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全县总面积800平方公里,位于沧州市东南部,东临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东,是"两省"(河北省与山东省)"三市"(沧州市、德州市、滨州市)的中心,素有"冀鲁枢纽"、"京津门户"之称。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当时境内有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故将当时的高城县改为盐山县。

盐山县具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齐燕文化在这里融合。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置高成县,距今已有2220年的历史,作为县一级行政机构的建制一直比较稳定。其千年的时光,遗留下了三座古城。

(一) 高城县(盐山县前身)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成县,西汉时属幽州渤海郡。县治在今河北盐山县城东南20里处。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做皇帝时高成县改为高城县,属冀州渤海郡。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河北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属沧州浮阳郡。

高城县在故城赵村治存在758年。

现高城县城遗址,尚存土筑城墙高1至4米不等,墙体虽不连接,但原痕迹清晰可辨,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320米,文化层厚约3米。这座古城距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她的遗址来看,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汉代初期,这里属于一座重要城池。

在遗址内曾采集到战国‘盖弓帽’、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新莽‘货泉钱’等文物。高城遗址被列为盐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高城县、盐山县治(旧城村)

旧城村原名“大留里”。 汉元帝初五年(公元前44年)汉元帝刘爽封刘隆为宛乡侯,设宛乡侯国,“大留里”做过刘隆的国都所在地。宛乡侯国一直到王莽新朝元年(公元9年),持续时间长达53年。

南北朝时,公元556年高城县、章武县、西章武县三县合并为高城县,当年高城县治迁至“大留里”。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县治为“大留里”(即旧城村)不变,时高城县属浮阳郡。当时盐山管辖范围相当广阔,其县域南至阳信、饶安,北至鲁城、平舒县界,西至清池(浮阳),东至海。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改州制为郡制,罢州置郡。大业四年全国共有190郡和125县。时盐山县为大县,属渤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至九年,李渊将盐山县升格为东盐州,“大留里”即旧城为州治,辖清池县、浮水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李渊次子)发动“玄武门之变”逼父退位登基后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精简行政机构。于是撤掉东盐州和浮水县,复置盐山县,县治仍在“大留里”(旧城村)。

公元1376年,盐山知县吴文靖将县治由“大留里”(旧城村)迁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从而结束了自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起县治在“大留里”(旧城村)820年的历史,同时,“大留里”改称“旧城”。

旧城古城遗址位于现在的黄骅旧城镇政府所在地。古城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废于明洪武九年。城墙南段总长530米,西段总长900米,北段总长750米,东段总长870米;护城河南段总长600米,西段总长970米,北段总长820米,东段总长950米。

(三) 盐山县治(香鱼馆)

明洪武九年(1376年),盐山知县吴文靖将县治由“大留里”(旧城村)迁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

香鱼馆汉时属高成县,称平津乡,是汉朝的布衣丞相、平津侯公孙弘的封地。这里有客店名“香鱼馆”,著称当地,于元末明初改称香鱼馆。

明成化二年(1466年),始筑土城,立有四门。前后相继建有文庙、武庙、福泉寺、忠肃祠、香鱼书院等。城池方正,建筑整齐有条。后因遭日寇破坏,除武庙外均无复存。

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三座盐山古城)(1)

盐山古县城示意图

街道房屋饰局以东南为首,西北为尾,东北西南为翼,形似凤凰,故名凤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