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剑刚

王维的诗(天下谁人不识君)(1)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唐诗读到高适《别董大》这首诗的时候,谁能不为诗人的旷达胸怀而感动,谁又能不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明星范儿而艳羡。可一沉吟,一琢磨,不由地就产生了疑惑。

王维的诗(天下谁人不识君)(2)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在以声光电为手段的传媒发达的今天,说起来稀松平常,你不必是诗人,也不必是影星、歌星,就是一位做了点好事的环卫工,或是一位贪了上千万的小于芝麻的官儿,一上电视,立马家喻户晓,说他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差可比拟。可拿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这样说,就难免使人心生不解。

王维的诗(天下谁人不识君)(3)

一千多年前,那真正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写诗的年轻人,会走到哪哪的人都认识,有这可能吗?

从前读旧小说,遇到主人公走到一地时,当地的人物在得知对方身份后,都会立刻说一句“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我一直把这当作一句古人说的客套话,没在意。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开始在意这句话。说这话的人,有的是在讲套话,但有的不是,他们讲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话,也就是说,他确实在老早就听说这个人物的名字并且一直在听说。这表明,在没有现代传媒的古代,被人们感兴趣的人和事在社会上以极快的速度口耳相传是非常可能的。

王维的诗(天下谁人不识君)(4)

不仅是一千多年前,两千多年前就这样了。《论语》里记载,有两位名字叫长沮和桀溺的隐者在耕地,孔子从这里经过,让子路前去问渡口怎么走。子路问其中叫长沮的隐者。长沮问:驾车的人是谁啊?子路说是孔丘。长沮立马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马上说:那不用问我,他知道渡口怎么走。子路接下来去问桀溺。桀溺反问子路:你是谁啊?子路说我叫子路。桀溺马上说道: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看看多厉害,隐者不仅知道孔子的大名,连子路的名字都听说过。

王维的诗(天下谁人不识君)(5)

当年还常听我奶奶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说老话是一直这样说的。尽管在这里,所传的内容有所不同,但传播速度和广度却是无庸置疑的。

过去,我觉得“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虽然美,但不是真实的,现在看来,“天下谁人不识君”极有可能。

王维的诗(天下谁人不识君)(6)

有人说,你一个月不看新闻,你什么大事都不会拉下。过去我不相信,现在我信。口耳相传虽然比网上和手机上慢一点,但重要的事是不会错过的,而错过的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消息。


相关阅读:

妙语被模仿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