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看到了一篇超级励志的逆袭帖子,于是,说动就动,也给自己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你立的flag实现了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你立的flag实现了么(Flag立了就倒目标从未实现)

你立的flag实现了么

某天,看到了一篇超级励志的逆袭帖子,于是,说动就动,也给自己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

晚饭后,心里想着歇一会就开始学习,刷刷微博,滑滑抖音,看看新综艺,再追一下那些全网大热不追都跟不上时代的剧.....

一顿操作猛如虎,抬眼一看,卧槽,已经一点了?嗯,至于学习计划,那明天早起再做吧。

第二天早上,起床真是太难了,晚上一定做,做不到就是小狗。

第三天,嗯,好吧,做一只快乐的小狗。

这场景,阿信敢说绝对是很多人的日常:在网上看了很多帖子,问了很多问题,收藏了许多答案,打了满身的鸡血,决定实施新计划,走上人生巅峰。

努力了几天后觉得,算了,人活着不就是要开心吗?手机才应该是我的人生伴侣。

定目标不难,渴望改变的我们之所以还是屡战屡败,是因为在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之间,还缺少最重要的——行动力,而真正的高手都在持续行动。

阿信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如何从“想到”完美蜕变成“做到”。

先从持续做一件事情开始

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改变,只能先从持续做一件事情开始。

每到年初,都是朋友圈立flag的高光时刻,比如:一年看100本书,写10万的读书笔记,学英语,锻炼身体……然鹅,这么多年过去了,扪心自问一下,有没有一年,是能把这个计划完成的。

事实上,全面开始可能就意味着全面崩溃。而一次做好一件事,才是所有成长进步的原点。如果一件事持续做稳定后,可以再做第二件事,依此类推。

知名自媒体人,畅销书作者Scalers曾经说过,他从2014年开始每天写作,最开始只做这件事情,每天力保写1000字。三个月后,这件事情就驾轻就熟,于是他开始陆续加载练口译、学机器学习、做社群,井井有条。

Scalers说,当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开始调整优先级,分配优化资源,整理碎片时间,效率会提高很多。

当开始通过一件事持续行动时,必然要穿越不同的时间门槛:10天、100天、1000天、10000天…… 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把一件事持续做好,做到足够长的时间,就足以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时间的长度才是决定我们竞争的终极壁垒。

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

要想在一件事上持续行动,到底有没有方法?

当然有。

首先,不要有太多宏大的设想,因为你的判断很可能不准。先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比较靠谱。再忙的人,一个小时也是可以腾出来的。毕竟鲁迅大大曾说过,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嘛!

只要确保在这一小时之内,没有人打扰你就可以。一个人独处,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改变的开始。

当把这一小时利用起来时,你就会发现, 每天锁定一小时,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无须任何人教,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持续每天做一件事情的关键前提是合理安排任务,考虑时间消耗,以充分应对每天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采用“底线思维”是个不错的方法。问问自己:在最繁忙的时候,我能腾出多少时间?能完成多少任务?

回答的时候,请理性、心平气和地评估自己每天能完成的最少的事情。一旦确定完成量,把这件事情变成自己每天必须死守的底线。

在完成底线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再设置一些升级任务。

升级任务的要求更严格,挑战更大,更消耗时间和精力,但是带来的收获也会更多。

这样的话,我们的持续行动就非常有弹性。

如果某一天很忙,身体也很疲惫,那么在完成底线任务后,可以选择安心地睡觉,不必觉得内疚。如果哪一天时间富余,那么可以沿着规划升级的方向,做更多难度大一些的事情。

坚持不等于持续,持续行动更温和有韧性

一个具备持续行动能力的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多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于是不会轻易下决心,也不会轻易放弃。

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持续无非就是“坚持”,坚持就是每天做,直到做出成就。甚至有的人把“坚持”等同于“认死理”“顽固不化”“死做下去”,对此加以批判。

