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母亲80岁寿辰(送礼物绘贺卡游山水)(1)

采访对象:故宫研究院 王敬雅

【环球网文化频道】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相传这一天,希腊人会向众神之母瑞亚致敬,因此诞生了母亲节。尽管这个铭记母爱的节日长着一副”西方人“的面孔,但母爱的基因却在全球相通。古有”孟母三迁“,后有”二十四孝“,在华夏土地上,”母慈子孝“的故事有如璀璨星河般闪耀。

清朝皇帝乾隆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他对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登基之后,哪怕国务繁忙,他仍坚持像以前那样“三天问安,五天侍膳”,丝毫不嫌弃母上大人的唠叨,“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怀备至”。

乾隆的母亲是谁?对于许多清史迷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陌生。诸多脍炙人口的“清宫剧”中均有此人的影子,例如《甄嬛传》里的女主熹贵妃,《还珠格格》里的老佛爷。

万寿节:清朝的“母亲节”

如果对清朝宫廷中的女人进行幸福指数排名,这位孝圣宪皇后则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她13岁入侍雍王府,父亲只是一名四品典仪官,没有势力雄厚的娘家加持,她在王府的地位很低微,每日只能干些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康熙五十年,她以“格格”的身份,生下了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弘历,这也是她生养的唯一一个儿子。

乾隆母亲80岁寿辰(送礼物绘贺卡游山水)(2)

崇庆皇太后宝,陈列于寿康宫中。(受访者供图)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登基后,钮钴禄氏被册封为熹妃,进而晋升为熹贵妃。几年后,她的儿子弘历即帝位,根据雍正的遗诏,封熹贵妃为皇太后,入住紫禁城慈宁宫。

钮钴禄氏曾被康熙帝称赞为“有福之人”,她的福气不止在于以“四品官之女”的身份荣登皇太后宝座,更在于养育了一位“以天下养太后”的孝顺儿子。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每年的太后生日,都是一次普天同庆的“母亲节”。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太后五十岁整生日,皇帝效法康熙五十大寿时的做法,在太后由圆明园返回宫中那天,组织许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路边“瞻仰跪接”,一天下来,仅赏赐这些跪接之人,就花了银子十万两、绸缎七万多匹。至于六十大寿及以后的整生日,为了讨太后的欢心,乾隆更是花钱如流水,极尽铺张之能事。

乾隆的独家“宠母”攻略

你会如何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每位“孝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总角儿童会以手中稚嫩的画笔,描绘母亲的笑容;青年学子会节省下微薄的生活费,为母亲选购心仪的礼物;成年人则会选择一款旅游产品,让母亲在游山玩水中开怀一笑。巧的是,这些普通人庆贺母亲节的方式,同样是乾隆的“宠母”攻略。

攻略一:

奉母出游,好山好水好心情

乾隆的母亲钮钴禄氏身体强壮,生性好玩好动。深谙“孝子之道”的乾隆投其所好,每次出巡,都会带着老太太一起走,这叫“奉太后安舆出巡”。

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皇太后也是乐此不疲,不顾年龄已大,路途遥远,总是高高兴兴地外出旅游。据《乾隆帝及其时代》一文记载,每次出游,“一路上供应侍候,自然十分周到、殷勤,但风尘仆仆比在宫中园中无事静养,总要辛苦得多。”但正是因为皇太后不喜欢宫廷中寂寞刻板的生活节奏,所以宁愿跟着儿子到处奔走,游山玩水。

据统计,乾隆毕生六次南巡,其中四次是携太后同行。此外,这位皇太后一生曾经三游五台,三登泰山,还去过嵩山。至于避暑山庄,那更是去了无数次。老太太去世前一年,以85岁高龄,仍然跟着乾隆登上了泰山,步履甚健。乾隆“纯孝”之名,赫然史册。

攻略二:

亲笔作诗:啊,母亲!我爱你!

乾隆母亲80岁寿辰(送礼物绘贺卡游山水)(3)

受访者供图

众所周知,乾隆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也是一位极其高产的诗人。他生前创作了40000多首诗作,几乎是一部《全唐诗》的数量,就连皇太后的房间里也挂着宝贝儿子的大作。

这首悬挂在寿康宫的诗作出自乾隆御笔,文章开头特别提到了“慈旨恭迎百子门”,这是什么典故?

