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是仁政思想,其基础是性善论这样的思想,主要的对象,是当时的君主,希望由君主实行这样的思想在仁政思想中,包括民本思想,即对民众的重视和爱护,君主离不了民,要用仁政来得民心,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拥护,这样的君主才能在与其它的诸侯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还包括对君主及官吏的批判的思想,即认为现实的政治搞得不好,使民众处于饥贫状态之中,责任是在君主与官吏身上要把政治搞好,希望只有寄托在君主和官吏身上,而君主是主导性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孟子的主要思想或主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子的主要思想或主张(孟子的主要思想是)

孟子的主要思想或主张

孟子的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是仁政思想,其基础是性善论。这样的思想,主要的对象,是当时的君主,希望由君主实行这样的思想。在仁政思想中,包括民本思想,即对民众的重视和爱护,君主离不了民,要用仁政来得民心,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拥护,这样的君主才能在与其它的诸侯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还包括对君主及官吏的批判的思想,即认为现实的政治搞得不好,使民众处于饥贫状态之中,责任是在君主与官吏身上。要把政治搞好,希望只有寄托在君主和官吏身上,而君主是主导性人物。

主张仁政

仁由孔子提出,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也可说是仁的政治。但孔子又提出德治的主张,如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与之不同,不仅更加具体,而且内容也有改变。仁政,以仁义治国

义高于利。治国君主的原则之一。

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反言之,上下交行义则国得利矣。

以仁义为政治的基础。他所理解的仁义是这样的: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这样的仁义有什么作用: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

天下平,是他的政治的理想状态,什么是天下平,以天下平为目标的政治思想,有什么意义?没有说明,但我们可以推想:天下平对谁有好处,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天下平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什么关系?

孟子的第一段就提出了仁义,认为如想治理好国家,只能靠仁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在万乘之国中,大夫有千乘之财富,在千乘之国中,大夫有百乘之财富,他们的财富不可说不多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从君主到大夫再到士庶人,如果大家都只讲利,而不讲仁义,则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一定要将仁义放在首要的地位上,不能利字当头,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捞取利益。这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一个出发点。如果大家都讲仁义了,作为臣子,就不会不顾其君父,所以对于一国的君主来说,应该带头讲仁义,而不要带头讲利,否则,不知哪一天会被臣下所杀掉呢。

孟子讲的仁政,完全是为君主考虑的。但也会为民众带来利益。

梁惠王上,王欲行之(指行仁政),则何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王如果要行仁政,为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周种上桑树,这样的话,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衣了。每家可以养上鸡狗猪等等的家畜,不失去饲养它们的时节,这样的话,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人还给一百亩的土地进行耕种,而且国家不要妨碍他们按时节进行生产,这样的话,八口之家,就可以吃饱饭了。然后再办好各种学校,让民众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这样的话,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会得到养老,而不会再干笨重的体力活了。如果能让老人有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饥不寒,而君主还不能称王于天下,哪是不会有的。

当时的诸侯们,都想扩大自己的国土,增加自己国家的人口与财富,也就是说,只想着利,而不顾仁义,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他们相信武力兼并,相信通过战争来打败竞争者。所以,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并不得到他们的认同,像齐宣王那样,当孟子说仁政的好处时,也会有所感动,但真要他们实行起来,就没有积极性了,找了很多借口,认为仁政好是好,但在现实中,无法真正实现。

与民同乐,治国君主原则之二。

他说: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否则就是君主乐而民欲与之偕亡。

又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少乐乐,与众乐乐,后一乐字均是音乐之乐。要求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名言: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本质上是以天下为重,而不是以君主个人为重。

还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后来有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即由此而来,可知这也是名言了。从历史上看,有此自觉性的,以臣为多,君主则很少。历代的忠臣义士,仁人志士,都是有此种自觉的,而君主则少见。

对待人民的态度:民贵君轻,治国原则之三

仁政虽然要有君主来实施,但君主不可脱离人民,天下要以人民为基础,所以孟子强调君主对待人民,不可残暴,不可歧视,这就是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离娄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離娄上圹同旷,旷野。

关键是得民心,而办法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如此一来人民才会归你的仁,否则仁政只能是空谈。什么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安定的生活,和一定的生产资料,作为国家和君主,则要给与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所不欢迎的是横征暴敛和战争。这两方面又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横征暴敛,和经常战争,就必定破坏安定的生活,侵犯人民的生产资料及私有财产。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人民的生活好坏,实际上是由君主及其官僚机构决定的,所以君主及官僚们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实行暴政。但人民并非完全毫无作为的,中国历史上的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就是证明。这就是有压迫就有反抗,这是必然的规律。比较明白的思想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针对君主而设计的,因为只有君主实行一种好的政治,才能使民众的生活有所改善,最终就能使天下的政治得以改善。在这样的思想里,君主是主导者,而民众则是根本的力量。谁得到了天下的民心,谁就可以称王于天下。所以,在孟子的仁政思想里,有民本思想

