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 3 月底,数据调研机构艾瑞咨询联合绿米 Aqara 发布了一份关于「全屋智能」行业的白皮书,对国内的全屋智能行业做了研究。
或许我们可以借着这份《中国全屋智能行业白皮书》,窥探这「全屋智能」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什么是「全屋智能」呢?
根据白皮书的定义,「全屋智能」是指综合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该空间场所内的家居设备进行系统化集中管理,并赋予其人与场景交互能力,成为用户看不见的生活管家。
首先它作用的范围其实并不只是「家居」,可以是或大或小的空间场所,它包括家居、酒店、商业办公室,甚至是楼宇小区等不同等级的空间内;再而它需要物联网、云计算以及 AI 作技术支持,实现所谓的「智能」,而这整个系统的核心路径为物联网的联动、对环境的感知,最后交由云计算、AI 等技术端处理得到数据,最终向相关的物联网设备发出指令,实现整个系统的反馈闭环。
而「全屋智能」有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第一个阶段在白皮书中被称为「智控互联」时代,聚焦于单品,在提供集中管理服务的平台上,单品间能实现简单的联动;
第二阶段被称之为「场景灵控」时代,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提供以「场景」为单位的自动化智能服务,而这自动化服务往往是依据用户指定的规则执行的 —— 第一、第二阶段都处于「被动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千人千面」时代,为了实现主动服务,需要整个系统有主动理解用户行为的能力,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无感且个性化的智能需求,而无需由用户发出指令,再由系统被动接受指令反馈 —— 这也是「全屋智能」的完全态。
而全屋智能的无线形态往往要比有线方案拥有更强的兼容性、可维护性,以及更低改造门槛和升级成本;而另一方面,因毛胚房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前装市场端口变窄,让路给后装市场,无线的形态各方面无疑更满足全屋智能的主流;而有线形态因其稳定性等特点,未来当然也有其市场。
无线的全屋智能方案背后,就无线通讯协议这一项,其实就有多种选择,且各有优劣,如 Wi-Fi、蓝牙、ZigBee、Z-wave 等 —— 而 ZigBee 协议则以低功耗、较远通讯距离、较强的抗干扰性、较低成本等获得业内较高的评价,而包括 Aqara 在内的国内外多个智能家居品牌基本都有跑在 ZigBee 协议的产品。
当然因不同的产品特点和需求,而采用 Wi-Fi 和蓝牙等其它传输协议的产品也不在少数。
目光来到整个行业上,如今全屋智能的产业链基本承袭智能家居产业链的基本架构,仍是以品牌商为核心往上下游延展,且整体产业链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而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单品厂商也开始加入了全屋智能行业的布局。
也因整个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品牌、供应商、集成商到用户所面临的问题都还是很多,例如全屋智能作为非标品的硬件 服务类商业,它的商业模式仍有值得探索的空间,用户对行业认知迟滞,又一定程度制约了行业在 C 端口的落地;在用户端,用户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售前、安装、售后的过程都容易踩坑,进而影响用户的体验和对行业的印象。
问题的背后,其实也就藏着机遇 —— 如 Aqara,从单品的覆盖,到后装市场定制方案,再到统一的线下服务都有自己的一套服务和售后标准。而跟小米米家、华为 HiLink 做平台的模式不同,Aqara 除了在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外,还进一步开放,如苹果的 HomeKit、小米的米家、国外 Google 的 Google Home、亚马逊的 Alexa 等等,兼容性强。
未来的全屋智能,或许能在节能减排上出一份力 —— 对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于整个楼宇、或者商业办公楼来说,更合理的能源利用带来的节能成果其实是很可观的;前面提到的全屋智能第三阶段,倡导的「无命令式主动服务」,让用户的体验更为无感和自然;而对行业而言,千人千面的解决方案定制服务,其服务本身或许将变得更重要,也可能会成为各厂商、服务商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