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我科医生陈月)惊现DIC,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癌症晚期出现dic?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癌症晚期出现dic(肿瘤合并DIC如何有效应对)

癌症晚期出现dic

(本文作者为我科医生陈月。)

惊现DIC

31岁的郭女士患鼻咽癌三年,近日到医院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形容消瘦、奄奄一息。经检查诊断,郭女士是鼻咽癌伴全身广泛性扩散,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

什么是DIC?

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中,相当部分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像郭女士一样,经常合并DIC。肿瘤合并DIC一般是比较隐蔽的、慢性的,因而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遇到急性感染就会迅速加剧,从慢性DIC转变为急性DIC,往往成为导致这部分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DIC为什么不容易被发现?

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肿瘤方面的各种症状比较多,DIC由于其隐蔽性容易被忽略,早期DIC更是如此。因为这部分患者通常都在进行抗肿瘤治疗,很多抗肿瘤药物会导致血小板下降。所以,当发现血小板下降的时候,临床医生偏向推论认为是骨髓侵犯或自身免疫原因所导致,忽略了合并DIC的可能。而血小板下降,恰恰是DIC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患者血小板下降的同时,经常伴随纤维蛋白原下降。一旦两者同时出现,DIC的可能性非常高,应该立即按照DIC的标准进行筛查和处理。

肿瘤相关DIC的分型及特征

肿瘤相关DIC分为3种类型:

1) 高凝型:凝血酶产生过多,导致微血管及大血管血栓形成,多见于胰腺癌、腺癌。主要临床特征为血栓。临床有其它不同症状:皮肤不均匀、斑片状变色、指循环不良症状、脑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缺血性结肠炎和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2) 纤溶亢进型:纤溶酶激活过量,有出血风险,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转移性前列腺癌。主要临床特征为出血。具体临床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粘膜出血、肺/胃肠道及外伤部位出血。

3) 亚临床型:凝血酶和纤溶酶同时激活,仅有实验室凝血和纤溶指标异常,无出血或血栓的临床表现,多见于大部分实体瘤。这一部分患者是医生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容易被忽视而发展为急性DIC。

DIC的检查和诊断

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

1、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

2、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是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这个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使得有关DIC诊断标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此外,DIC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某一瞬间,利用该积分系统动态评分将更有利于DIC的诊断。

肿瘤相关DIC的治疗

肿瘤相关DIC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治疗肿瘤原发病,原发病好了,就没有诱发DIC的因素了。

在无抗凝治疗禁忌症的前提下,除纤溶亢进型DIC外,所有肿瘤相关DIC患者都应该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

DIC早期:微血栓形成期时,以抗凝治疗为主,治疗的同时警惕出血风险。

DIC中期:消耗性低凝期时,以抗凝联合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为主。

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时,预后差,凝血过程停止,使用抗纤溶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止血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DIC早期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如果等到晚期,治疗的效果差。进行抗凝治疗要注意补充相应的血浆,才不会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另外,要动态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