起腹部,用四条行走足把整个身体支得很高(这使它们看上去一下子高大了许多),腹部和翅膀摩擦发出“嘶、嘶”的声音,再加上在前爪内侧的一些警戒图案,这时的螳螂看上去既高大又恐怖,它们希望借此吓住对方。然而,螳螂所有的这些防御手段其实形同虚设,对方只需用爪子果断地一抓,或者用嘴猛啄几下,螳螂顷刻间便会“壮烈牺牲”。不过,螳螂有时也会识相地采取“走为上”的策略,纵身跳入植被深处……

除了那些在身体“硬件”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天敌外,也有一些小型的敌人同样会对螳螂的生息繁衍构成威胁,螳小蜂就是其中之一。别看螳小蜂的个子小,螳螂却奈何不得它们。螳小蜂会用自己针状的产卵器刺破螳螂的卵壳,然后在里面产卵,当幼虫孵出来后便会取食螳螂的卵粒。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1)

在较好的情况下,会有部分螳螂卵幸存下来,但全军覆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铁线虫是另一个令螳螂烦恼的敌人,它们的攻击性同样是令螳螂无法防范的。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2)

铁线虫随着食物进入螳螂体内,吸食它们的营养,造成螳螂发育不良,无法正常繁殖,严重者逐渐衰弱,直到死亡。

危险的求婚之旅

随着最后一次蜕去陈旧的“外衣”,螳螂添上了两对翅膀,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体型不会再有大的增长。这时,它们就有了新的使命——繁衍后代。

螳螂的交配,总会让人们想起那些充满暴力色彩的“食夫”场面。实际上,“食夫”现象并不十分普遍。通常的情况是,雄螳螂比雌螳螂成熟得要早一些,成熟的雄螳螂见到移动的雌螳螂便会主动靠上前去,而那些没有发育成熟的雌螳螂并不能理解雄螳螂的这一举动。这时,如果雌螳螂还不十分饥饿,雄螳螂就算走运,最多只是求爱遭到拒绝罢了;如果碰上雌螳螂已经几天没吃饭,那么雄螳螂就只有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了,雌螳螂会毫不客气地将它吃掉。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3)

如果雄螳螂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换来的将是一场较为安全的“婚礼”。雌螳螂发育成熟后,会主动释放出外激素以吸引异性,当寻“味”而来的雄螳螂小心地靠上前去时,雌螳螂会显得十分“娇柔”。这时,有经验的雄螳螂会在进入“危险距离”之前便一跃而起,迅速地跳到雌螳螂的背上,用前爪紧紧地扣住雌螳螂的翅膀根部,同时弯下腹部与之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少则20分钟,多则三四个小时。交配结束后,雄螳螂将迅速跳开。休整一段时间后,雄螳螂会再次走上求婚之路。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4)

对雄螳螂来说,并不是每一次求婚都那么幸运。即便顺利地跳到雌螳螂背上并开始进行交配,雄螳螂依然没有进入“绝对安全期”,因为雌螳螂随时都可能翻脸。有时,雄螳螂或许是被幸福冲昏了头脑,在雌螳螂的背上不老实地动手动脚,这样往往就会激怒雌螳螂,从而使自己丢掉性命。因此,雄螳螂的每一次求婚都可能是一次“死亡之旅”。

最后的奉献

交配后,雌螳螂需要大量的营养来产生足够多的卵,此时它们的脾气异常暴躁,食量也大得惊人。随着“预产期”的临近,雌螳螂经常长时间地待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产卵前,雌螳螂开始四处走动,显得烦躁不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们是在寻找最为合适的产卵地点。雌螳螂通常会选择在植物的细枝上产下卵块,墙壁、石块、窗角、门框,甚至有电线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产房”。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5)

产卵时,雌螳螂先分泌出胶状物质涂抹在附着物上,再分泌出泡沫状物质作为基底,而后才开始排出卵粒。每产完一层卵粒它就会涂上一层隔膜,然后再排出一层卵粒。每层卵粒的排列非常规则,这样既节省空间,又有利于日后小螳螂孵化时向外钻。产完最后一层卵粒,雌螳螂会用泡沫把末端封死。在整个产卵过程中,雌螳螂的身体几乎不移动或只挪动极有限的距离,它靠腹部的摆动收缩来完成产卵,靠尾须来探测已产出的卵块的大小和形状,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控制整个卵块的形状。产卵结束后,雌螳螂要守在原地很长时间。或许是产卵过程耗费了它太多的体力,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当然,也有可能是它要待在原地保护卵块,直到确保周围没有危险之后才离开。雌螳螂产卵后,即便气温依然暖和,它们也无法抵御身体衰竭的进程,很快便会死去。

昆虫界的真实故事(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16)

如果营养状况非常好,雌螳螂会产多个卵块,有时可达20余个。大型螳螂的卵块中一般会有几百枚卵粒,而小型螳螂的卵块中有时只有十几枚卵粒。在热带地区,卵不需经过休眠阶段,一旦产出便很快进入孵化阶段,不久就会有“微型刀客”出世。但在其他地方,卵必须经历风霜雨雪的考验,这时包裹在卵粒周围的泡沫状物质就成了上等的防水御寒材料,确保卵粒不受恶劣天气的侵害。随着下一个气温回升季节的来临,卵粒开始发育,接着是新一代小螳螂的降生,又一个轮回就此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