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所谓的“五代时期”,是指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直到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这中间的53年时间,中国历史上称为“五代时期”。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1)

五代十国形势图

五代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割据时期。在这个朝代更迭频繁,军阀混战不断的年代里,官场里出了一个奇葩式人物,少德无才的他,历经五个朝代而不倒,连续做了四个朝代的宰相,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官场不倒翁——冯道。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2)

官场不倒翁冯道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了冯道父亲这一辈,家景稍好,其父便供养冯道一边读书,一边耕田。但论才干,冯道算是碌碌无为之人。

冯道成年后,先是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个小吏。这时的天下,已是梁王朱温受唐哀宗禅让,称帝建国的后梁。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十分凶残,准备攻打吞并易、定二州。冯道年轻

气盛,出面劝阻,结果惹怒了刘守光,几被杀死,经人说情,被关进了监狱 。冯道在狱中深刻反思,总结了一些为官之道,牢记在心。出狱后,他分析当时天下大势,认为割据山西晋阳的李克用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其子李存勖也是很有作为的人物。于是,他经人推荐,投奔到李存勖的门下,他小心谨慎,唯命是从,逐步成为李存勖的亲信。在李存勖领军攻打后梁朱温的军队时,冯道随军出征,因为战事打得十分惨烈,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冯道身为李存勖的亲信,却能以身作则,率先过着简朴的生活。史载,他在军中,盖了一个小小的茅草屋,连床席都没有,只睡在一束干草之上。李存勖因此对冯道十分器重。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3)

李存勖

公元911年,李存勖终于打败了朱温的后梁大军,在邺都称帝,史称后唐,李存勖即为唐庄宗,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不久,唐庄宗再次提拔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来,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把剩余的俸禄全部捐献给灾民,自己却住在茅草棚中,此举被乡民广为传颂,使冯道赢得了极好的名声。

公元926年,冯道守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到洛阳赴任。这时,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为帝,唐庄宗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继位,是为唐明宗,明宗素闻冯道之名,于公元927年,拜冯道为宰相,从此,冯道一路凯歌,官运亨通。

七年之后的公元934年,唐明宗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称为闵帝。闵帝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闵帝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慌忙逃往了卫州。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4)

李从珂

事发后的第二天,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发动了兵变。冯道分析当时形势,认为,李从珂手握兵权,而闵帝只是个小孩子,权衡利弊之后,冯道决定去迎接李从珂称帝,直接抛弃了有恩于他的明帝及其儿子闵帝。

就这样,冯道由前朝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打败了唐未帝李从珂,灭掉后唐称帝,建立了后晋。石敬瑭为笼络人心,把原唐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官复原职,冯道再次被任命为宰相。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5)

幽云十六州图

石敬瑭作为“儿皇帝”,首要任务是兑现“幽云十六州”归契丹的诺言。那么,派谁出使契丹呢?经过反复思考,石敬瑭决定派冯道去。石敬瑭本以为冯道会推辞不去,不料,冯道却爽快地答应了。

原来,老谋深算的冯道十分清楚,只有结交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他在石敬瑭跟前才能坐稳宰相一职,冯道到达契丹后,对耶律德光极尽奴颜卑膝,奉迎谄媚,深得耶律德光信任。他顺利归来后,在朝廷上可谓风光无限,连石敬瑭都对冯道礼让三分。不久,石敬瑭又封冯道为“鲁国公”,终后晋一朝,石敬瑭都对冯道“宠爱有加”,满朝无人能及。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6)

耶律德光

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多年就完蛋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即公元947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即刻从邓州主动投靠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曾在朝堂上戏弄他说,“你这个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冯道答:“我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子!”耶律德光哈哈大笑,事后还封冯道为辽王朝的“太傅”。

大概冯道看出契丹人残暴剽掠,不会长久统治中原,他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官员,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

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契丹被迫撤回漠北。冯道随契丹军撤到恒州,趁契丹人不备,又逃回中原。

这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考虑到冯道在历朝的影响,再加上被冯道保护的官员纷纷出面推举冯道,赞誉冯道,于是,冯道又被风光地任命为后汉的“太师”,继续做他的大官。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7)

刘知远

在后汉刚刚建政四年之后,公元951年,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邺城起兵反叛,推翻了后汉隐帝,带兵攻入汴京,建立周朝,史称后周。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8)

郭威

此时,冯道故技重演,亲率后汉百官出城迎接郭威进入汴京,郭威以冯道拥立有功,再次封冯道为太师、中书令。并派冯道去收伏刘知远的大将刘赟(yun),冯道以加官进爵为诱饵,骗取刘赟赴京。刘赟果然相信了冯道,认为这位三十多年的故旧世交,总不会欺骗自己吧,没想到一走到宗州,就被缴了械,冯道不费吹灰之力,又为后周立了一大功劳。此后,周太祖郭威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

公元954年,周太祖病逝,其养子柴荣继位,仍对冯道礼敬有加。

官场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少德无才的官场不倒翁)(9)

柴荣

同年四月十七日,冯道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周世宗柴荣听闻,辍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冯道为瀛王,赐谥文懿。

纵观冯道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善于投机应变的“官场不倒翁”,是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的为官哲学是,有奶便是娘。他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做官,用他一生的实践,在向人们宣告着他官场不倒翁的秘密:良心丧尽加投机取巧。正如他自己作的一篇《长乐老自叙》说的那样,“老而自乐,何乐如之”!他只管自己老而快乐,哪管天下苍生的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