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子华自导自演的《乜代宗师》,将于贺岁档上映。相比其他的香港明星,黄子华在大陆的热度并不高,尤其在粤语地区之外的人,听过的更是少知又少。

其实黄子华就像现在的TVB港剧一样,更像是一种小众文化,喜欢的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过。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1)

不过提两个和黄子华有关系的人,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一个是曾经的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另一个则是最近红得发紫的脱口秀表演者李诞。

周立波曾在节目中说过,他的海派清口的灵感,几乎全部来自于香港的栋笃笑,而香栋笃笑第一人便是黄子华。

而李诞也说过,黄子华是他的启蒙老师之一。当年李诞在广州上大学,期间迷上了粤语,在室友的推荐下,开始听黄子华的栋笃笑。

黄子华和他的栋笃笑

说起“栋笃笑”一词,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但实际上栋笃笑和我们常听到的“单口相声”类似,是一种舞台表演。

而栋笃笑一般由幽默的小故事和短语组成,而在内容的创作上多以“搞笑”和“怒骂”两种方式组成,前者多以自嘲或是嘲笑他人为乐,而后者多以针砭时弊为趣,目的就是惹人发笑,也是一种喜剧的表现形式。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2)

不过栋笃笑有别于喜剧电影中的搞笑手法。在香港电影中,周星驰的电影一直被认为是“港式幽默”的代表,但星爷“无厘头”式的搞笑,乃是通过错乱乱拼来产生突兀或诡异感的一种幽默方式。星爷的电影之所以让人发笑,靠的不是言简意赅的搞笑金句,而是有违常理的对话、荒诞的情景以及令人捉摸不透的电影节奏和表演方式。

而相比周星驰的电影,黄子华则代表着另一种“港式幽默”。栋笃笑不同于电影,电影更偏于团队,团队中的编剧、导演、演员甚至摄影师都承担着令人发笑的责任。而栋笃笑则属于个人表演,一个人包办了所有的笑点。而黄子华也是第一位以Stand-up Comedy形式,做超过两小时单一表演的香港明星,而栋笃笑也由黄子华翻译,并率先使用。

实际上,栋笃笑这种类似于“单口相声”的表演节目,早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电视节目中就有雏形,只不过那类节目和我们今天的很多综艺节目很像,这些表演多为纯粹娱乐,只是为了博观众一笑。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3)

而黄子华则在这一基础上升华,突破了“只为搞笑”的泛娱乐化思想,而是将很多哲学思维纳入其中,用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抽丝剥茧的嘲弄某些价值观,反证这些价值观是何等的荒谬。

所以,黄子华在这些幽默中,所展现出来的深遂的知性,是过去香港那些流行文化中的搞笑,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当然,栋笃笑这种“港式幽默”并非黄子华首创,在表演形式上,栋笃笑是模仿了欧美地区的Stand-up Comedy,只是黄子华将这种表演形式,成功的着陆于香港和大陆。

而对于黄子华而言,那时的香港娱乐圈,已经无法再产生一位,如周星驰那般具有代表性的喜剧演员,而他却剑走偏锋,专注于栋笃笑的创作,为“港式幽默”开辟出一片新的风貌。

栋笃笑不是哲学,而是伤痛

很多人说,黄子华栋笃笑之所以饱含哲学思想,多和他本身读哲学有关。所以,黄子华是先遇到了哲学,然后从哲学中受到启示,才让他的栋笃笑高朋满座、登峰造极,所以是哲学成就了栋笃笑,哲学成就了黄子华。不过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太过肤浅。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4)

曾经有报道称,越是优秀的喜剧演员,越容易患抑郁症。像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甚至14年在家中自杀的喜剧演员罗宾‧威廉斯,无一不是在开怀的笑脸下,藏着一颗苦苦挣扎的心灵。而研究也指出,优秀的喜剧演员,通过内心都是复杂而矛盾的,外表越是张扬,内心则越容易陷入郁结。

我们前面提到的周星驰也是一样,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喜剧,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星爷,总是搞笑的、开朗的。然而,和周星驰合作过的艺人,对星爷的评价,多数却是:性格孤僻、极难相处,甚至还有传闻说星爷患过抑郁症。镜头外的周星驰宛如一个走失了父母的孩子,和电影里的星爷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灵魂......

