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搜山大辅仁学校的学生(山大辅仁学校李琳)(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丛丛 实习生 蒋铭琨

“教师并不是我的最初梦想,但当个好教师,却成了我最终的追求。”李琳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从教二十多年,从青涩的年轻老师到自信的学科带头人,李琳在化学教学和大理科思维培养方面不断探索,为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努力。

项目化学习

打造不一样的化学课

在山大辅仁学校,初三开设的化学课不同一般。课程组长李琳带领学科团队从化学核心素养出发,提取了与初中化学相关的七大关键概念,并以此为引领开发了十大项目,让项目式学习在化学课堂上落地生根。

汽车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汽车的燃料是怎么演变到现在的?怎样改良能让汽车更加环保?这些问题源于一个名为“完美汽车改良计划”的项目。

在接到这个项目之后,学生需要搜集与汽车相关资料,比如汽车的历史演变,材料和能源的发展等。在资料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金属的使用年代早晚不同,这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金属的性质和冶炼,最终形成报告并完整地表达出来。完成这个项目后,学生提升的不仅是化学素养,更是综合素养。

李琳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一比谁能配制出浓度最大的溶液?”接到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回家之后开始了实验。第二天上课,学生经过分享、补充、讨论、实验,在老师的点拨下,溶解限量、饱和溶液以及溶液受温度的影响等一系列知识点都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目前,李琳和她的团队编写的素养本位的项目式学习用书已经在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多个校区使用。在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科实践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应用迁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打破学科壁垒

培养“大理科思维”的学生

“李老师,化学学习中是否使用控制变量法?”某天,郑廷伟校长问李琳,“在数学、物理、生物学习中需要控制变量吗?学生们对‘控制变量’这种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吗?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应用吗?……”一连串的问题,让李琳瞠目结舌。

带着这几个问题,李琳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并通过让学生们完成探究“纸张吸水性”的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理科有通用的思维方法,对来自生活的真实问题的解决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018年,学校正式成立“大理科思维培养”项目组,李琳则担任了组长一职。

项目的初心是引领教师探索数物化生学科的相通之处,用融合的思维进行教学。李琳认为,在这之中对于教师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她谈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学科性的,那么培养出的孩子的思维也一定是学科性的。”所以培养具有大理科思维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具有大理科思维的老师。

在李琳的带领下,“大理科思维培养”项目组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像“防蚊大战”、“鱼鳔探秘”这样生动有趣的跨学科课程。学生们对理综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学生的心目中,李琳是一个雷厉风行、果断干练的老师,更是一个教学水平一级棒的老师。“李老师,当年多亏您教我化学”、“李老师,我高考选了化学专业”、“李老师,我化学还是第一名”……这些来自毕业多年的学生的肯定,更让她坚定了要培养学生“大理科思维”的信念。

年轻时候的李琳曾这样想,当个初中化学老师很简单,两本书,用不了三年,知识就能了然于胸,讲给学生听,就是小菜一碟。但一路走来,20多年,她的教案没有两篇是完全相同的,她说:“教学不只是关注知识的落实、更要探究学科的本质和规律,学情不同,教学设计自然不同”。“做学科教学的明白人”是李琳的教学追求,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她的脚步笃定而坚实。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