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内体验传统文化(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新华社郑州1月25日电 题:水绿相间看古都 古今辉映洛阳城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韩朝阳
写好“水、绿”文章,推动“文、旅”融合,加快“产、城”互促——洛阳,以一种“等不及”的劲头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古都再现新姿,民众幸福指数提升,游客纷至沓来。
以“文”化城蕴内涵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是十三朝古都洛阳着力研究、实践的大课题。这些年,洛阳坚持走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文旅”融合之路,让这座古都的历史文脉存得住、传下去、活起来。
2018年年底,隋唐洛阳城重要遗址保护区内50天顺利完成了596户居民和25个商业单位的征迁工作。“房屋拆除后变为遗址保护绿地,群众理解。”负责隋唐洛阳城保护利用的洛阳文保集团董事长辛俊峰说,洛阳将在遗址上构建49.3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隋唐洛阳城只是洛阳大遗址保护“队列”中的一个,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可见。
除了都城遗址保护的“大手笔”,洛阳还有不少历史文化的“小点缀”。“过去那里可乱,可脏,可窄,人都不愿来。”提起老城区民主街改造前后的变化,“老商户”张彩霞说,“现在灯笼挂上了,路宽了,灯亮了,生意也好了。”
市民聂德义带着孩子在伊水游园内的足球场上漫步(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民主街往南直通老城区新规划的洛邑古城,一期项目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于2017年开园,已有200余个非遗项目入驻。“非遗传承困难,洛阳认准活态传承,提供了好平台,既传承了技艺,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潇丹说。
如今的古都,69座博物馆星罗棋布,110个“城市书房”涵养书香,引来年均过亿人次的游客。
以“绿”荫城提“颜值”
一场小雪过后,洛阳市伊水游园八里堂段裹上淡淡白妆。上午11点,聂德义和3岁半的大女儿在游园内的足球场上漫步,妻子抱着刚满1岁的小女儿坐在看台晒太阳。“以前在小区广场活动,游园建成后,常来散步,打羽毛球,这儿还有孩子喜欢的小游乐园。”聂德义一家是游园建成后的直接受益者。
这里过去曾是垃圾山、污水滩、乱石岗、采砂场。“游园内的伊渠最早是灌溉渠,后来变成污水渠,我们建园的第一步是治污清淤。”洛龙区住建局副局长王恒志说,而今,12万棵树,80万平方米地被,12处大型体育娱乐设施,将4.5公里的八里堂段游园点缀成“绿”的海洋。
“我们就是要把臭水沟、垃圾场等人们捂着鼻子过的地方变成各种小游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洛阳市城管局绿化科相关负责人姚孝祺说。
发挥富水城市的优势,洛阳把“水”和“绿”融合起来,统筹推进生态修复。222.5公里河道得到有效治理,177公里河岸绿廊环绕,建成大型公园17座,小型城市游园150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15分钟生态休闲圈”逐步形成,市民正享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一河清水绕洛城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中信重工的工作人员在车间内操作特种机器人(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以“业”兴城蓄后劲
“老工业基地”,是古都洛阳另一个著名标签。“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布局于此。
中信重工是延续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而今,这家以制造重型装备见长的企业生产的特种机器人瞄准产业创新制高点,其特种机器人已覆盖消防、应急救援、反恐、海工作业等众多领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板块成为其主要利润增长点。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洛阳正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内,“芸豆会计”智能做账系统上线不到两年,已为近5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每天新增近千家用户。
“处理一张票据均价不到1毛钱,小微企业的财务工作量减少80%。”“芸豆会计”首席科学家李卫东说,“预计2019年公司收入将突破5000万元。”记者了解,洛阳大数据产业园集聚关联企业1000余家,大数据产业爆发增长成为洛阳产业发展新亮点。
在洛阳市工信局发展规划科副科长孔昭看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让洛阳走得更远。
“规划让城市更美好”——洛阳市规划展示馆里的这句话,宣示洛阳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洛阳市住建委副主任易勋表示:“洛阳人有一种‘等不及’的劲头。我们乐意下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这是雪后伊水游园八里堂段的景色(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