而这种表里不一的气质,有时候我们在黄子华身上也能看的到。而黄子华在自己的栋笃笑作品《拾上拾下》中也提到,当年他得过抑郁症,他因为在拍摄电视剧《非常公民》期间,深陷溥仪这个角色,而不能自拔。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5)

实际上,在黄子华接触哲学之前,他本身就是一个叛逆而且破格的人,他的成长经历,也是一部标准的小人物奋斗史。

1960年9月,黄子华出生在香港的红磡,从小父母离异,黄子华就在这样的单亲家庭长大,自此和所谓的“正常成长”渐行渐远。家庭教育的缺失,让黄子华打小就是个“捣蛋鬼”,伶牙俐齿、逃学、偷窃,甚至在继父面前砌词狡辩,而遭继父毒打。

然而,年少时的黄子华野性难驯,初中时更是相约4个同学,偷了外国人的小船出海,结果被判守行为两年及留有案底,自此报考香港警察无望。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6)

回看黄子华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成就栋笃笑、成就黄子华的,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哲学,而是伤痛。说到直白一点,就是黄子华在去加拿大学习哲学之前,他已经在生活的磨练下,成长为一个洒脱、不勒而又善于思考的人。

所以,与其说黄子华是到外地留学,研修哲学,倒不如说他是主动利用哲学,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因为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受限于哲学,而是涉猎了历史、文艺、科学等多个领域,实属通才。

所以,我们能看到黄子华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哲学,而是成长,是伤痛。

火柴不燃烧,就是废柴

也许“苦”真的是人生成长的一剂猛药,出生、际遇没有打败黄子华,反而成为黄子华的助力。

黄子华曾经说过:因为自己的成长和学哲学的原因,才让自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依然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不管多大的困难,只要能呼吸,有水、有饭就没有什么大不了。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7)

当年,还在加拿大学哲学的黄子华酷爱表演,对演戏充满理想。但那个时候,正值香港流行文化兴起,在那个人人都想做明星的年代,对于黄子华这样一个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甚至没有颜值的人谈何容易。

他也想过曲线救国,和很多艺人一样,为了演戏,从打杂做起,最惨的时候,黄子华曾一边帮老板复印,一边流泪:我什么时候才能演上戏,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之后更是遭受多重打击,让黄子华渐渐对演戏失去了希望。

我是一根火柴,但是如果我不燃烧,那我就是一根废柴。

对演戏失去希望的黄子华,给了自己最后一次机会,而这次机会,就是准备了9个月的栋笃笑。他将自己在娱乐圈边缘,苦苦挣扎6年的经历整理成故事,通过自嘲的方式,写成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8)

之后从300人到3000人,再到上万人,最后做到香港最有名的红馆。截至2018年7月的告别演出,黄子华做栋笃笑做了整整28年,场场都是爆满。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本是事业挫败之下求出路,同时也是抒发人生的压抑,没想到却另辟蹊径,走红了娱乐圈。而栋笃笑也从小聪明到大智慧,顺应时代,逆流而上。

黄子华的栋笃笑走过了28年,从香港最辉煌的时代,到香港回归,再到今天的香港,黄子华有太多的金句留下,就像重温周星驰的电影,都会不自主的背出对白,黄子华的栋笃笑也是如此,很多都倒背如流。

而栋笃笑的成功,不仅在于黄子华的口才好,更在于黄子华为之倾注的心血。黄子华做了28年的栋笃笑,却没有重复的旧笑话,一场栋笃笑准备下来,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而且都是孤军奋战。说到底,黄子华是想对自己、对观众,甚至对社会都有所交代,而他也做到了不忘初衷,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

结语

既温暖又残酷,这就是黄子华栋笃笑带给我们的感受。

搞笑之余,带给观众的还有草根精神、市井智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就是这种黄子华式的幽默感,散发出巨大的魔力,让人们在世态炎凉中感受到丝丝的温暖。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9)

2003年,即便在那个非典最严重的时期,人们也愿意带着口罩来听黄子华的栋笃笑。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10)

艳照门事件之后,所有舆论都表示要封杀陈冠希,而黄子华则是少数几个,敢公开反对封杀陈冠希的人。

有吐槽,也有爱,最重要的是,能在这随波逐流的时代,能够独立思考,独善其身才是难能可贵。

黄子华栋笃笑哗众取宠最后一段(黄子华叛逆的成长史)(11)

而黄子华之所以让人喜欢,不是他的栋笃笑创作了多么大的奇迹,也不是他的电影带来多大的成就,而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走在充满荆刺的道路上,却能独立思考,苦中找乐。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藏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天灾人祸、大是大非时,总会毫不犹疑站出来担当起时代的责任。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