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无论是人和物都需要能发现他独特价值的伯乐。历史上,对于古琴都评价极高,会弹琴吟诗是古代君子的标配,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古琴故事。最知名的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赏琴声。另外还有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在城门楼子上面对敌方大军从容弹奏,而也比较擅长听琴的司马懿从琴声里听不出诸葛亮的一丝慌张,他害怕了只好率部撤退。今天我们再说一个关于大火烧出来的国宝古琴的故事。

历史上真正的国宝 一把火烧出来一个流传千古的国宝(1)

在我国历史上,“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却非同寻常,极富有传奇性,它的发现及制作者是东汉时候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所创制。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他尤其是擅长弹琴,对古琴也有很高的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他所著的《琴赋》、《琴操》都是历史上极有影响的琴学名著。其所作《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被称为《蔡氏五弄》,成为历代琴家推崇备至的千古名曲,甚至还曾被隋炀帝列为考取进士的必考题目。

历史上真正的国宝 一把火烧出来一个流传千古的国宝(2)

有一次,他去邻居家赴宴,作为音乐大家,主人肯定不能怠慢,也请了个琴艺高超的人在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听了听琴声说:“啊!这个人请我过来赴宴听琴,却怎么看着琴声是要杀我啊,赶紧跑吧?”于是就转身回去了。举办宴席的主人久等不到,就去问门口的仆人看没看见蔡邕过来,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才来了,不知为何等了一等转身没进门又走了。”主人听到后赶紧骑马追赶,追上之后就问原因,蔡邕就把自己听到的事情都告诉了他,主人也感到非常疑惑,就回去问弹琴的人原因,弹琴的人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回忆到一件事后而恍然大悟的说道:“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让蝉跑了,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听到后莞然而笑说:“这就对了。”

此外,除了会听他还会亲自动手选材制作,并对做乐器的材料也是行家里手,成为专家一级。在东汉灵帝时期,面对着当时宦官当政造成的混乱朝政,蔡邕是敢于直言,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因此,遭受到了得宠的宦官对他一些列的迫害,面对着自己随时就有杀身之祸的危险情况,蔡邕选择逃离混乱,流浪于南方当时的吴郡、会稽郡等多地。有一次他来到柯亭,那里的人用竹子做屋椽。蔡邕抬头打量其中一根竹椽,说: “好竹子啊!”便对吴郡的人说“房子东头第十六根竹椽可以做笛。”随后就把它拿来做成了笛子,吹奏起来发音嘹亮,音质奇异。

而最著名的就是有一次他来到吴郡时,借宿在当地一人家,没事的时候蔡邕就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当时人们做饭都用的是烧柴火的大灶台,恰巧他住的房子紧挨着做饭的厨房,有一日正是饭点,无所事事的蔡邕正在翻阅古书琴谱。突然“啪”的一声爆裂,惊醒了正在沉醉于与古人神交的他。只见蔡邕愣了能有几秒,便飞快的跑出了屋,正看见灶台里烧火的木材正在熊熊燃烧。他二话不说就把里面的木柴拽出来,拿水一阵猛泼。旁边做饭的人傻了,寻思着“这是干啥啊,做饭做的吵到他了吗?”。只见蔡邕将浇灭的木料拿到手里一阵子仔细端详,还连连赞叹:“这是个好木料啊,真是个做琴的好木料啊!”说完就请求把这块木料送给他,面对一个烧火的破木料,做饭的仆人想都没想自然是送给了他。原来这是个桐木,古琴的加工原料就是用的桐木。 蔡邕依据这块被烧了一部分的桐木的长短、形状,经过一段时间细细加工打磨,将其制成一张七弦琴,弹奏一下,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从此以后,“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而闻名四海。

历史上真正的国宝 一把火烧出来一个流传千古的国宝(3)

在蔡邕死后的一段时间,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一直在各人手中流传。《南史》记载,至南朝时,蔡邕所制的焦尾琴为江东所得,存放于宫中的主衣库。当时齐明帝的侍臣王仲雄琴艺精湛,因而得到了每隔五日可以一弹焦尾琴的特殊待遇。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焦尾琴的故事也成为在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用来泛指良琴,甚至已成为琴的代名词或琴体尾部的结构专名。唐李欣《题僧房》诗云:“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李咸用《山居》诗云:“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焦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踪迹,可见一斑。后世有联曰:“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