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秦朝,不久,他又以五十万大军出兵南越秦始皇在广西新安县境内,修筑了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通过水路来运送军需物资这一年,秦军进入了当时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从此岭南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版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维地图说历史之死鹰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维地图说历史之死鹰岭(这张两千多年前的地图)

三维地图说历史之死鹰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秦朝,不久,他又以五十万大军出兵南越。秦始皇在广西新安县境内,修筑了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通过水路来运送军需物资。这一年,秦军进入了当时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从此岭南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过后不久,秦军发现漓江水浅滩多,于是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开辟了一条进入岭南的新道。这条新道,成了中央政权控制岭南的交通要道。

今天,秦始皇修建的灵渠依然保存完好,但是他修建的新道在哪里,一直还是个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湖南省长沙市郊马王堆发现了三座汉墓。除了那具让世人震惊的西汉女尸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文字典籍和图册,其中有一张两千多年前的地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西汉《地形图》分为主区和邻区两个部分,主区归西汉统治,标出了八个县和七十个村里的名称,画得十分仔细。邻区归当时的割据势力南汉国管辖,画得非常简略,仅仅标出了一个地名:封中。

西汉时期的南汉国,统辖着今天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依托五岭的屏障与汉朝形成割据。在马王堆汉墓的《地形图》上,南汉国的领域连国都番禺都没有标明,惟独标上了一个今天谁也不知道的封中。那么,图上的封中有什么含义,或许它就是秦始皇开辟的新道?

学者的目光,渐渐集中在一个地区,它就是今天广东省的肇庆。

肇庆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端,东连佛山、广州,西接广西,北面是连绵的大山,珠江的主要河流西江自西向东横贯肇庆地区,历来是广东、广西间的交通要道。

肇庆古称端州,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朝就在这里设置县治,隋开皇九年,也就是公元589年,隋文帝把县升为府,开始称为端州府。端州府的名称一直延续了五百一十一年,所以,位于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就由端州的府名而来。

公元1100年,宋哲宗的儿子赵佶即位,也就是宋徽宗。这位以书法艺术流芳后世的皇帝,他的封地就是端州,他当了皇帝以后,亲笔题写了“肇庆府”三个字,肇庆就是取“吉祥喜庆开端”的含意。从此,肇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肇庆出了一位皇帝,因此也就格外受到封疆大吏的重视。公元1113年,肇庆府城筑起了砖墙,这在岭南恐怕是第一例。

这就是古城墙的墙面,上面的青砖斑斑驳驳,仔细看上去,砖头还有大有小,有薄有厚,这里面有什么缘故吗?

采访:原肇庆市博物馆副馆长 谭永业

“现在你看看,这个砖是宋砖,长长的,长长的,宽宽的。你摸它,很坚硬,而且火候很高,你一打它就响了,当当响。这摸一摸就像触摸九百年来的历史。对对,这个就是明代的砖了,你看它厚厚的、短短的,厚厚的。这个规格就不同了,这个是清代的砖,你看,所以它有好几种砖,这说明每个朝代维修的情况,是历史的见证。”

从南朝时期的广州都督府到明朝嘉靖年间的两广总督府,都设在肇庆,前后延续了183年。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率领大军入关,建立了清朝。被推翻的明朝政权向南撤退,万历皇帝的孙子朱由榔跑到了肇庆,两年后他在肇庆宣布登基,历史上称为南明。这座当年供奉宋徽宗御书的三层红楼,也就成了朱由榔的皇宫,改名叫永明宫了。

正因为肇庆在历史上曾是岭南的首府,一些学者认为,马王堆西汉《地形图》上所标的封中,应该是封阳和中宿的合称。封阳是古代的一个县名,在今天肇庆的封开县境内,中宿是位于北江流域的另一个古代县治,在封阳与中宿之间,大部分地区都是肇庆市今天的区域范围。

难道说西汉《地形图》上所标的封中,真的是封阳与中宿吗?

他叫陈乃良,就是这位老人20年前打开了尘封两千年之久的封中之谜。

1949年,刚刚中学毕业的陈乃良从广州来到位于西江中游的封开县,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后来,陈乃良当上了封开县的图书馆馆长,工作上的便利,使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一天,陈乃良读到了一篇有关马王堆《地形图》的文章,他对封中的讨论发生了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查找资料和实地勘察,陈乃良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封中不是封阳与中宿的合称,因为早在《地形图》绘制时,西汉政权还没有设立这两个县。封中不是岭南的某个具体地名,而是在图上指出了一个区域,很有可能是一条当时的交通线路。

陈乃良在调查时发现,封开这个肇庆的偏远小县,远在两千多年前,竟然是岭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扼守在中原与岭南交通要道上的重镇。

采访 原肇庆市封开图书馆馆长 陈乃良

“看书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封开这个地方现在是比较封闭、落后的,但是在古代,在岭南最早的几个大学问家,都出在这个地方。后来到了唐代,岭南第一个状元也出在这个地方,我就想,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奇怪呀?”

