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明园九州清晏景区,一个人迹罕至、清幽静谧的角落,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烈士公墓,上面赫然写着三一八烈士公墓。

三一八烈士公墓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1)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2)

墓碑坐北朝南,周长25.7米,正中为三一八烈士公墓碑。立于1米高的圆形墓基之上。碑高约8米,六面汉白玉碑体,碑首为筒瓦六角攒尖顶,正面篆书“三一八烈士公墓”,碑身下部镌刻碑文,为北平特别市政府于1929年4月所立。墓园西北角有一座高约3米的三棱体石质三一八惨案烈士纪念碑,是北京工业大学为纪念该校的陈燮、江禹烈、李葆彝三位烈士所立。最初该碑建在西城区端王府夹道工业大学校园内,1971年10月迁到此处。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3)

△三一八烈士墓表(北京市档案馆)

三一八惨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4)

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北京约有200多所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会后,李大钊等带领部分爱国学生、工人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游行示威,前往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请愿队伍在执政府门前遭到执政府卫队的开枪镇压,制造了游行群众死亡47人,重伤200多人的血腥惨案,死亡者中有鲁迅先生撰文纪念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女士,还有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鲁迅把这一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北京各校纷纷罢课,为死难烈士举行追悼会。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5)

3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

3月23日,北京总工会、全国学生总会等团体及各校学生1万多人,在北大三院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烈士公墓背后的故事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执政府只得明令抚恤死者、医治伤者,追究施暴者责任。3月27日,被难者家属、学校、社团等召开联席会议,商讨筹备烈士公葬事宜。关于公葬地点,民国大学校长雷殷提议定在京西的圆明园内。他认为:“该处既为历史上之纪念地,风景亦佳,诸烈士合瘗于此,种种上均为圆满。”这一想法还得到北洋政府内务部部长屈映光的认可。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6)

△《世界画报》载“三一八”惨案特刊

“三一八”殉难烈士公葬筹备会成立后,决定“对‘三一八’殉难烈士实行公葬,采雷殷提议把圆明园定为公葬地点,自屈映光批准之日起,由各校将灵柩送往圆明园,暂行掩埋,嗣后筹得经费,再修一伟大烈士墓,并将各烈士传略镌之石碑,以垂永久”。

1928年,国民革命军攻占北京后,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冯玉祥推荐秘书长何其巩担任北平特别市市长。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何其巩亲眼看到这些爱国民众遭受的痛苦,“愤憾至今”。他上任不久,即呈请南京国民政府,公葬三一八烈士。在得到批准后,何其巩命令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在圆明园勘察墓地,筹建公墓,最后择定将九州清晏前后两湖中间的一块平地定为墓址。经过数月努力,公墓建造完竣,筹葬事宜也陆续办妥。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7)

△群众在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墓举行公祭

1929年3月18日,在北平特别市政府主持下,“三一八”烈士在牺牲3年后,终被正式公葬于圆明园内。由于时隔许久,部分烈士遗体已运回原籍安葬,此次公葬者共计22人(《当代北京圆明园史话》一书称24人)。

何其巩在墓表中写道:“会此役者,或为青年女子,或为徒手工人,或为商贾行旅,皆无拳无勇,激于主义,而视死如饴。”

寥寥数语,掷地有声,回响不绝。

烈士陵园唯一不害怕的墓地(红色印记海淀红色遗存)(8)

来源:海淀党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