原来,每年春节,皇太后都会从寿康宫移驾重华宫,出席年夜饭家宴。乾隆一定会在距离寿康宫最近的启祥门迎接等候,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乾隆六十岁。老太太心疼儿子走这么远,就说:百子门离重华宫很近,你在那儿等我就行。乾隆听到这句话,不禁感恩戴德,其实两地距离相差不过200米。

乾隆母亲80岁寿辰(送礼物绘贺卡游山水)(4)

受访者供图

在孝敬母亲方面,乾隆不仅身体力行,也会号召儿子孙子共同行“孝道”。有一次,六皇子永瑢画了一张《岁朝图》给自己的奶奶,乾隆得知此事非常高兴,便在画上题字“永绵奕载奉慈娱”,意思是希望子孙繁衍成长不息,侍奉在母亲的膝下,这几个字也成为了清朝历代皇帝名字的由来。

攻略三:

逢年过节,孝敬礼品如流水

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乾隆凭实力孝母。每逢皇太后的万寿庆典,老太太总会收礼收到手软。

乾隆母亲80岁寿辰(送礼物绘贺卡游山水)(5)

乾隆献给母亲的神秘水晶球,据说集齐九个可召唤神龙(受访者供图)

据《清史稿》记载:“先期,日进寿礼九九。先以上亲制诗文、书画,次则如意、佛像、冠服、簪饰、金玉、犀香、玛瑙、水晶、玻璃、珐琅、彝鼎、赩器、书画、绮绣、币帛、花果,诸外国珍品,糜不具备。”

但在乾隆看来,这些零零碎碎的礼品并不足为奇。既然是皇帝送礼,就得彰显出帝王的气派。如何才能凸显皇室的与众不同?一言以蔽之:大!

乾隆母亲80岁寿辰(送礼物绘贺卡游山水)(6)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这样一件十分“大”的瑰宝——金质发塔。这是乾隆为他的生母制做的金匣,用以安放皇太后生前掉下的头发。

这件发塔究竟有多大?据测量,整座发塔总重107.5公斤,塔高147厘米,塔底70.4厘米见方。塔斗共分三层,周围錾花镶嵌松石、珊瑚。塔斗内供御发金匣,匣上有六字真言和八吉祥纹饰。塔肚为复钵式,上饰兽面,口衔璎珞,塔内正中供无量寿佛一尊。塔顶镶嵌着白玉、珊瑚,日月嵌松石,青金石火焰。

这件宝贝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赶制完成,期间乾隆多次下达谕旨,并亲自审定金发塔的样稿,这座金发塔共计使用金子三千九百两九钱八分,并被陈放在寿康宫东佛堂内,以寄托哀思。

攻略四:

乾隆宠母,但拒做“妈宝男”

对待太后,乾隆十分孝顺,但有一点,他从来没有掉以轻心,那就是决不许太后稍稍碰一下他的权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六日,也就是他即位后的第三天,他就发出一道谕旨,告诫宫中太监宫女:“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说明白点儿,就是要让太后与政治绝缘,清除她干预朝政的任何可能。

事实证明皇帝是有先见之明的。虽然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但不愉快仍然不可避免。有一次,太后在和乾隆聊天时提到,顺天府东面有座庙宇很灵验,不过年久失修,已经快要倒塌,要乾隆拨点钱修修。乾隆闻听,当即满面笑容地应承下来。但是转过脸来,他就降下严旨,斥责了太后身边的太监,并声明下不为例。

这道严旨,表面上是颁给太监的,实际上是说给太后的。聪明的老太太从此长了记性,再也不敢做任何有违祖宗法度的事了,乾隆朝的母子关系得以以“母慈子孝”的理想境界完美结局。

参考文献:

《清高宗实录》,华文书局

《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作者:加藤徹(日);译者:董顺擘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张宏杰,2016年重庆出版社

《乾隆生母的金质发塔》,作者张世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