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江西南昌的一个朋友邀我去他那里,大意是要我做两次演讲他说:“马老师,食宿以及来回机票我们管,另外,我们也不让你白讲”然后,他报出一个不菲的数字说实话,这笔钱还是很让我动心的,但思来想去,我还是婉言谢绝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个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个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一个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多年前,江西南昌的一个朋友邀我去他那里,大意是要我做两次演讲。他说:“马老师,食宿以及来回机票我们管,另外,我们也不让你白讲。”然后,他报出一个不菲的数字。说实话,这笔钱还是很让我动心的,但思来想去,我还是婉言谢绝了。

一来,自觉人丑胆小,从不喜欢在人多处露脸,尤其在黑压压的人群面前讲话。想想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一紧张,若讲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大家一哄而散,那得多尴尬。自己尴尬也就罢了,这不是还坑了人家主办方吗?

二来,天生心底不能装事,一旦说好成行,就会十分上心和认真准备,去之前的所有日子,都会为这件事焦头烂额,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三来,也是最要紧的,去讲点什么呢?没有足够的水平,如何为人师?如何敢指教别人?人贵知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我把自己的学识水平衡量了一番,觉得无论讲什么,都对不住人家给的那笔报酬,更怕耽误了听者的时间。

对方见我拒绝,说:“马老师,钱不是问题。”他以为我嫌给的报酬少。我哭笑不得,只好撒了个善意的谎:“学校事多,脱不开身。”

又一年,北京的一个人辗转得到我的电话,邀约我去她那里讲点什么。她说:“马老师给我们的学生讲一讲吧,他们都很喜欢你。”这个人在北京办了一家教育机构,每年都会邀请一些人去做报告。当然了,对方也允诺给我一笔报酬。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赶紧拒绝了。

现在不少人经常云游四方做演讲,我特别佩服。这些人底下的听众越多越兴奋,越兴奋越把控不住自己,本来说好讲两个小时,结果讲了四个小时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还有一些人,把同一个内容到处讲,这个地方讲的是这套,换一个地方讲的还是这套。他们不厌其烦,每一次讲就像第一次讲一样,化枯燥为蓬勃,让我不服不行。

应该说,有的演讲真的物有所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人,若讲的内容有价值,还愿意云游四方指点众人,是值得称赞的。不是说四处演讲不好,而是要看适不适合自己,演讲有没有水平。

我总是想,我能讲些什么呢?人生几十载,虽然写下不少文字,但自感碌碌庸常,根本没有于大庭广众之中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的东西。更何况,你不讲还好,一讲下面的听众说话的、玩手机的、看书的、打瞌睡的,干什么的都有,你一个人在台上自说自话,你说得有多煞风景,多失败。

相对来说,我更愿意写。有时候,媒体采访我,总喜欢列个提纲,我答卷一般答完了,发过去了事。在我看来,写比说要自在得多,也容易得多。而且写经过深思熟虑,细细斟酌,会让读者或听众多少有点收获。

我还觉得,能让人受益终生的话,绝非是钱能换来的。我不愿多说,不敢去指教别人,但我愿意用文字去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交由读者评说,这是我能做到并做好的事情。

我原以为婉拒过别人的邀约,一定得罪了不少人。其实,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不要怕拒绝别人,你这边不好意思,人家那边可能早就把这件事丢到九霄云外了,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想到这里我就愈发轻松了。

有一次,偶尔在一个场合,同事提及北京那个机构邀约我的事,说邀我的那个人是他的同学。他说:“我同学说啦,你挺不好请的。不过,她说挺喜欢马老师这样的人,跟他写的文章一样,淡泊。”我听罢笑笑,心里却满蕴着感激。

不勉强自己,不充大头,自己能胜任的事情才去做,自己这里过得去,别人那里也过得去,于己无害,于人无伤。

(马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