但其实坚持和持续不是一码事。所谓的坚持,只不过是“持续”最平凡的一种情况而已。

坚持有一个隐藏的假设:坚持的事情,会在某一天有终点。

于是咬着牙、忍着痛、喝鸡汤、打鸡血,苦大仇深终于熬过去;然后发现事情好像并非想象的样子。过去强调“坚持”容易让我们短视,让人忽略过程。

持续行动的格局更大一些,有一些问题是持续存在的,不是通过运动式的突击坚持就能解决。有了持续行动,心态更加平和,不容易焦虑。

持续行动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状态持续与时间持续

持续就是“某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保持稳定”,而持续力的含义就是,有能力保持这种“持续”的状态。

对于普通人来说,“持续”的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状态持续”,另一个是“时间持续”。状态持续就是你能持续保持一种怎样的状态,时间持续就是你能保持某个状态多长时间。

今天的我们花很多时间看手机,进入分心走神的状态很容易,而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异常困难。进入状态之后再继续保持这种状态,难上加难。

从易到难,有以下几种情况。

状态难度1 :每天做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数量稳定)

每天背10 个单词,每天早上跑步5 公里,每天读1 小时书,公司每天收入10 万元……

状态难度2 :每天做一件事,且保持稳定增长(增量稳定)

每天比前一天多背5 个单词,每天比前一天多跑0.5 公里,每天比前一天多读半小时的书......

状态难度3 :每天做一件事情,且增长的势头保持稳定(增速稳定)

在“状态难度2”中,每天比前一天有所增长,这个增加的数量是不变的。如果要求更高一些,就是让增加的数量也同步保持增长。

状态难度4 :每天做一件事,且增量与前一天总量保持比例稳定(复利稳定)

第一天背10 个单词,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背10%,即11 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背10%,即12个。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10%,这个“比前一天多10%”一直保持稳定。

从以上各个难度级别的对比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其实是最低的一个难度。

创业者必须跨越第2级难度或者在第3级难度上下功夫。公司只有靠业绩增长、增速变快,才能跑赢竞争对手。

我们人类从受精卵形成的1小时内,人的大脑就开始发育,经过10次分裂形成1000个细胞,经过20次分裂形成100万个细胞;9个月的时间,1个细胞会变成1000 亿个神经元。这其实就是以“状态难度4”进行的。

除了持续保持各种“状态”外,我们还必须考虑“时间的演进”。“时间持续”的难度,其实体现在长度上。我们权且以“天”为基本单位,进行分类讨论。

时间难度1 :持续保持某种“状态”10天以上

连续10天早起,连续10天跑步,连续10天读书,等等。10天持续行动的瓶颈在于执行,很多人坚持一周左右就没劲了。

时间难度2 :持续保持某种“状态”100天以上

当我们把一件事持续做了100天时,兴趣带来的新鲜感会消退。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梳理自己的想法,认清自己和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飞跃打下基础。

时间难度3 :持续保持某种“状态”1000天以上

如果能把一件事情持续做1000 天,也就是大概 3 年的时间,会明显地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会看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显著提升,看到自己在人群中的影响力的变化和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变化。

时间难度4 :持续保持某种“状态”10000 天以上

10000 天即30 年左右,如果你在20岁的时候进入某个行业,深耕30 年,那么你或许会成为一名专家或者行业领军人物。

2017年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 岁。如果一个人24 岁时参加工作,在某个领域深耕30 年,而且又有一定的时运加持,那么他当上院士的时候,正好与“时间难度4”的时间量级相吻合。

时间难度5 :持续保持某种“状态”100000 天以上

300 年的跨度就是朝代政权和家族兴替的周期量级:唐朝历时289年,宋朝历时319 年,明朝历时276 年,清朝历时295年……大多都是300 年左右的量级。

从以上时间难度分级可以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在时间难度 1 和时间难度2 之间反复徘徊。

在时间难度等级上,如果我们能克服难度能上升一个级别(特别是2以后的难度),那么我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取得的成就都会显著的上一个台阶。

经过这番梳理,如果你还处于“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那么说明你只是在最简单的一个难度级别上挣扎。

想要打破僵局,不如从一次只定制一个目标并在状态和时间上下功夫,当“持续状态”和“持续时间”加乘时,带来的是格局和尺度上的跃升。

当格局和尺度扩大、认知提升时,我们就犹如周星驰在《功夫》中饰演的阿星,打通了任督二脉,学会了如来神掌,在困难面前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