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海淀皇家平地造园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书写,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大观园的改革与衰败感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大观园的改革与衰败感受(红楼梦的大观园书写与曹雪芹的皇家园林见闻)

红楼梦大观园的改革与衰败感受

清代海淀皇家平地造园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书写

——兼说中国传统园林的追求与营造技法

樊志斌

一 海淀的形胜与清代三山五园的营造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关环境选择、环境再造的文化认知,这种文化认知极大的影响,甚至支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出行、言论、命名、营造等等。

在这种认知的支配下,明清(包括金元)时代,京师西北,也即我们现在所谓的海淀一带,就具备了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一)西北乃城市的天表、天门所在

《易经·说卦传》:“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又“乾,天也,故称父”,“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故而,在讲求哲学与风水的传统时代,古人对西北方向历来非常重视。

树立于香山玉皇顶上的天启元年(1621)文华殿中书舍人、征仕郎袁志学撰《玉皇阁新建碑记》明确指出:“都门赡望,西山葱笼,瑞气突兀屏开……此山当都门乾、亥地。夫乾为天表,亥为天门。”玉皇顶静福寺山门两侧的对联分别题写:“天门增王气,圣寿无疆”;“乾地耸高峰,皇图巩固”,表达了传统文化概念中西北地方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

(二)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及广阔的山林使京西地区成为北京城市的天然后花园

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地形往往使得城市的山林、水源多集中于城市西北一带,使得城市西北一带往往成为城市的水源供应地和休闲后花园,而在传统社会的城市发展、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京也是如此,西山作为太行山的余脉,自西、北蜿蜒而来,造就了葱郁的西山林地,山间流泉,再加上永定河流经海淀、丰台、房山,使得京西一带拥有了北京大多数地区所不具备的天然条件:山脉蜿蜒、植被茂密、泉脉丰沛、名泉遍布。清吴长元《宸垣识略》描写此一区域情景云:

流泉满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

在玉泉山水下流至瓮山下,潴为瓮山泊,亦名“金海”、“西湖”。山水相依,岸上林寺相间,素为京师游览胜地。

而巴沟水、万泉河水北流,至海淀积为丹棱沜,在当时人烟稀少的时代,也别具风情。《长安客话》详细描述海淀一带地理情形与审美境界,所谓:

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彪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点,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皋之佳丽、效居之胜选也。

丰沛的泉水和绵延的西山是大自然造就的天然图画,为海淀镇一带闲居和兴造园林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先天条件:泉水提供了建造园林灵魂所必要的溪流和湖池,西山则成为园林最天然的园外借景。

丰沛的泉水不仅为园林提供了水源,还造就了海淀一带的荷花、稻田,大片的稻荷与田地间散落的树木,四季不同,同样成为建于斯地的传统园林的天然园外借景:站在园林中的高地上远眺,西山、绿野皆可在视野和审美中纳入园中,成为本园的借景和景色延伸。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上,说京西海淀一带为“神皋之佳丽、效居之胜选”,不为虚语,说海淀一带为京师最佳的园林选址所在,亦不为虚语。一定程度上说,海淀具备的这一天然地理优势极大的决定和影响了清代海淀三山五园的营造、发展以及京西外三营、海淀三镇的发展。

(三)清代海淀皇家园林的大规模兴建

海淀一带的园林建造起于金代章宗皇帝建造八大水院(行宫),惟皆集中于诸山。明朝末年,武清侯李伟,太仆少卿、书画家米万钟在海淀镇平地上(元明时代多选择于玉渊潭一带)营造清华园、勺园,二园以水景取胜,复借景西山,在京师园林中享受盛誉。

作为由东北入主的统治者,清朝皇帝对北京炎热的夏天和干燥的气候非常不适应,于是,康熙二十年前后,皇帝以清华园遗址为基础营建畅春园。诸王公大臣为皇帝驻跸畅春园期间上朝方便,也纷纷在附近购地建园。一时间,海淀园林林立。

雍正、乾隆年间,复建造或扩建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进一步促进了海淀皇家、私人园林的大繁荣。

