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袖,在当下好像已经很少能看到了。但在六七十年代,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商店企业,却是随处可见。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很多人都会在工作时,戴上一双套袖在胳膊上。这种本为劳动保护的用品,在当时颇有点引领潮流的意思。

套袖做为防护用品,主要是防止衣袖在工作中来回磨蹭,磨破衣袖或弄脏衣袖。美观好看功能,本应弱于实用性。但在服装千篇一律的文革时期,小巧漂亮套袖的点缀,让朴素的服装有了一种淡中含雅的静美。特别是一些女孩子,用各种花布缝制的套袖,将姑娘爱美的初心,融进了这小小的套袖中,使其呈现出了一种梅花暗香的美韵。有些爱美的姑娘,到照相馆拍照,有时还戴上套袖,这似乎是当时的一种时髦。

80年代套袖(既是那时的劳保用品)(1)

应该说,套袖成为一种流行,确实有种苦涩的尴尬。

上至政府机关,下到平民百姓,大到政府总理,小到平民百姓。从政府机关学校,到厂矿企业商业,领导戴的不多,但基层干部和工人,差不多人人都戴套袖。从流行普极和流量来看,现在的任何流行物品,都不能和当时的套袖相比。

当时的小孩子,有些人家就给小孩缝制上围嘴和套袖,以防止吃饭或流口水弄脏衣服。上学后,很多家长给小孩子配戴上套袖,为的是防止写作业趴在课桌上,来回磨蹭磨破衣袖。

当时的老师,基本都戴着套袖。男老师,大多是中山装或干部服。配上套袖,庄重而干练。女老师,大多是小圆立领便服。这种女式便服的扣子多种多样,有钉着五颜六色发亮的树脂扣,有缝在衣服里面的暗纽扣,有用布盘成似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蜻蜓的一字盘扣,有的用布盘成蝴蝶扣或柳叶扣。女老师整洁的便服,套上一副花格或碎花的套袖,显得朴素而淡雅。现在回想起来,老师都戴套袖,是怕粉笔沫弄脏了衣袖。

男孩子戴套袖的不是很多,而女生则基本上都有一副或两副套袖换着戴。男孩的套袖,一般是蓝色的为多。布料大多为旧布料,很多是用旧衣裤废物利用一下。很少有人家,会舍得用不多的布票,去买上几尺新布,给你做一副套袖。而女生就不同了,颜色五颜六色,布料大多也是新布,而且很多是花布,松紧带外还会做成花边,很是美观。男生的套袖,完全是实用性的。而女生的套袖,实用和时尚结合,成为整体服饰的一种美的点缀。

那时的家长,下班回到家持弄家务,首先戴上围裙和套袖。忙活完了,退下套袖和围裙,在裤子上甩打几下,以示家务活完工,也是开饭的信号。

除了旅店和饭店服务员的套袖是白色的,其他商店营业员的套袖,就没有纯一的标准了。有格的,有大花的,也有碎花的。好象除了旅店、饭店服务员的套袖是公家发的,其他单位的套袖,都是个人自费的。

我记得当时的一百货、二百货、三食品、新华书店、肉食商店、粮店等营业员,银行、邮局工作人员,大家都戴着套袖。

80年代套袖(既是那时的劳保用品)(2)

那时的交警,也戴个长长的到肩膀的白套袖,不知是为了让司机看的清楚,还是职业有什么要求。

套袖不是劳保用品,但相当于产业工人的标配。如果在行业中让我选择几个印象深的,第一应是裁缝。裁缝的样子大多是一根软皮尺圈在脖子上,一件围裙一副套袖。当时被服厂的裁缝包师傅,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是裁缝有利用下角料布的优势,他们的套袖有时会做的挺艺术的。第二个就应是保管员,当时四师批发站的保管员,全都是围裙套袖。当然,保管员的围裙和套袖,可没有裁缝的干净。他们的套袖上,总是沾着一些污秽脏东西。再往后就是财会人员、营业员、老师等。那个年代,不戴套袖的到成为异类了。

刚毕业时,在县第一工程队打工。当时的大工,都戴着套袖。而力工和小工,却少有人戴套袖。

我进工厂后,也戴过套袖,是粗棉布的,我自己踩缝纫机制作的。这块棉布,是纯手工织成的布。这是在七六年,我和母亲回安微时,从老家带回的一块包裹布。

我们车间是锻压车间,打锻件时出炉毛坯在1200度左右,特别是自由锻时,套袖能起到一定的防烤作用。当然,这种防护极其有限。后来工厂给配置了长袖皮手套,皮袖可以到胳膊肘处,所以后来也就没有戴套袖了。

二〇〇六年左右,我所在的药业机关经常要参加劳动,主要是挑或粉刺五加。刺五加是带刺的灌木,刺尖锐很扎人。我剪断一个旧裤腿,一头用布条系在衣袖,一头轧上松紧带,做成一个防护性的套袖戴上,只不雅观,但很实用。

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工作服,都是三紧式的。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需要再配戴套袖的。我在热加工车间,戴套袖主要是防烤,其他车间,戴套袖的不是很多。

相比车间,机关各科室人员戴套袖的就多了不少,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财务科、物资科、行政办公室等部门,每天都要伏案工作。技术科、生产科等部门,要伏案工作,还要趴在描图板上描绘图纸。当时的工厂,机关人员戴套袖的比车间工人多。

80年代套袖(既是那时的劳保用品)(3)

相对于工厂来说,农村戴套袖的比较少,书记队长基本没有戴的,好象只有村会计戴套袖。当时的影视剧中,会计的标配是一副套袖,一支插在胸前上衣口袋里的钢笔,再加一顶帽子。

一般的套袖,都是两头带松紧带。这种套袖,有一个缺点,趴在桌子上写东西时间长了,有时上面的松紧带松了,套袖就滑落下来,你就得不时的往上拎一下滑落的套袖。有的人,可能是怕胳膊总用松紧带勒的难受,或者为了防止上面滑落下来,就只留袖口一面有松紧带,上面就用别针别在衣服上。这样虽然和两头松紧带的比有点不雅观,但没有滑落的弊端。

套袖因常弄脏,经常需要清洗,所以都会有些陈旧。但洗尽铅华之后的质朴,伴着那个时代纯朴的人,走过了一年又一春。

套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就是家庭妇女,也很少用了。学校的学生,也好象没有人用了。

由此可见,那些为了怕磨破衣服而戴套袖的年代,一去再也不复返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人们早告别了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的尴尬。现在的人,不等衣袖磨烂,早就开始更新换代了。

套袖,是物质贫乏时代的产物,它更是那个艰苦朴素盛行年代的见证。它伴着我们走过了节衣缩食的年代,成为那个年代一抹靓丽的风景线。至今回忆起来,戴套袖的日子,甘苦中有一丝酸楚的甜味,那份年代的纯净,让我们回味无穷,甚是留恋。

本文为原创,如转发请标明来源及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