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舂陵

至武帝之初固其变也:为何昔人曰舂陵古之道州也(1)

舂陵是个古侯国(县),即今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远柏家坪镇,据史记载,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舂陵侯国,封刘买,治所在今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辖今宁远北部及祁阳、新田、双牌的一部分。初元四年(公元前45),刘买之孙刘仁徙国于湖北南阳白水乡。

至武帝之初固其变也:为何昔人曰舂陵古之道州也(2)

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今宁远)。这一带地方唐宋等朝代为道州,故昔人有“舂陵古之道州也”之语。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据其境内舂溪取名,设舂陵县,是为建县之始。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24),舂陵县遵制改为侯国,属桂阳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舂陵侯国转属零陵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营道县,属永州。唐末帝清泰三年(936),析大历县在舂陵侯国城址置舂陵场(永州同时期有东安场)。至此,舂陵作为县级(场)名,在永州至少1159年的历史,其中侯国79年。

至武帝之初固其变也:为何昔人曰舂陵古之道州也(3)

据《汉书》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买,封于泠道舂陵乡,属长沙郡”,随着西汉“推恩令”的颁布实施,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刘彻以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根据长沙马王堆地图,应为零陵郡的舂陵县)封长沙王子刘买为舂陵侯,舂陵侯国成立。图中标注了八个县城,它们是舂陵(今宁远北、新田县)、泠道(今宁远南及蓝山县西北)、南平(今蓝山县)、龁【hé】道(今蓝山县部南及江华西等地)、桂阳(今广东省连县等地)、营浦(今道县)、观阳(今广西灌阳)、桃阳(今广西全州)。整幅马王堆地图都是以这八个县城为中心地区、以九疑山舜帝陵为核心进行绘制的。

至武帝之初固其变也:为何昔人曰舂陵古之道州也(4)

图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西汉零陵郡地相当于今湖南邵阳地区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潇水、湘江流域,以及广西桂林、永福以东、阳朔以北的地区。 《宋史·道学传》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道州),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 古道州: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营浦县,隶长沙郡,为道县建县之始,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汉元鼎六年(前111年)隶零陵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266年)置营阳郡,郡治在营浦。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郡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零陵郡为永州,废永阳郡,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隶永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永州为零陵郡,永阳隶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唐兴县)。次年,改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3年),改名道州。贞观十七年,废道州,营道改属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道州,统五县,营道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道州江华郡,改县为宏道。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名,复称道州。

五代十国时期,道州仍辖五县,宏道为州治。宋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两宋时期,道州辖四县:营道、江华、永明、宁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道州置安抚司,次年改为道州路,置总管府。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道州路为道州府,营道为府治。九年,复改为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辖宁远、江华、永明三县。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并隶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年),道州降为县级散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道县。

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属湖南省永州专区。 现在为永州市道县。

道县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理学文化之乡,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至武帝之初固其变也:为何昔人曰舂陵古之道州也(5)

道县玉蟾岩遗址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武帝之初固其变也:为何昔人曰舂陵古之道州也(6)

道县端午龙舟赛

根据:1.舂陵侯城·秦汉血脉 2.道县/宁远县历史沿革 编辑:尹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