清代海淀三山五园建造情况表

园林名称

特 点

始建时间

静明园

大型山地湖泊园

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名澄心园,三十一年更静明园。乾隆间大规模扩建

畅春园

大型平地园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皇帝首次驻跸

圆明园

超大型平地集锦园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1722年,雍正即位,即行拓展。乾隆初,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乾隆题名“大观”。

静宜园

超大型山地园

康熙十七年(1678)前后,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大加扩建,翌成竣工

清漪园

超大型山地湖泊园

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

大量有消费能力人口的涌入,极大的促进了这一区域的商业繁荣。正像震钧《天咫偶闻》书中描述的那样:“朱门碧瓦,累栋连薨,与城中无异”。

二 中国园林的审美要求与三山五园的类别与特点

(一)中国园林对平地造园的要求与营造

中国园林讲求自然。

首先在选址上,山林最胜,正如计成《园冶》所云: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在营造上,山林地要求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势,其他平原地则要求通过人工力量,堆山挖湖,模拟出自然山林的态势,这就是所谓的模山范水。

在城市中或郊野地中营造园林,即失去了中国园林选择地理的优势,也就必然要通过造园者的设计、施工,改造地势。

私家园林因为财力不及、空间有限,往往通过叠石、立石点景,通过象征,甚至游览者的想象,营造山林意象;而皇家园林、皇家赐园依仗超群的财力,园林面积庞大、营造财力充足,更多的通过大规模的挖湖堆山,在基本形态上造成自然山林地带的意境(规模稍小的山林形态)。配合引水行舟,大面积的树木、稻田配置,制作出人在山林间的意境。这一点在明代造园家计成论述郊野地的使用时,有着清晰的态度:

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搜根带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

(二)三山五园的类别与特点

我们习惯于用三山五园泛指清代海淀一带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实际上,这一称谓固然统涵了诸多园林的“皇家”属性、包含有中国传统的“三五”观念,但也模糊了三山五园各园林的“个性”特点。

就基本风貌而言,香山静宜园建造于山林、山麓,系规模宏大、散点式建造的山地皇家园林,更多的保持了地形、环境的原始性;玉泉山静明园则依山面水,以精致取胜;清漪园则具有大面积的山林、平地,复能借景西山,条件最好,意境也最为自然,弥补了静宜园没有大面积水面的不足;而最东面的畅春园、圆明园则都园林山林,位于平原地带,属于规模宏大的平地皇家园林。

畅春园、圆明园平地皇家园林的特点,决定了其设计、营造手法与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的不同。

三 畅春园、圆明园的基本风貌与营造手法

畅春园营造于康熙二十年前后,为康熙皇帝避喧理政之所;圆明园则营造于康雍乾之际,至乾隆初基本定型,为雍正以后诸帝常居所在。

畅春园(清华园)南邻丹棱沜,巴沟水由园西流经,复通过人工营造,引丹棱沜水入园,与园内固有湖泊河流一起,扩大了湖面面积,疏通了园内水脉。此外,利用挖湖、疏通溪流的泥土,在相应区域堆造土山、土丘,在园林中,营造出山林丘壑的意象。

清华园在最早营造时,李伟就凭借自己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和庞大的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湖堆山工作,营造出园林内面积宏大的湖泊、诸多的溪流和高耸十数米的土山(借以远眺西山、赏月观云)。康熙皇帝改造清华园为畅春园时,完全沿用了清华园的山水条件,只是依照避喧理政的要求,进行了局部的地形和建筑改造而已。

畅春园整体营造(规模、建筑材料、风格)比较古朴,畅春园的西部更是保留了大面积的农田,包括稻田、瓜果菜圃,使得整个园林,在山林的分割与掩映下,形成了一个人居乡野的意象。

圆明园则不同,最初,它只是皇四子胤禛的赐园,这就决定了它在规制、规模上的局限。

另外,圆明园位于畅春园背面二三里处的华家屯地方(后讹为挂甲屯),此处虽然

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瓮山泊和大面积稻田的借景,却距离瓮山、金山更近,西山宛在眼前。同样的,作为平地造园,需要摹山范水,制造出山林溪流、湖泊山岗的环境:畅春园、瓮山泊来水为园林营造提供了水源(本身地下水位亦高),挖掘出的泥土作为堆山材料。

