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是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线路,是西南至东北方向轨道交通骨干线,线路起于西南部荥阳市贾峪站,止于郑东新区龙湖北岸清华附中站(与轨道交通4号线形成换乘),全长约43.4km,共设置28座车站,主要沿洞林路、奥莱大道、明晖路、常州路、文博大道、凯旋路、芳草路、淮河路、南关南街、二里岗南街、二里岗东街、未来路、众意西路敷设。线路建成后将增强荥阳市贾峪镇、二七区马寨镇、中原新区、中心城区与郑东新区之间的公共交通联系,拉伸城市基础框架,助力城市经济发展。

郑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最新规划图(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建设概况)(1)

一、规划设计

(一)线路概况

本次初期运营的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贾峪站-常庄站)起于西南部荥阳市贾峪镇,止于中原区临湖路,线路全长17km,其中地上线3km ,地下线14km。共设车站10座,其中,地上站1座,地下站9座。换乘站1座,为14号线奥体中心站。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贾峪站-常庄站)设贾峪停车场一座。

本线初、近、远期采用6辆编组A型车,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

(二)特色车站设计

1.洞林湖站为大跨度三柱两层岛式高架站,采用流线形方舟造型,空间开阔、环境优美;

2.安宁路站为单层侧式站台车站;

3.奥体中心站为T型节点换乘车站,保障“四大中心”核心区乘客的便捷出行。

(三)车站出入口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优化车站出入口方案,最大限度提升出入口便捷性和通达性。车站出入口均具备过街功能,有条件的均设置上下行扶梯,每座车站均设有垂直电梯,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

常庄站新建下穿陇海高架桥的过街出入口通道,大幅减少了地面绕行距离,方便了周边居民出行。

(四)车站装修设计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以“流光溢彩·魅力新城”为设计主题。标准站提取站点周边代表性元素应用于造型设计,以“现代半裸装风格”为主,强调天墙一体化塑造的结构形式,运用体块元素分割与灯光的搭配体现轻巧感、现代感,塑造时尚、灵动的装饰风格,营造出“魅力地铁、活力地铁”。

洞林湖站以"璀璨星光"为设计主题,在站厅以垂直电梯为中心通过穿孔铝板与灯带的叠加组合表现具象的星光图案视觉效果。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车站和周围优美湖滨环境相融合。

奥体中心站以“拱连群冠·民族和谐”为设计主题。通过柱与柱四方连续、塑造中部挑高的空间形体,柱间以花冠体现奥运精神,传递了体育魅力与城市活力。

6号线一期工程在装修设计上具有强烈的现代工业风格,为郑州“艺术地铁”增添光彩。

郑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最新规划图(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建设概况)(2)

二、科技创新

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局站位,围绕建设“轨道上的都市”总体要求,结合轨道交通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在设计过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维护及综合效能提供支撑。具体创新如下:

1.采用简化乘客信息系统方案、提高前端显示设备美观性;

2.弱电系统实现电源整合;

3.正线信号CBTC系统采用联锁列控一体化的轨旁(ATP/ATO/CI)子系统;

4.信号系统采用智能运维产品IOM;

5.设置可视化直流验电接地系统;

6.盾构区间接触网采用无螺栓预绞式接地跳线;

7.柔性接触网定位器上设置等电位连接线;

8.区间贯通接地体采用铜覆扁钢;

9.采用风水联动节能控制系统,降低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提高了系统的能源效率;

10.运用BIM技术建立完整的机房模型,对不同功能的线缆进行了颜色区分,塑造了工程美感;

11.车站生活污水采用密闭提升装置提升排放,运营人员维修便捷,提升卫生舒适条件;

12.地面车站充分采用自然通风、自然排烟,降低设备成本及能源消耗;

13.车站变电所空调系统采用变频技术,减少系统运行能耗;

14.车站人员管理用房设置净化装置,为运营工作人员提供舒适性的工作环境;

15.对车站室外冷却塔进行标准化设计,降低对室外景观的影响。

郑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最新规划图(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建设概况)(3)

三、土建施工

(一)重要工程节点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于2018年 1月开工,历经4年多,克服了防汛、防疫等种种困难,稳步推进;

2020年12月31日实现全线“洞通”;

2021年3月31日实现正线“轨通”;

2021年5月9日实现全线“电通”;

2021年10月28日开始试运行。

(二)风险管控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一级风险源5个、二级风险源58个。风险管控首先建立管理组织体系,然后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把控风险关键点,管理方法务实高效,牢牢把控安全风险底线。

