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1)

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2)

双桥烟雨

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3)

陈子壮纪念馆

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4)

招氏大宗祠

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5)

如意坊老车站

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6)

詹天佑雕像

广州市金沙洲的前世今生(金沙洲粤韵悠长)(7)

卧云庐

扫扫二维码 坐水巴游广州

游读广州

到卧云庐看“翻版”大元帅府建筑、听粤讴“鼻祖”用广府说唱艺术诉说缠绵爱情、瞻仰陈子壮血染越王台的悲壮,走访广州铁路遗址、拜访詹天佑故居……游读广州第二期,为你探寻航线S01金沙洲-黄沙和S03如意坊-坦尾3个码头附近的祠堂古迹、铁路旧址,更聆听古人传奇故事,从而更好明智修身,激荡情怀。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叶碧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叶碧君、丁钰洵

金沙洲:

听粤讴风韵 诵子壮精神

金沙洲,又名浔峰洲或“草鞋洲”,四面环水,过去交通闭塞,但岭南文化却在这荟萃升华。以金沙洲码头为原点,徜徉洲上的横沙、沙贝等古村,探访古祠建筑和名人旧闻,其中,卧云庐、招氏大宗祠和陈子壮纪念馆藏于街巷之中,为世人诉说一段段或波涛激荡、或婉转动人的历史。

距离金沙洲码头约600米,有卧云庐坐落在滨江公园内,建筑外层4个方向均有拱形窗门,窗门下是回廊,而主体结构则是中式青砖墙,楼顶为金字顶灰瓦,呈现出糅合中西式元素的建筑风格。

回溯过去,卧云庐的用途数次更改。清末民初时,它被用作供奉吕洞宾,曾经连片的园林式建筑群取名为“藏修精舍”,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建有青砖高墙、石柱横梁,梁上更有两只石狮,形成“云庐赏月”胜景。

“不过后来都被毁了,只有2层楼房和楼前池塘被保留下来,池上的对称拱桥也只剩下一座。”村内老人说。后来,卧云庐逐渐取代了“藏修精舍”的叫法,先后被用作疗养院、磨粉厂、藤厂厂房、家具厂仓库和艺术馆,随着年月变迁,依旧笑迎四方访客。

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7:00

离开卧云庐,进入平乐街,步行百米便可看见九曲桥,招氏大宗祠就藏身桥后。大宗祠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建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呈现两路两进,保留有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青砖墙石脚和红泥方砖墁地;祠堂旁新建有“尚贤”院子,内里竖立十二对旗杆夹石,后堂挂有多幅招子庸国画复制品。

招子庸是谁?他被称为粤讴“鼻祖”,既通晓韵律,又擅画蟹描竹。所谓粤讴,是广东曲艺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珠江一带的疍歌和咸水歌。清朝年间,出生在横沙村的招子庸搜集歌伶咏唱的民间唱词俚句,以粤语韵律加以变调整理,编著《粤讴》一卷,收录100多首曲目,把广府说唱艺术推向更绚烂绮丽的高度。而广为传扬的曲目有《薄命多情》《心点愿》《桃花扇》《分别泪》等,多为诉说男女爱情,笔调委婉动人。

时间:“尚贤”院子为全天开放

陈子壮纪念馆位于沙贝村内,原为陈大夫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后经过三次重修。宗祠建筑保留有精美的琉璃瓦、鳌鱼脊、瓦衽狮子及四方飞檐,两进屋檐中央处有两条正方形的飞檐,屋顶是琉璃牡丹花脊,是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由皇帝恩准兴建的琉璃花脊古祠之一。

如今,宗祠内的部分区域开辟给老年人歇息娱乐,而天井两侧分别是东西廊室,西有子壮国画肖像;东为展览室,展出书画作品和陈氏家族搬迁与发展等史料。

说起陈子壮,也许广州人更为熟悉以他为原型的粤剧《血染越王台》。陈子壮本是书生,但熟读兵书,后投笔从戎。在明王朝危难之际,他临危受命,不料战败被俘并押回广州,由于他决不投降,后被“锯刑”处死。

时间:8:00~11:00,13:00~17:00

如意坊: 铁轨诉兴衰 天佑魂长存

从如意坊码头出发,朝珠江隧道方向一路步行至与石围塘码头对望的无名公园,园内有数处铁道车轮雕塑,三截长约数十米的铁道残轨在地面延伸;而十几米外,两座分别为砖红、橙黄色的仓库结构厂房坐落在东西方向。据卫星地图和附近路牌显示,两座厂房分别为“詹天佑纪念馆”和“铁路博物馆”。

附近垂钓的市民说,厂房曾用作旧火车站仓库,现为空置状态,但周边环境宜人,不少市民喜欢到此散步或垂钓。千米外,坐落着昔日繁华的旧广州南站和成为爱国教育基地的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旧广州南站,原名黄沙站,地处广州市荔湾区黄沙隧道口。据《广州史志》记载,广州南站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粤汉(广州到武汉)铁路起点的客货综合站,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在此办公。后来,因配合城市改造规划,旧广州南站于2005年关闭,繁华百年的火车站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距离旧广州南站所在地不远处,詹天佑像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附近屹立,见证过往铁路运输的光辉岁月。石砌基座上,詹天佑左手紧握卷起的铁路设计图纸,右手则别于背后,像在注视前方路轨,也像在沉思城市近年来的交通发展。

时间:全天

寻路北往,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藏身于恩宁路十二甫西街。普通朴素的西关民居仅数十平方米,但装点有青砖石脚、趟栊门、满洲窗等,展现出西关传统民居质朴的美感;而室内则展出詹天佑曾生活的场景以及大量遗物。

踏入故居,第一厅室是资料陈列厅,展示詹天佑的照片,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自书履历等文件等;第二厅室则参照一张封藏一个多世纪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陈列有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在故居纪念馆旁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校园内的小花园建有微型的京张铁路八达岭小景。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12岁成为首批清代官派留美幼童,归国后修筑了完全由中国人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记者走访的半小时内,不断有游客携子女前来参观,长辈轻轻阅读詹天佑的故事,小孩认真倾听,衬托出故居质朴的气质。

时间:10:00~17:30,逢周一闭馆

坦尾:

“双桥烟雨”美景醉

沿着S03航线从如意坊码头到达坦尾码头,除珠江西岸葱郁的滨水景观带外,要数北面连接大坦沙和中山八路地带的珠江大桥东桥最引人注目。

事实上,珠江大桥横跨两支流,由东、西两桥组成,分别使大坦沙岛连接中山八路和芳村大道,竣工于1960年,全长500米,两岸引桥长达247米,桥宽23米,中间为双线铁路,两侧各有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大桥建成时,打通了广州与粤西地区的通道,更解决了过往只能乘船渡江的不便。后来,为缓解交通压力,珠江大桥两侧建立新桥,为机动车专用道,而旧桥为非机动车和行人使用。

阳光下,珠江大桥的东西桥像从空中垂下的彩虹,横跨波光粼粼的珠江支流上,与江畔葱茏的绿化景观交相辉映;到了下起朦胧细雨的时分,东西两桥在弥漫的水汽中若隐若现,更增添一番娇羞之感,因此,早在1963年的新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中,该处景观就入选,命名为“双桥烟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