雍正、乾隆即位后,对圆明园的扩建,更多的是向外扩、不断添加,而不是将原有空间进行彻底改造;另外,圆明园承担的功能过多,各种不同性质建筑坐落其间,虽然各有区域,不相妨碍,却使得圆明园更像一个“集锦式园林”,却不像一个独立的、有着“整体园林审美”营造的皇家园林。

乾隆初,圆明园基本定型。乾隆皇帝为作《御制圆明园后记》,称圆明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令画院郎世宁、唐岱、孙佑、沈源、张万邦、丁观鹏等绘《圆明园全图》,悬清晖阁北壁,乾隆御题“大观”二字。复令冷枚、唐岱、沈源等人绘图。至九年九月,成《圆明园四十景图》。

四 《红楼梦》大观园的书写

(一)大观园的性质与规模

《红楼梦》中贾府为国公府,大观园是为迎接皇帝的贵妃贾元春省亲而建,这就使得大观园的等级、规模、建造意向、格局要符合贾府、元妃的“身份”。也就是说,大观园名义上为荣国公府园林,实际上带有皇家园林的性质。

这种“皇家性质”首先表现在规模上。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贾蓉先回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

“三里半大”的意思,即园林的周长为三里半长,因兼言及四周内面积,故云“大”(此明清园林面积常用计算、表述方式)。

康熙皇帝的畅春园(北界北京大学西门外,南面至北京四环稍南)周不足七里(占地750余亩,南北长约920米,东西宽约520米)。度其规模,《红楼梦》中大观园的面积当为畅春园之半上下。

(二)大观园中大土山:大观园的造园主脉

山是园林的骨架,决定了园林的基本风貌;水便是园林的血脉,决定了园林的精神气息,缺一不可。

大观园中,土山处处,分割、掩映了园林空间和各建筑的关系。除了诸多分散土山外,另有大主山一。

大观园主山位于稻香村附近。《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写贾政、宝玉游览大观园,先是:

贾政……遂命开门,只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

随后,写诸人走到稻香村地方,但见“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再后,众人行至蘅芜苑前、稻香村后:“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大主山”处,庚辰双行夹批云:“两见大主山,稻香村又云怀中,不写主山,而主山处处映带、连络不断可知矣。”

实际上,结合相关文字书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观园中,以稻香村为中心的大土山主山北向延伸至蘅芜苑、宝黛读《西厢》处,南延伸至栊翠庵、怡红院,纵贯大观园的主轴。

(三)大观园极为田园的造园风格

大观园中,省亲别墅、蘅芜苑、稻香村、怡红院规模较大,其他建筑群落规模都算不得大。既然如此,大观园又何必要圈三里半偌大的面积呢?

除了元春身份上的要求外,更多的与园林风格相关。

实际上,大观园大面积的空间为大土山、湖面溪流和农田所覆盖(诸多建筑分散其间)。写及稻香村时: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大观园中甚至有土地可以出租,王熙凤即明言贾母给李纨母子园子地,可以收租。《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王熙凤对李纨说:

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林黛玉更是形容稻香村情形云:“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虽不无夸张,但绝不应是几分地的规模。

五 曹雪芹大观园书写对畅春园、圆明园的态度

(一)模拟自然、题名大观

大观园面积宏大,以大主山联通园林南北主轴,复有规模庞大的农田、湖面,土山散布各处。

所有这些园林营造的特点和基本风格,在清代,不惟任何私家园林没有,即便城内皇家园林也不具备这些特点(三海是大面积湖面园林,而此无规模宏大的堆山),只有海淀皇家园林,尤其是畅春园、圆明园才具备这样的规模、造园技法与基本风格。

不惟如此,《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创作时间与海淀三山五园的建造、扩建时间基本同步。

