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森林公园民宿(世外桃源和谐风)(1)

本报记者 陈 俊

驱车沿黄河岸边的官哈公路往甘青两省交界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脑山深处行驶,渐渐让人产生探寻诗意之乡的冲动。

杏儿乡所辖的协拉村是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也是河湟文化发祥地之一,汉族、藏族、土族等多民族和睦共居、多元文化交融共存,或许是对先辈团结基因的继承,抑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和谐共处于这方“世外桃源”。

当了21年村“两委”负责人的离任党支部书记李文海说:“这些年,我们村在党建引领下,经常搞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活动,不管是藏族、土族、还是汉族,大家都积极参加,‘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内容不是摆在宣传栏里,而是记在心里、融进日常生活中。”

李文海介绍,村里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藏族村民倪尖措,借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春风,养了100多只羊,几十头牛,但因管理不善致使自家的草料房起火,由于房屋主体为木质结构,加之草料干燥,火势蔓延很快,倪尖措发现火情时已是火焰冲天,即将殃及旁边的牛羊圈和自家住宅。

“赶紧救火!”路过的土族村民李虎宝一边大声呼喊,一边和倪尖措一家拿起水桶铁锹冲进火场。

周边的藏族、土族、汉族村民纷纷闻讯赶来帮助救火。燃烧的木材噼啪作响,浓烟裹挟着灰烬向上升腾,熏得人睁不开眼,烈焰越燃越旺,灼烤得人难以接近火场。

救火的乡亲们脸被熏黑了,双手被划破了,在全体村民奋力扑救下,草料房还是未能幸免被烧得一干二净,所幸旁边的牛羊圈及住宅保住了。

草料烧没了,倪尖措家的牛羊就得挨饿,意味着也将影响来年收入。为了帮倪尖措尽快渡过难关,村里党员带头,各族同胞自发捐钱捐物,脱贫户土族村民李三兴宝还把自家预备的草饲料送给他应急。

事后,备受感动的倪尖措深情地说:“我们村‘扎西德勒’和‘格在帮’真正交融在了一起。”

“扎西德勒”藏译汉为“吉祥如意”的意思,是表达祝福的敬语;而“格在帮”是土族语,为“好、团结”之意。

民族团结基因不仅深埋在协拉村各族群众心底,也扎根在协拉村青少年的心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协拉村小学教室内,31岁土族阿姑陈荣娜正在给学生上课。

她既是协拉村支委委员,也是村教学点的一名教师,入党没多久,她就远离都市繁华、扎根乡村山野,既融入这方和谐之乡,又让民族团结精神在自己的“浇灌”下得到进一步升华,让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年仅10岁的藏族学生宋伟平是班长,也是陈荣娜眼里的“小大人”,问他对民族团结有什么认识,他说:“我们是祖国的少年,从小就要知道相互团结和谐的道理,不断继承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协拉村虽有3个民族7个姓氏,但是多年来就像一个‘大家庭’,红白喜事,建房帮工,每家每户会不请自来,一户也不会落下,这已是协拉村约定俗成的‘规矩’。” 兼任村里基层社会治理司法调解员的李文海,谈起村里的民族团结很是自豪,自己就是一个“挂名”的荣誉调解员,因为这些年从未调解过一起矛盾,也没有一件纠纷需要他出面调解处理。

协拉村在各民族间的迁徙、杂居、通婚等形式的交往交流中,一个民族融入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十分常见,藏、土之间语言相通、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认同,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已经一代接一代传了下来。

土族村民李海成,六口之家四人常年因病卧床,是边缘监测户,这些年在村“两委”帮助下,李海成的两个孩子免费上了学校,他和妻子及两个老人得到了大病医疗救助。在疫情值守、全员核酸期间,李海成积极主动到疫情卡点值守,帮助村里的老人填写核酸采集码。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在我困难的时候,党给了我温暖,如今家国有难,我理应出一份微薄之力。”

有着同样感受、有着46年党龄的原监委主任李多吉老人说:“村里的每一项工作都贯穿着民族团结理念,上演了许多先富带后富、党员帮困难户、不同民族间相互帮助的民族团结故事。”

协拉村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画面,不仅仅是杏儿乡7个村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更是该县30个民族心手相牵、共兴共荣的美好缩影。

和谐森林公园民宿(世外桃源和谐风)(2)

《青海日报》(2022年05月26日 第7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刊·会内会外)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