要重视民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田野之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乎,是说得到某种人的支持或信任,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就可以做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由天子重新任命诸侯)。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如果祭祀的礼数都做到了,却有旱灾水灾等,就要变置诸侯)。

即按孟子的思想看来,民的地位最为贵,社稷次之,社稷指诸侯的国家,君主是个人,最为轻。这一段话只说到诸侯若危害社稷,就要变置他,而未说到天子如果危害天下,应该怎么办,这就是孟子的革命思想。

让民富裕。治国君主原则之四。

他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意其中包括对人民的教育: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上学校,是普及到每一个村庄的。通过这种教育使民知礼义廉耻,所谓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又说:不能使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造成如此结果的,是治国的君主,是他率兽而食人,即对民众过分的剥夺,君主过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生活,而民如此,是君主使民饥而死也。

又说:不是小恩小惠,而是普遍的,今语就是制度性的。:惠而不知为政,……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仁政的经济基础

孟子也明白,只讲仁义,还是不够的,必须有相配套的经济措施。这方面他的办法是: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是公私兼顾的经济制度,私人有自己的土地,同时还要为公家生产出力。而且是先公后私。他认为,如果人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同时公即国家也有财产,则公家与私人的利益就可兼顾,再加上君主自上而下的仁义政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仁义行为,就可保证天下的政治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了。

他还认为,仁义与经济相比,经济是前提,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

经界,就是土地的分界,经界表示土地与个人的所有权,这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不可搞乱了,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在政治上就会导致暴君与污吏。如果保证私人与公家的土地财产界限明确,任何人不得随意模糊这种界限,也就不会产生贪污腐败与贫富差距,社会才有公平可言。仁义也才有基础可言。如果经济上没有公平可言,仁义是没有人听的,就落实不了,是空言。

不与民争利。治国君主原则之五。

他说:文王之囿,与民同之,君主之囿如果不与民同之,就是与民争利,民就不满了。

不与民争利,一个体现,就是君主不能荒淫奢侈,不能纵欲。因为有限的资源,君主若纵欲而奢侈,则民所能享受者必少,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与民争利。但实际上君主与掌权者往往是这样纵欲而奢侈的,因此总是造成民众生活的困难。孟子说:

又说:师行而粮食……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还说:好货与好色。王说我有毛病,好货和好色,不能行仁政。孟子说,不要紧,古代先王也是好货和好色的。只是要知道:不能只顾自己好货好色,而与天下民众同之,使他们都能有货有色。有货,富裕也。有色,所谓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也。

又说: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禁止民入其中,成为专供君主田猎的场所)。九一之税,九分抽一,轻税也。世禄,保证仕者世代承袭,这并不好。关市,关口与市场。讥,稽查。征,征税。稽查者,查看有无违法经营者,或曰破坏市场秩序者。这都是不与民争利,也是使民富裕的好方法。

又说:暴君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因此要得其民,得其心,方法就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因此不能与民争利。

又说:君不行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因此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利诚乱之始也,不求利则不会乱,司马迁反对言义,因为孔子罕言利。但是孔子并非绝不言利,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

小人只懂得利,君子则不仅懂得利,而且懂得义,不是只知道义而不知道利。

只是罕言利。对于利,不可不言,也不可多言,在于适当。司马迁的说法,似乎孔子只言利,而于利丝毫不讲,这种理解有误。

孟子似乎也不讲利,比如孟子第一篇梁惠王篇的开头就说: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各种人为了自己的利,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孟子接着说: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管好用好手下的官吏。治国君主原则之六。

不行则罢之或惩罚之。

使用专门人才,不能用君主意志干涉他。

反对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有司莫以告,即对上隐瞒疫情,如非典。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事故死了人,也不通告,甚至隐瞒,都是此类。孟子说,你对民如此,则民对你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出乎尔者反乎尔也,即到了你要民出力的时候,民不为民你出力,让你失败得更快。如伊拉克。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中间还有未雨绸缪之语。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这又叫做,自暴自弃。非礼义,是自暴。不能居仁由义,是自弃。伊拉克是这样。

尊贤使能,俟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这是使用贤能以为官吏。这是封建时代的思想,今天不能指望官吏的贤能,只能靠法律限制约束他们。

