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拉胡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黔江老城、舟白和正阳新城三大城市组团的核心地带,是中国唯一的城市大峡谷。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

旅游资源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2)

“芭拉胡”土家语意“峡谷”,峡谷长达10千米,海拔最高1100米,面积723公顷,谷宽80~100米,峡谷平均深度200米,最深处落差500米。芭拉胡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黔江城区中心的“肺叶”,贯穿和连接黔江老城与新城,峡谷两岸山峰林密,集山、水、峡、溶洞、亭庙、观音造像等景点于一体,形成“城在峡谷上,峡谷城中央”的独特城市景观,成为全国首个城市峡谷景区。

芭拉胡地质古老,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跨七个地质年代,峡谷溪流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峡谷两岸奇峰危立,怪石嶙峋;山岩溶洞密布,如地下迷宫。芭拉胡上段全长约3千米,地质年代从4亿多年前的海洋生物时代、脊椎动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一直延续到70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时代。观音像一带为二叠系巨厚层灰岩(火山活动很频繁),国画山为三叠系分层灰岩(最初恐龙出现),东次入口两岸为侏罗系砾岩(最古老的鸟类-始祖鸟出现),峡江正舟大桥地段为白垩系砾岩(早期哺乳动物出现)及红壤,新生代地层则呈现零星分布状态。1974年,在今黔江区正阳街道山阳岭出土恐龙化石,当时发掘出长1.02米股骨1块,牙齿1颗,还有形状可辨的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经鉴定,为距今1亿年左右(白垩纪早期)的恐龙化石。三阳岭恐龙化石中有鸭嘴龙、巨龙、肉食类龙等。

景区有许多野生蜡梅,峡谷两岸有野生蜡梅约2千米,形成一条长长的野生蜡梅带。其中从拜佛台至正舟大桥之间1千米多长的观景栈道两旁,是野生蜡梅最多、最集中的一段。每年元旦节前后,蜡梅盛开,整个峡谷变成金黄色,山风吹过来,到处飘散着蜡梅的幽香。

民风民俗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3)

哭嫁 土家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是哭嫁。婚前一月或半月,待嫁姑娘按习俗规矩就要哭嫁,开始是隔一夜哭一次,后来每夜都哭,出嫁前夕要连续哭3至7天,全村寨相好的姐妹和姑嫂、伯娘、婶娘都要来陪哭。其家族亲友都要准备一餐丰盛的菜饭,宴请即将出嫁的姑娘,这叫做“陪嫁饭”。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 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等。哭嫁的形式,有对哭、群哭、顺哭、间哭,这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哭嫁有较大的区别,是土家族哭嫁仪式的独特之处。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挚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梳头戴花。戴花前,要请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绞去脸上的汗毛,修好眉毛,并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缠上红头绳,插上各种头饰。接着,举行隆重的戴花仪式,新娘要以哭答谢前来给其戴花的亲戚。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4)

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渊源要追溯到唐朝,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2006年,南溪号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帅氏莽号 起源于黔江区阿蓬江镇龙田居委一组的帅氏家族,流传至今220年。莽号由黄铜铸成,由吹盘、号杆、出音盘3个主要部件组成。莽号无吹奏曲谱,但有固定的吹奏牌调,特点是单音响、节奏快、有停顿、有乐感、欢快昂扬。帅氏莽号最初用于集会、催工、发令等信号传递,现主要用于红白喜事、礼仪、庆贺等。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5)

向氏武术 黔江中塘向氏武术已有1000余年历史。2009年,黔江中塘向氏武术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文化,向氏武术被中塘区小学列入体育课内容。

主要景观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6)

龙脊岗 是插旗山临峡谷的山脊,如龙脊飞舞在插旗山边,龙尾延绵至白虎滩,龙脊岗上怪石林立,如龙麟密布,步游道穿梭于石林与山花竹木之间,移步异景,如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7)

悬崖壁山路

白虎峡 因下游的白虎滩而得名。不同的季节、气候,白虎峡有不同的景象。白虎峡一带是土家族先民居住地,崇拜白虎,认为土家族的祖先廩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加以敬奉。

观音壁 因整块壁上雕刻有巨幅观音像得名观音壁。观音壁的观音高123米,宽69米。佛像莲花底座距谷底140米。观音像雕刻的线条宽0.4~0.6厘米,平均深度1米。佛像造型匀称,身材颀长丰约,肩背宽厚大方,胸腹富于生机和质感,螺形发髻,身着袈裟。面庞圆润丰满,端庄慈祥,左手持净瓶,右手结说法印,头戴宝冠,身披锦袍,端坐于莲座之上,观音壁上雕刻的观音像是迄今为止已知世界最高的摩岩观音雕像。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8)

观音壁

莲花广场 位于观音寺南,南面是观音雕像。广场直径81米,取“九九归一”之意。广场中心设有直径10.8米的大理石莲花图形浮雕,取“地涌莲花”之意。莲花广场与观音雕像之间的悬崖上设有直径18米的拜佛台,拜佛台有3米是悬挑在悬崖外。观音寺是最近恢复重建的佛教寺院,有山门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三重殿落。

慈航桥 桥长165米、高140米、宽6米,为大型观景平桥。原为黔江小南海引水工程的渡桥,黔江新城区的主水源管道由此桥通过,今兼作城市峡谷南北两岸通行的旅游步行桥。引水工程全长26千米,既可供黔江市民用水,也可灌溉800公顷农田,被誉为黔江的“红旗渠”。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9)

慈航桥

空中栈道 位于峡谷东侧坡度较陡的一段崖壁,从景区南入口到慈航桥方向为连接点,是体验峡谷岩壁风光的重要区域。峡谷空中步行道全长808米,南北高差60米,标准空中步道路宽1.5米,中途设观景台。其中玻璃栈道30米,由双层钢化夹胶玻璃组成,每层玻璃厚2.4厘米。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0)

玻璃栈道

弈孝亭和柳孝亭 位于峡谷两岸的两个亭子。清《黔江县志》记载,亭子是为纪念黔江历史上2个著名的孝道故事而修建。当年的古亭早已不复存在,现存亭子为仿建。

放生池 位于莲花广场与慈航桥之间的小溪旁,专供信众举行放生活动之用。

国画山 峡谷两岸的崖壁山体受风化作用和外力侵蚀,形成水墨般变化的色彩,犹如山水国画,因此得名国画山。

老鹰关 在巴楚古道上曾有3道关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黔江县志》序中写有“有龚家坝隘塘、周白渡隘塘、天生桥隘塘、老鹰关等隘口,均设汛兵二名”。老鹰关为“通咸丰道,设汛兵二名”。公园北入口门楼上铭“老鹰关”三字,是黔江城东部古关复建项目。

特产美食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1)

神豆腐 被誉为黔江十大美食之一,是黔江人夏天最偏爱的清凉食品。

羊肚菌 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2)

脆红李 果实为正圆形或近圆球形,果个较小,果皮紫红色,果肉黄色或偶带片状红色。缝合线正,缝沟浅,果粉厚,肉质甜脆。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3)

特色猕猴桃 也称狐狸桃、藤梨、阳桃、木子、毛木果、奇异果、麻藤果等,果形一般为椭圆状,外观呈绿褐色,表皮覆盖浓密绒毛,不可食用,其内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种子,营养丰富。

景区导图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4)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5)

(摘编自: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重庆市志· 旅游景区志》)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6)

黔江芭拉胡景区(黔江芭拉胡景区)(17)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1000~30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59817463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