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前,不见萱草花。”萱花具有深厚的孝道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中常被看作中国的“母亲花”。5月12日母亲节当天,在丽娃河畔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小时阅读空间,一场别开生面的华师大萱花文化节也在此举办。
活动现场,由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张海岚根据《仪礼》进行的少儿“孝道”敬茶礼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小朋友们学习敬茶礼,恭恭敬敬地给妈妈敬上一杯孝道茶。手绘萱花团扇、古琴亲子诵读、萱花特色菜肴品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让前来参加萱花文化节的亲子家庭流连忘返。很多妈妈都表示,在母亲节举办这样的活动显得格外有意义。
据了解,本次华师大萱花文化节与中国最大的萱花种植基地湖南祁东县进行产业联动。湖南祁东是全国黄花菜产业生产标准的发源地,也是国家药食同源产业科技联盟黄花菜分委会主任单位。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企业的上海华申中外文化交流公司,在本次文化节中与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发展办公室签署框架协议,拟在今后将祁东的黄花菜菜品、观赏性产品、功能性产品引入高校市场,既可以丰富高校的餐饮文化,为师生提供绿色有机的蔬菜原料,同时也加强了高校企业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实现产学研互动,共同探索地域经济发展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
在当代高校开展以萱花为主题特色的母亲节活动,进行将萱花文化从原产地到高校文化传播阵地的有效连接,共同对萱花文化做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可以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增强敬亲孝老的良好风尚,是创新当代高校人文美育教育的有益探索。
“萱花意象解读与传统孝道文化传承”讲座
本次活动中,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也带来了以“萱花意象解读与传统孝道文化传承”为主题的讲座。田兆元介绍,萱草最早现于文字记载是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句子。后世注家多认为这里的“谖草”就是“萱草”。
那么萱花的意象如何最终与母亲联系起来的呢?据说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是最早将母子情感连在一起的表达。而随着人口迁移,一批北方的汉族迁居到江西赣南,在赣南地区的客家匾额时至今日仍保留着大量以萱花喻母亲的内容。
田兆元曾参观过赣南师范学院博物馆的匾额陈列,其中就有大量以萱花为主题的匾额文字和图案。如一方“萱花永茂”匾便表达了明显的祝寿含义,除了寿字纹,还饰有抽象的萱花纹图案。“以‘萱’为意象的匾额在客家匾额中是一个很大的系列。‘萱茂兰芬’意为母亲长寿、儿女成才,‘萱桂南山’‘金萱永茂’都含有祝福母亲长寿之义,‘椿萱永茂’则是祝福父母双双长寿。” 田兆元感慨,随着萱花这一意象的衰落,其中的含义也逐渐淡漠出大众视野。就连保存萱花意象内容极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门匾,寿匾仪式也日渐衰弱。
如今,西方母亲节的代表性花品——康乃馨成为了人们最为熟悉的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象征母亲意象的萱花,但却并无“母亲节”这个提法,也没有相应主题的节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强烈仪式感的西方母亲节进入中国后,逐渐被大众接受,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也逐渐取代了萱花的地位。
近10年来,也有学者提出重建中国母亲节,提议将《孟母三迁》中孟母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国母亲节”。但西方母亲节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同样体现了报答母爱之意,重新创设一个节日希望取而代之,效果并不明显。
“康乃馨有丰富的神话叙事,希腊神话、法国神话、美国神话,甚至基督教的神话都与其有关,所以康乃馨传播深广,完全覆盖了中国萱花母亲意象。” 田兆元说,“我们不能怪外来文化,而要怪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没有很好地呵护。”
小朋友们学习敬茶礼,恭恭敬敬地给妈妈敬上一杯孝道茶
萱花的传统意象在当代已经处于式微的地位,萱花的信仰与叙事成为一种失落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田兆元认为,萱花文化具有一个完整的谱系,它有发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也出现了断裂的现实状态。复兴重整萱花文化,就是续接传统,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对此田兆元提出了另一个可能的路径,就在已有复兴之势、更为民众了解认同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中,把敬老文化意蕴明显的萱花纳入其中,开展纪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萱花符号,续接这一传统文化意象。去年九月初九,华师大举办了一次“待到重阳日,把茶画萱花”的敬老主题茶会,以萱花为主题做讲座、写楹联、种萱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此番华师大在母亲节当天举办萱花文化节,也是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重提萱花,唤起大家的关注,重建中华母亲意象。“复兴中国的母亲孝道文化符号,便从重新解读萱花的文化价值,振兴萱花文化开始。”田兆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