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子兵法 军争篇》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句话里孙子提出的“围师必阙”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大致意思就是在包围敌军的时候一定要预留一个缺口。这样的做的主要目的是给敌方一线生机使其有溃逃的想法,让其丧失死战到底的决心。这样对于己方而言不仅可以轻易达到战略目的,而且还降低了作战人员的伤亡。

拱火计在兵法上的运用(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1)

那么“围师必阙”使用于所有的包围战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入讨论,因为刻板的套用《孙子兵法》显然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关于包围战有哪几种,通常而言在古代包围战大致只有两种,一种是野战包围战,另一种则是城池包围战。

首先我们来谈谈野战包围战,一般而言在遇到包围的军队一般有三种选择,一种是投降,另一种是死战,最后一种则是突围。首先我们来看看“围师必阙”适不适合在野战包围战中使用,这个决定使用这种战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当敌我双方兵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在围困敌人的时候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人有了求生的欲望选择溃逃这样会大大降低作战的伤亡率。不过我们说在敌我兵力双方兵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很难将敌人围困,除非是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和使用特别的战术将敌人围困。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秦国统帅白起就是首先引诱赵军出战,然后再派大军将赵国军队分割包围,从而实现对赵国军队的全面围困。

拱火计在兵法上的运用(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2)

一般我们常见的野战包围战大都都是包围的一方兵力占有优势,而被围困的一方则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包围的一方就没有必要实行“围师必阙”的战略了,相反为了扩大战果全歼敌方军队,包围的一方会将被围困的敌方围的水泄不通。比如在西汉初年刘邦率军讨伐匈奴在白登反而被匈奴大军围困,当时刘邦的军队被匈奴人围困的水泄不通,后来如果不是刘邦派人去匈奴那里贿赂匈奴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让匈奴军队开一个口子放刘邦逃走,否则这次战役刘邦很有可能就做了匈奴人的俘虏了。因此在野战的时候如果军队被围困一般选择死战的军队比较少,因为这时被包围的一方显然是处于劣势的。而作为包围方也也很可能没有必要对被包围的军队仁慈,故意开一个口子让被包围的敌方逃走。

拱火计在兵法上的运用(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3)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围师必阙”在野战包围战中一般是不怎么适用,那么我们来看看在城池包围战中“围师必阙”是否通用。在明代的兵书《百战奇略》里曾特意的强调了“围其四面,须开一角”,这里说的就是在围困敌方城池的时候要必须给敌人留一个出逃的角,不要将城池围困团团包围。这显然就是强调在城池包围战用一定要执行“围师必阙”的战略。

拱火计在兵法上的运用(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4)

拱火计在兵法上的运用(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5)

那么为什么城池包围战一定要执行“围师必阙”的战略呢?首先这是因为在古代由于攻城器械的落后,在进行攻城的时候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伤亡。孙子兵法《谋攻篇》也曾说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攻城战一般都是迫不得已才打的。但是如果将敌方围困在城池里的时候,故意开出一个口子,可以给守城的士兵看到一线生机,守城的将军也会粗略的估计形势很可能做出选择弃城逃走的决定。一旦敌方士兵从城池中逃走,那么包围的一方不仅仅可以轻易拿下城池,还可以派出兵力追击逃亡的敌军从而实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