(三)技术亮点及施工难点

1.超长车站主体结构取消变形缝

贾峪站为接轨站,带双停车线交叉渡线。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长度507.5m,车站标准段宽度为20.1m,标准段高度13.41m。奥体中心西站为中间站,带双停车线交叉渡线。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长度515m,车站标准段宽度为20.1m,标准段高度13.41m。

根据郑州地区既有线路设计经验,车站主体结构一般大于200m时,车站主体结构需设置伸缩缝或者跳仓施工来控制温度收缩应力的影响。

由于设缝必漏水,后期堵漏较难,本站结构设计根据郑州既有经验及实际边界条件,主体结构取消变形缝设置。

2.采用桩 盖板型式解决盾构隧道抗浮

洞林寺站~安宁路站区间,盾构穿越冲沟,冲沟处隧道顶部最小覆土厚度约为2.0m,施工期间覆土过小,无法保压,永久使用期间隧道抗浮不满足要求,且冲沟内水流对隧道冲刷影响较大。为保证盾构隧道永久抗浮满足要求,结构安全能保证,设计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区间下穿冲沟段隧道上方设置桩 盖板的防护措施。

2)桩 盖板设置的原则:平面范围为隧道覆土不小于6m,竖向为盖板不用大范围开挖的标高处,且利于后期对盖板和隧道竖向范围土体注浆。

3)穿越前选取试验段,严格控制盾构机推进压力和出土量(尤其是冲沟段桩加盖板范围),保持盾构土仓内外压力平衡,控制好盾构掘进参数和姿态。

4)下穿范围内盾构管片增设注浆孔,盖板与隧道间夹土部分,通过管片和盖板预留注浆孔,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且应对注浆质量进行检测,夹土范围注浆密实满布后方可结束注浆。

5)盾构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盾构机姿态,实行信息化施工,建立完善的监控量测体系,尤其是对盖板及桩、既有边坡应加强监测。并做好应急预案,必要时候应采取应急措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快速通过浅覆土段。

6)综合支吊架的运用:能较好的解决各专业统一安装的问题,也满足各专业管线及终端设备集成安装的要求。优化各专业支吊架立杆的数量,为其他专业预留安装接口,提高了线槽及终端设备的规整性,展现工业美感。在运营后,可免去吊顶拆装等工作,大量减少设备检修和装修维护工作的难度。

3.BIM综合管线正向设计

1)BIM理念特点及应用

6号线一期工程引入 BIM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工程各建设阶段的深层次应用,提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信息化水平,创新项目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后期地铁的智能运营和维护创造良好开端。

2)BIM协同设计平台的搭建

在现代的工程项目中,BIM数据由多方(多专业、多参与方——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共同完成,因此项目上的信息(文档、数据)协同管理成为项目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利用项目协同管理系统,不仅能整合所有设计成果(包括历史信息、当前信息),也能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减少工期、节约成本。

3)基于 BIM 的区间进度可视化及盾构机在线监测

根据已始发区间均已完成盾构数据集成,实时监测盾构机运行状况,通过盾构机实时数据驱动 BIM 模型形象展示区间施工进度。

郑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最新规划图(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建设概况)(4)

四、机电系统

(一)终端创意驱动、美学引领

采用开放式椭圆形客服中心,3D街区“三维导航”中增加车站立体示意图,卫生间母婴室增加发光指引。一项项细微之处的“贴心服务”和“暖心服务”,突出人性化,增强美观度、凸显艺术感、展现文化范,让科技与艺术共生,提升乘客舒适感和满意度,让市民出行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公共区终端站位乘客角度,坚持“高品质 个性化”。紧急停车按钮优化安装位置,便于站务人员兼顾扶梯与站台门观察;时钟、摄像机选型和布点的无感设计方案,进一步与导向和装修融合;广播、天线、应急照明结合吊顶形式,进行隐藏式安装。

(二)BIM创新应用,引领标杆

机电系统优化了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管理:弱电电缆间采用BIM优化光电缆盘留及设备安装布局,一站一方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展现了光电缆布局的力量美、走向的线条美、设备布局对称美;人防门、隔离开关等特殊部位,全过程采用BIM优化各管线布局,保证光电缆敷设平顺、无交叉、弧度优美;电缆夹层、系统机房BIM设计优化,合理布局设备安装位置、线缆敷设路径,做到简洁、美观、便于维护。