国君进贤……可不慎与。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不可,国人皆曰可杀。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立乎人之本朝而不道不行,耻也。

何谓尊贤:“天下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245:何谓养贤。以尧对舜为例。这是强调士的高地位,对于国家天下的重要作用。

仁政可使国家强大。其效果如下: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仁者无敌。伊拉克是一例证,暴君之下民不与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以苗为喻,有名句: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其若是,孰能御之。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要按让民富裕的原则行就可。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从经济上说,就是富民政策。让民有产业,能温饱。今天说就是小康。

仁政谁都能做到,是有可行性的。

孟子也说明了这样的仁政完全是可行的,现实中的君主们不实行,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以上所说的仁政并非玄妙艰难的事,君主若愿意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没有做到,则表示君主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做到。

根本原因是人的爱心(同情心),对牛羊有爱心,这是仁政的基础,但要推广此爱心,对全体民众都用此爱心。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仁义是政治的基础。但问题是,人人不亲其亲,不长其长时,应怎么办?也就是说,人们不仁不义时,天下混乱时,如何的方法办法使之恢复天下平的状态。

他的办法是从君主自身做起,具体而言就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这是说从自身开始行仁义,并将仁义推广到所有的人,这样就可得人心,所以说天下可运于掌。引用了诗经的话,意思是说,从自己的妻子开始行仁义,逐步地再用于兄弟,即家族内,然后逐步地推广,最后就可以御家御邦,也就是治家治国。这样的政治思想。所谓的恩,就是自己的仁义之心仁义之举,所谓的推恩,就是将这种基于仁义的恩推广到天下,推广到所有人身上。这样做了,就是仁政,就是可得天下的仁政。君主这样做,在于能得人心,使民众都自觉地归顺于自己的统治,所以在战国时期,即诸强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得天下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们都不行仁义,君主如果带头行仁义,又可起到表率作用,使人们都从不仁不义的状态下,恢复到仁义的状态,于是就可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政治理想局面。

孟子说: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对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

孟子批评当时的君主之所以不能称王于天下,不是不能做到,而是根本不想去做,而真要做的话,实际是非常容易的,就象为长者折枝一样地简单容易。这是孟子的想法。也就是说,只要君主象上面所说的那样,给民众以实际的好处,让民众过上好日子,则天下的民众就会一齐来归顺了,他是这样形容的: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意思是说:当今的君主(即牧人者),都是嗜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嗜杀人的行仁政的君主,给民众以好生活的话,对这样的君主,天下的民众,都伸着脖子盼望着他的出现,如果这样的君主真的出现了,则天下的民众前来归顺,就象水向下流一样,是谁都堵不住的。如果天下的民众都来归顺了,不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了吗。

又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上。

又说明了仁政的性质:

第一,君主之政,不是民主之政,这是必须注意的。由君主来行之,由他出于仁爱之心来行之。这是古代思想的局限,不可能想到不要君主,走向共和,全民共和,民主政治。这是古代想不到的。从今天看,许多人最多也只有仁政思想而已,还未达到民主政治的程度。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便民措施,为民做几件实事之类即是。为民做一切事,而不应只是几件事,为民做事是必须的,不是施舍的。你不是古代的君主或官吏,而应是人民的公仆,为民做事乃其义务,现在为民做几件事,好象成了施舍。就是这种仁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仁政思想是落后于时代的。在古代社会中,是进步的,在现代社会中,是落后的。这一点必须认清。

第二,仁政的前提是,君主的自觉和主动,一切决定于君主。如果君主不自觉,不主动,则民毫无办法,所以他做一点,民众就感到是皇恩浩荡了,他要不自觉,谁也管不了他。而这种自觉是没有基础的,历史上看,很少有君主能有这种自觉。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更不能指望治国者的这种自觉,而只能用一种高于治权的法权来约束他,强迫他,防范他。这就与性善论和性恶论有关了。期望君主自觉的,是性善论,不指望他们能自觉的,是性恶论。所以要法制和法治,就是以性恶论为前提的。

第三,基于前二点,仁政的虚幻性。没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民众不能相信这种说法,更不要被这种说法所欺骗。只能用民权来限制君权。体现民权者,是一国最高法律宪法。也就是要实行宪政,而不要君主政治。宪政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谁都不能高于它,只能服从于它。而宪法的根本精神,是体现民权,维护民权,保障民众每个人的权利,限制行政权,司法权等。因此,仁政虽然是古代社会中的进步思想,却是现代社会的落后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没有现实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中,更没有,且根本是不必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