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1)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2)

文/慕瑾


爱是丰其羽翼,助他飞翔,而不是断他翅膀,迫使归降。

01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3)

包宝宝是一个由妈妈蒸的包子幻化而来的小孩,小时候和妈妈相依相伴,后来包宝宝渐渐长大,渴望与朋友玩耍被妈妈拖走,需要自己的隐私却被打扰……

终于有一天,包宝宝有了女朋友,并决定从家里搬出去,妈妈劝阻无果,悲痛愤怒之时,一口抓过包宝宝,将他吞了下去。

影片的最后,原来这只是妈妈的一场梦,离家的包宝宝也回来看望妈妈,两人倚肩而泣,矛盾被舒缓,亲情又回归。

然而妈妈吞下包宝宝这个情节,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太真实了,汗毛竖了起来!”

“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以爱为名的绑架!”

“孩子总是被当成父母的所有物。”

“我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母用爱吞噬的。”

……

其实,为人父母,在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条件时,首先应该明白,爱从来都不是筑起城墙,将孩子关在里面。

02

很多育儿的书籍和课程里不断地强调,一定不要过度养育。

但也总有一些父母觉得,我有钱,有足够的资源,给我的孩子享受更多更好的东西,将孩子照顾的更全面,有什么不好。

这一类父母,想把自己的成功,延续到孩子身上,将自己吃过的苦,彻底地隔绝在孩子的生活之外。

看上去合情合理: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一切。

可每个人对“最好的”的定义是不同的。就像老年人喜欢庭前花开,安享晚年,年轻人却满心憧憬外面的世界,喜欢跌宕起伏中焕发的生命活力。

就算是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无法要求每个人的反应都整齐划一。

袁泉在不久前的电影《囧妈》发布会上,说自己经常会和女儿在对气温的感受上存在差异——和女儿相当于隔了半个季节,“我的感觉还在春天的末尾,她可能已经是初夏了。到夏天快过去的时候,我比较早就觉得自己要披外衣了,但她只需要穿短袖。我会克制住自己不去看她,不管她。”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4)

不要再“妈妈觉得你冷”、“妈妈觉得你饿”、“妈妈觉得这个适合你”……

这样的过度养育和保护,使孩子既没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信心和抗挫力也更弱,他们更容易感觉到:没有父母,我什么都做不成;或者理所当然的,成为被照顾者,而不会感恩和拥有责任感。

父母们总想凭借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甚至少走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终归要长大,步入社会,他要去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他要去从事工作,赚取生活费,去支付各种账单,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父母无法将他们永远隔绝在风雨之外,于是不妨把这些问题来临之前的日子,当成训练场,尽可能的教会他们,如何判断形势和克服挫折,让他们自己懂得何时躲风避雨,何时迎难而上,何时劲步疾行,何时享受生活。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第18个生日的午夜时分,魔术般地获得生活技能。

03

有时,孩子不需要父母为他做多少事情,而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毕竟,生活可以帮助,生命却不可替代。

从来就没有光靠他人提携便可一蹴而就的成长。人和一株植物一样,生命中更多的养分,只能靠自己的根系去吸收。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在他双腿残废后,频繁地去地坛,母亲对于这个承担了巨大苦难的儿子的态度和心情: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终于犹犹豫豫地想问而不敢问;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史铁生的母亲在当时那样的情形里,既怀着巨大的担忧,又深知当时的儿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用深沉的爱缄默了自己,给了儿子充足的空间和自由。她明白那条路,得儿子自己去找到。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5)

歌德有一句名言:“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史铁生无疑得到了:母亲深沉而收敛的爱,滋养了他生命的根系,而母亲给的自由,让他从彷徨,到终于展翅飞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比起悉心照料处处保护,我们更应该想想,当孩子离开父母的巢穴,面对全新的生活,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又能做些什么。

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但各有各的生活。

04

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就像一盆盆栽。

原野里的花和树,根系庞大,生命力顽强,使劲地吸收阳光雨露去生长,生命热闹而葳蕤生光。

而盆栽里的植物,土壤浅而薄,根系无处蔓延,养分无从获得,只能等待一次次的浇灌。阳光和微风,更是生命中的奢侈品,并且一旦移到户外,经不住几次风吹雨打,便已是枯枝败叶。

可很多父母却常常像养一盆精致的盆栽一样,来养育孩子,精心呵护,无比溺爱。

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和孩子,在往后的生活中,都吃了苦头。

商场里,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扯着自己的妈妈,用手去掐妈妈的喉咙,妈妈不断的央求“快放手,好痛!”而母亲遭到儿子暴力的原因,竟然是儿子想买玩具,母亲拒绝了。

动漫《恐怖宠物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丧失了自己的爱女,他们在伯爵的宠物店里,见到了和女儿样貌相同的“兔子”,于是买回了家并取名爱丽丝。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6)

伯爵警告他们,小兔子不能食用水和蔬菜以外的食物,并和他们签订了契约。

但夫妻双方却违反了契约。

因为将爱丽丝完全当成自己的女儿,他们无比宠爱它,给它吃人类美味的食物,结果导致爱丽丝成了一只具有毒性的兔子,并且开始疯狂繁殖同样具有毒性的小兔子,就这样,父亲死于兔子们的攻击,母亲也身负重伤。

而爱丽丝,最终也因为吃了不该吃的食物,而毒发身亡。

宠物店的伯爵告诉妻子,你们太过于溺爱孩子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做错事情也不惩罚她,连吸毒都纵容她。你们真正的女儿和兔子女儿爱丽丝,其实都是死于你们的溺爱。

老人们常说:“惯子如杀子。”

具备底线和原则的父母,养孩子的同时,更懂得教孩子,孩子越长大,父母越轻松。

而溺爱、纵容孩子的父母,重养不重教,孩子越长大,越失控,麻烦不断,全家崩盘。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全盘负责者,也不能设定他们往后的人生,能为孩子做的,不过是:培养、锻造和放手。

父母只是孩子一段生命里的部分参与者。

几米的漫画《我不是完美小孩》里,有这样一句话:“大人喜欢嘲笑别人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却又努力培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05

比起居高临下、一味的指手画脚,或者溺爱纵容,和孩子一起成长,彼此分享、互相鼓励,更有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更能让孩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美好。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生活,作为父母,并不是一个拿着清单,一定要他这样长大的决策者,而是一个陪同、帮助和互相感受、从对方身上汲取美好能量的伙伴。

“她的事情,我坚持让她自己做。只是,我永远都会站在不远处看着她。”这是袁泉谈到女儿时曾说过的话,话语里有深沉的母爱,也有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7)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是陪伴(父母和孩子可以永远相爱)(8)

责任编辑x圆滚滚 值班编辑x拧发条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