(三)供电革故鼎新,踵事增华

供电电缆采用一二次分离、高低压分离、交直流分离、正负极分离方式敷设;机房可拆墙体上制作位置标识,便于运维后期检修识别设备运输路径;扩大电缆夹层环氧地坪漆涂刷面,设备环境迈上新台阶;柔性接触网腕臂增加四组红色三角形定位防松标识,实现了位移可视化;采用胶木材质预分支电缆固定夹,增加摩阻力,垂直电缆敷设更稳固;夹层电缆上方拼装式绝缘踏步台阶,便于检修人员巡视。

(四)通号工于匠艺,成于匠心

信号机房布线细化色谱区分功能,同时达到可视化运维;接地箱地线采用“鹅头”式走线,工艺美观、标签突显,便于辨识;自研配线弧长刻度尺,确保同层同侧线缆长度与曲线一致;备用芯线采用单根缠绕弹簧圈式集中盘留,便于维护查找。通信机房线缆按照数据线与电源线分层敷设原则,以不同颜色固线器固定,节省空间、易拆装、整齐美观;网线采用扇形走线方式,线缆路径顺畅,保障信号稳定性。

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机电系统先后获得了“河南省安全生产示范单位”、“河南省建筑业BIM示范工程”、“2021年第五届建设工程“中原杯”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郑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河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河南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二等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此外,在城市轨道交通绿色施工领域取得突破,或得“河南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郑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最新规划图(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建设概况)(5)

五、初期运营准备情况

运营分公司遵循“安全、准点、至善、至美”的运营理念,从工程规划设计开始,紧紧围绕“品质地铁、智慧地铁、文化地铁”发展定位,高标准、严要求,严格对标技术规范,与建设进度同步调整关键性介入节点,畅通交流渠道,集中力量、分级分类开展预防式排查,将问题整改前置,促进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以运营筹备提质提速为品质工程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为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高品质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运营维护人员已全部到岗,行车关键岗位、设备检修人员上岗取证已完成,运营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已发布实施,运营自购物资已陆续到货,所需电客车全部到场,各项筹备工作均按计划实施。

(一)人员配备情况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定编660人已全部到岗。列车驾驶员全部通过心理测试,重点岗位人员完成安全背景审查,人员配备充足。

(二)人员培训情况

1.运营分公司将人才培训与新线介入相结合,充分利用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新线建设有利条件,大力培养“懂建设、会调试、精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员工设备操作能力、联调联试能力、故障排查能力。

通过一系列培训解决了现场管线排放、隐蔽工程排查难等问题,助力施工工艺不断提升,员工综合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调度员、列车驾驶员、值班员、站务员、设备检修人员等547人均已完成规定学时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持证上岗率100%。

特种作业操作、自动消防系统操作等318人取得国家强制性资格证,满足初期运营需要。

(三)规章文本编制情况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按照“四级五类”(安全管理、行车管理、服务管理、维护维修、操作办法五类)发布实施规章制度119项,满足初期运营需要。

(四)物资准备情况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运营所需生产工器具、劳防用品、生产性耗材、消防用品等运营自购物资,结合需求计划已采购发放到位。

(五)车辆情况

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共配属电客车15列,满足初期运营用车需求。

(六)行车组织情况

编制了《行车组织通则(线网级)》《行车组织规则(6号线)》,并对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进行了详细规定,制定了18项非正常运行组织保障措施。

(七)运营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体系

运营分公司秉承“一切事故皆可预防”的安全价值观,以“360”安全文化为引领,以主体责任、双重预防、应急管理、安全评估、安全考核五大体系为抓手,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形成了“人、机、环、管”四位一体的安全管理闭环,确保运营生产安全可控。

2.应急管理机构

(1)应急抢险组织机构包含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以及应急工作组,分别负责突发事件的整体协调指挥、现场救援指挥等工作,并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

(2)设立10个专兼职抢险队,应急救援设备已配备到位。

3.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各类岗位,精准制定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发布实施28项安全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合规性管理。建立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一站一预案 、一所一预案”及岗位应急处置卡,实现应急处置流程上墙管理。

4.安全风险管控

采用“以老带新”模式加强对介入人员的现场作业控制;定期对进驻、接管区域风险辨识、跟进、更新,实现了安全风险动态管控。

5.应急演练情况

运营分公司秉承“演练就是实战”的安全理念,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制定了《6号线一期工程运营演练工作大纲》。实施完成1项综合性演练、23项专项演练,各项演练均达到预期效果。

郑州地铁集团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迎接6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初期运营。以更高规格、更高品质、更高标准满足市民智慧出行、愉悦出行、幸福出行需求,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