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叫广信河,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它原来的名字。

广信河的名称,来自离它不远的一座县城,它就是广信县。据说汉朝军队重新平定岭南后,汉武帝很高兴,下了一道诏令:“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就是说要以朝廷的恩惠来稳定岭南的局势。后来,驻守岭南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把这个县起名广信。

广信县的县城,建在贺江与西江交汇的江口镇上,也就是今天封开县城的所在地。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岭南的首府,比当时的番禺还要繁华。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研究人员来到肇庆,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历史之谜。

1978年,广东省考古人员在封开的一个溶洞中,发现了两颗距今约14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以前这里还发现过一万四千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这些十四万年前的古人类他们的后代是谁?安居何处?或许今天的肇庆人身上,就流淌着这些古人类的血脉。

一些广东的语言学家来到封开,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发现这里竟然是粤语的发源地。

采访: 肇庆市封开县文联副主席 陈楚源

“当时中原人说的是“雅语”,跟岭南土著民族说的语言交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叫粤语。这个粤语从西江流域一直上到柳州,下到广州、香港、澳门,都可以交流。这个语言就是从这一带地方形成的,所以这里是粤语的发祥地。”

这是一座建在封开县城的特殊建筑,名称是北回归线标志塔,每年的农历夏至这天中午,这座塔上都会见到一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采访:肇庆市封开县文联副主席 陈楚源

“太阳是从上面那个顶上的圆球,圆球里面有个洞的,有个小洞,小洞大概十厘米吧,

从那个小洞里穿下来,穿下来正好穿在中间那个石头上。那上面有个圆心。对,有个圆心的。这个是很特殊的天文现象。”

封开不仅有地理分界线的标志,而且还是行政区域的划分标志。

这样一个古代重要的地区,应该与马王堆的《地形图》有着某种关系,或许就封中就是封开,当时是绘图人的笔误,一不小心把封开写成了封中。

但是陈乃良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也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倒是封开县城旁边的一条河流,引起了他的注意。

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由于有五条海拔1800米以上的大山阻挡,历来与中原交通不便。无论是灵渠还是新道,秦始皇的大军走的都是水路。陈乃良决定,研究封中要从河流入手。封开县境内的河流,叫贺江,是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陈乃良溯江而上,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了解开封中之谜的线索。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贺江流域发现了大批汉代墓地,陈乃良从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这些墓地大多在贺江两岸,墓葬的密度在广东极为少见。

陈乃良在调查中发现,贺江那时称为封水,中在古汉语里还有泛指某个区域的含义,比如说吴中、蜀中、冀中等。封中极有可能就是今天的贺江流域。

陈乃良专程来到湖南的潇水,从这里上岸转到贺江,中间只有170公里左右的山间谷地,是当时翻越五岭最好走的路线。封中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采访:原封开县图书馆馆长 陈乃良

“这条路线了不起,有了这条路,中原跟岭南的交通就产生了一种飞跃,那很快呀,速度提高了说不清那么多倍。秦朝很短么,到了汉朝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很发达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贺江依然繁忙,广西东部、湖南西南部的许多物资,就是从条江上运抵广州。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掉了南汉国,岭南重新划入中央政府的版图。为了巩固岭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在南汉国的地界内,重新设置了郡县。在岭南全部32个县中,封中流域南北不足200公里的地方,就设有6个县治。这些县相隔仅仅三十公里左右。两千多年后,广东、广西已经有了188个县级建置,它们之间的平均密度,与当年封中的县城密度相仿。据《汉书》记载,当时封中六县的人口约有九万多人,而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南海郡,面积是封中六县的五倍,但人口也只有九万四千多人。当时的封中,是岭南一带最繁华的地区。

采访:原封开县图书馆馆长 陈乃良

“汉武帝他有这么一个意图,就是说,这是一条他统治岭南的交通命脉,所以他就密麻麻地设置了县治,把这个地方巩固起来。”

但是,随着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逐渐繁荣,从中原来岭南的居民,逐渐沿着西江向下游迁移。到了唐朝时期,宰相张九龄凿开了梅关,这是一条从湖南进入广东更为便捷的道路,封中这条舟车往来喧嚣热闹了一千多年的古道,终于渐渐清静下来了。

接替封开成为西江政治经济中心的,是位于下游一个叫做高要的县城。

公元510年,梁武帝把西江边上的高要县升格为郡,它就是今天的肇庆。

从肇庆在岭南的地理位置看,它位于广东、广西的中间,又紧靠着连接粤西与珠江三角洲的西江,兼有山水之利,从宋代开始,肇庆逐渐成为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004年10月,肇庆市政部门扩建道路时,发现了大片的古代墓葬。考古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发掘,初步认定这是一处古代的贵族墓地,虽然墓主人的身份还没有确定,但可以从古墓的形制上推断,墓主人中一定有一些肇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从东汉时起一直到南朝末年,这处墓地前后延续了五百多年。像这样延续年代久远的家族墓地,也许昭示着古代肇庆的某种特殊地位。

采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 尚杰

“这种大型的土坑墓,以往在广东这么连起来的发现还不多,尤其是这个七号墓,这个七号墓,你看它四个角都有个洞,这几个洞是当时用来吊那个椁板、棺床、随葬品等放进去,这里出土的文物已经将近150多件。通过这批墓葬的发现,这个墓地的规格之高,墓葬之大,可以说明肇庆市这个地方,一定是西江流域的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考古人员从墓中出土了五百多件文物,其中南朝时期的低温瓷器十分精美,当时能够使用这种瓷器的,是要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

相传唐朝时,这里的一位举子进京赶考,恰逢冰天雪地的冬天,考场内其他考生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从肇庆来的考生使用从家乡带来的砚台没有结冰。监考官看了十分惊奇,就把这件事传了出去。当时的肇庆还叫端州,从此,端砚这个名字随着科举考试名扬全国。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本来是随着秦汉大军进入岭南的,到了唐朝以后,肇庆上好的石料和精湛的雕刻手艺,反而把中原传来的实用品做成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后来,端砚还成为了朝廷的贡品,成为岭南文化的象征之一。

肇庆南濒西江,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水路依然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肇庆每天都有到达广州、香港和广西的客货轮船。而在古代,人们的往来更离不开船。

公元1583年,从西江下游驶来了一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名叫利玛窦的西方传教士。就是这位利玛窦,他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带到了肇庆,肇庆,也就成了那个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