《红楼梦》创作于乾隆九年至十八年,大观园第一次露面出现于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本回基本骨架创作于乾隆九、十年间,即创作最初一、二年间)。

乾隆皇帝为圆明园题名“大观”,《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称贾府新园“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命园为“大观园”,正楼为“大观楼”。

如此种种,不可谓纯为巧合。

(二)何谓园林的大观

虽然,《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春称大观园是“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但大观园毕竟是平地造园,造园之初,先失天然之势,而稻香村景区虽然建造极佳,但却孤零零占据园中,与周边环境并不相宜,不若畅春园西部一带纯然田园,园外复为田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宝玉不认同贾政对稻香村的态度,直接批评稻香村(众人名之为杏花村,贾宝玉题“杏帘春望”)非“大观”、非“天然”,云: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如果熟悉圆明园的景观,就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涉及圆明园中诸多景观:天然图画(西与后湖相接,雍正时名竹子院)、杏花春馆(雍正时,名杏花村)——“转过山怀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

考虑悉圆明园的位置、造园风格、景区设置,可以感到,贾宝玉这段文字有批评圆明园或某些景区营造不配“大观”称谓的意味。

正是因为圆明园不免“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的结果,所以,在乾隆皇帝作《御制圆明园后记》,宣布永不再建新园后,身为天子却又推翻前言、自我解嘲,在造园环境更好的瓮山泊地方(即今之颐和园,后有瓮山,前有瓮山泊,西借玉泉山、京西稻田、西山)兴建了清漪园。

如果认为,作者的写作素材来自生活的社会,而不纯然出于想象,那么,我们应该承认,大观园的风格,在曹雪芹生活过的江南、京师都不存在,唯一可能的现实素材即是康雍乾之际的海淀皇家园林,尤其是畅春园、圆明园。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乾隆九年至十八年,正是海淀皇家园林的基本定型期,尤其是畅春园(周七里,面积七百余亩)、圆明园(三千亩上下)两座大型平地皇家园林的兴建、景观、造园手法当予《红楼梦》中大观园(大观园方三里半)的设计、书写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六 大观园与畅春园、圆明园内的炕与竹、梅、湖产

《红楼梦》中,名言所处时代为唐伯虎、祝枝山之后,又称贾宝玉所在的贾府位于京师(原籍南京,南京也有贾府住宅,有仆人看守)、大观园中多炕,生活起居多于炕上。林黛玉一入京师贾府,就见贾府人家生活起居与炕的紧密关系。《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写道: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可知,《红楼梦》中的京师即是明清时代的北京。

至于大观园中诸多的植物,如竹林、梅花、桂花,水产如芡实、莲藕,实则也是传统时代北京(明清时代,北京环城尽水,尤其是西郊一带,湖泊溪流纵横)的物种,尤其是在皇家园林里,这些植物都可以生长。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序署款乾隆二十三年)六月“时品”:

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且有鲜菱、芡实、茨菇、桃仁,冰湃下酒,鲜美无比。其莲藕芡菱,凉水河最胜。

本来,北京大面积竹林,主要生长在西直门西的紫竹院、京西樱桃沟(前者有小温泉,后者三面环山,泉水丰沛),但在皇家园林中,通过堆山成岭、引水成溪等手段改造小气候,竹子、芭蕉、梅花等皆能生长。

室外梅花开放,南方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底、一月,北方要在二月,故十二月花神,二月为梅花神。而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曹雪芹写大观园十月底、十一月初梅花开放之事(薛蟠十月十四离开北京南下,薛宝琴等随之入京):

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按大观园中红梅开放时间,似乎南、北方都不符合,但是,如果把此时梅花盛开放到大观园的实际上中考量,也可以有合理的解释。

在大观园中,有一大主山,位于稻香村周边,向东侧延伸至栊翠庵、怡红院一带,而栊翠庵东侧、东北侧(贾芸种树、宝黛葬花处)都是山岭纵横。又,从东北山坳子里分流河水,入稻香村,并蜿蜒至怡红院。这就造就了栊翠庵一带山环水抱,即便冬季,也能够阳光充沛、空气温度湿度合宜,故而,其地梅花得以在十一月前后开放。

