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西行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

青城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

青城山“幽美”气氛还体现于青城山的人文景观:一是藏。如建福宫,藏于“悬崖峭壁高百丈”的丈人峰下,周围五峰环列,古木葱茏,上连岩腹,下临清溪,幽然而居。二是雅。建筑取木石,格局简练,色调素雅,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巴蜀文化的高雅、洒脱、自然、质朴的风格。盘山道上的一系列风景建筑,颇受游人赞赏。道上每隔不远,便有小亭,隐约于树荫山岩间,这些亭均就地取材,以厚木、树根打眼投示建成,亭顶亦用杉树皮覆盖,形体多样,质朴古雅。在晴岚叠峰中,显得格外协调、雅致。三是静。这里土壤肥沃,植被繁茂,小气候宜人,是宜居宜游的佳境。这种幽境,给人以幽清、稳定、安全的心里感受,有着“世外桃源”的幽美感。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3)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4)

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一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青城前山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5)

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

2天然图画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6)

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 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3建福宫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7)

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公里,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4祖师殿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8)

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5朝阳洞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9)

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6老君阁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0)

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7圆明道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1)

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8上清宫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2)

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9天师洞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3)

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10五龙沟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4)

古称蛮河沟,长约8公里,因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隐藏于沟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绝佳的龙隐峡栈道,石笋岩,回音壁等。

11又一村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5)

位于五龙沟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户农家,是又一个爬山歇脚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园亦坐落于又一村。

12白云洞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6)

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白云洞古为佛教徒精修之地。

13飞泉沟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7)

古名冷凝沟,由泰安寺过黄鹤桥即至。水源出蓥华山南天门,纳白云洞古磨沟、观音岩沟、响水沟,流入味江,全长10公里。其中又数“幽谷飞泉”、“百丈长桥”、“双泉水帘”最为壮观。

14百丈桥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8)

位于翠映湖与白云古寨之间,飞泉沟中游,用木板铺成曲桥,逆水而上,长约百余米。两岸老树龙钟,附生着草绿色的“木萝莎”如薄纱飘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几十米长的山间水潭,周围景色秀丽。

15白云古塞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19)

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

16圣母洞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0)

是一个天然沙页岩溶洞,位于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参天的密林中。圣母洞主洞长300余米,支岔洞总长1000余米,曲折迂回,缓慢向上延伸。洞内冬暖夏凉,钟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丛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17赵公山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1)

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们青城山景区,其最高处是老君阁,也才1260多米,赵公山不仅仅在于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宁静静寂,水的清澈温柔,更有一个永恒的名字,有一个黄皮肤敬奉的财神赵公明财神爷祖庙。到了青城山不到赵公山,等于没到青城山。

18青城四绝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2)

一绝洞天贡茶。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洞天贡茶茶质优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

二绝白果炖鸡。成都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

三绝青城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鲜,深有回味;

四绝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

19长生宴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3)

自三国蜀汉时期,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寿齐彭祖。之后,药王孙思邈居青城,又将川芎。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青城山鹤翔山庄特级厨师依据《青城山道家食谱》等文献中的道家菜品,及融入民间的道家善生美食进行了精心的选料与烹饪,推出中国名宴长生宴。

20青城后山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4)

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面积100余平方公里。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城后山的宫观香火虽无前山之盛,而清幽洁净则更胜一筹,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自然风光迷人。沿山道而行,山花烂漫,飞瀑流泉不绝;峭壁悬岩,天光云影一线;忽而栈道逶迤曲折,不见头尾;忽而村落群山环抱,绿草如茵。

21泰安古镇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5)

自古为扼成都一带西入金川必经之驿道——“花坪老泽路”重要的重镇。宋代设味江镇,清代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镇。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镇中央。古镇里有很多饭店和旅店供游客歇脚。

22圆明宫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6)

又称园明宫、元明宫,属道教宫观。其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位居于圆明宫道观,常年有人在此辟谷养生,故圆明宫有养生圣地之誉。

23神仙洞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7)

仙气浓郁、林深幽暗。洞口的浴仙岩处,一字排开48个石潭,光滑元苔,水清宜人,传说青城神仙常在此沐浴。天台寺遗址周围,散布着几十座宋代、明代的古墓,其中一座明墓上刻着对联:"山前山后溪水响,云内云外涧鸪啼。"

24五龙沟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8)

位于青城后山,古称蛮河,全长8公里,因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隐于沟中而得名。溯沟而上,峰峦叠嶂,岩耸谷深。苍峰壑间,有神秘莫测的金娃娃沱,景色绝佳的龙隐峡栈道,韵味无穷的石笋岩、回音壁,以及蔚为壮观的五龙抢宝、白龙吐水、水映彩虹等景观,还有古韵十足的桃园别洞又一村和桃花溪公园。五龙沟里,杜鹃、山茶、山桂、野菊等点缀其间,有如神奇壮丽的仙山佳境。

25飞泉沟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29)

黄鹤桥外有飞泉沟,全长10公里,源出蓥华山南天门,流入味江。溯沟而上,景致迷人,"幽谷飞泉"、"百丈长桥"、"双泉水帘"三景尤绝。"幽谷飞泉"由观音岩瀑布、闭月潭、落雁潭组成;"百丈长桥"为悬崖上的栈道,满挂古树苍藤;"双泉水帘"则似花果山水帘洞,亭上有一副对联:"五岳归来不看山,青城归来不看岳。”

26道教发源地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30)

张道陵天师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31)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32)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27名称由来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33)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28诗词碑歇

青城山双遗全景图(世界双遗青城山)(34)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赞誉。唐杜甫有诗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这些著名诗句抒发了对青城山的爱慕的感情。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对青城山都有题咏。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我们一起去旅行!

如果喜欢,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情,也可以加入“西行越野车部落”,关注西行公众号(xixingjilu),跟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西行伙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与您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