至于吴世昌先生所谓元宵节元妃省亲,京师湖水能否流动的问题,在海淀皇家园林中也不是问题。

我们知道,海淀园林皆引泉水成就湖泊溪流,不论是畅春园、圆明园引用的万泉庄泉水,还是清漪园引用的玉泉山泉水,都泉水众多,水量丰沛,常年流淌,尤其是冬季,泉水温度反而高于空气温度,冬季不冰亦是正常——水深一米上下,且为活水,即可冬季不冻,自然可以行舟,乾隆甚至冬季雪中乘船前往玉泉山。

此外,还需要知道皇家园林、达官显贵的园林中都是设有打冰人的(用工具将冰面打碎,避免冰块膨胀,挤坏驳岸)。

正是因为如此,《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写元妃自前湖码头登舟,游览大观园:

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

七 曹家、曹雪芹与海淀皇家园林的管理与运营

在综合考量时代、地点和大观园的风格,我们可以确定的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在京师,大观园的书写就是以清代海淀皇家园林,尤其是以畅春园、圆明园为基础写作素材。

在探讨了清代皇家海淀平地造园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共有特点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问曹雪芹何以能够了解皇家园林,并能够运用自己的天才将这种了解化用到大观园的写作之中?

也即是说,大观园的设计与书写参考了畅春园、圆明园,那么,曹雪芹又是如何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不仅大观园的描写,是绝对的皇家园林风采,即元妃省亲的礼仪书写也是极为真实细腻、符合历史事实。《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

一百多字的文字,每一句曹雪芹亲友都有批语:

“庚辰”双行夹批:“静极故闻之。细极。”

“庚辰”双行夹批:“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

“庚辰”侧批:“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

“庚辰”双行夹批:“形容毕肖。”

“庚辰”双行夹批:“形容毕肖。”

或者认为,作者未必曾为侍卫差事,但听人说,或随便看看,即可发挥想象,予以书写。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传统时代,帝后出巡,一要清跸,闲杂人等皆需回避,沿街要搭建布幔,此事《红楼梦》中也有描写;其次,沿途之人需要低首叩头、不准抬头观看。

要知道,皇家园林说到底是皇帝的私园,除非园内当差,或者皇帝特召,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皇家园林游荡。清代即有王爷私自带人入园,都受到皇帝的严厉斥责,并予撤职罚俸处罚的案例。

因此,《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书写、元妃省亲皇家礼仪的描写,作者既然能够做到如在眼前、一丝不乱,总是要有些缘故的。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在出任苏州织造之前,曾为畅春园首任总管,在畅春园东南置有房舍,供当差(出苏州织造后,供陛见、传送奏折使用);而畅春园的附园西花园(在畅春园西),为康熙诸皇子未分府前集中学习之地,与其南侧的圣化寺行宫,则皆是由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经手修建的。

另外,雍正继位后,李煦被撤职、后发打牲乌拉,自然已经败落,但李煦的同父异母弟仍然与皇家关系紧密:李煦的三弟李炘由銮仪卫治仪正转奉宸院员外郎(奉宸院是负责管理皇家园林的机构)、管海子提督(海子,指南海子行宫)等;五弟李炆则积官至畅春园总管。

这是曹雪芹家族与清代海淀皇家园林的渊源,至于曹雪芹自己,在早年的(1963年以前)曹雪芹传说中,言及曹雪芹曾为皇帝侍卫(曹雪芹表哥、平郡王福彭为乾隆皇帝伴读,深受宠信,其二弟福秀、三弟福靖皆曾为侍卫),可能有进入皇家园林的可能。

总之,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的生活起居空间、作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故事的演出场所,大观园体现了皇家平地造园的基本特点,为故事的演进起到了营造环境、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而我们探讨大观园与畅春园、圆明园的园林审美、造园手法的异同,对了解曹雪芹的见闻、生活、美学观,则有利于对《红楼梦》的深度赏析与细腻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