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是西方文化中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性象征。它可能隐喻或者象征着很多,比如,欲望,破坏,合作,摧毁等等,或许每个人对它的解读都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以不同的艺术形势呈现在我们眼前。

巴别塔的最初由来

要对这个神迹寻根溯源,我们可以先翻开《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其中记载中有这样的一段:大洪水过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开始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见了一片肥沃的平原,于是定居了下来。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

描绘迁居到示拿地的人们开始建造巴别塔的画作


《创世记》第11章节选: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


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于是就住在了那里。


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子民,都说一样的言语。如今他们既然能做成这件事,以后 他们所认准的事,就没有成不了的。


7.耶和华说:“我们去到那里,把他们的口音打乱,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无法交流。”


8.于是,耶和华使人们从那里分散到各地,他们就此停工,再也不修建城池和高塔了。


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打乱了天下人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在各地,所以那座城市被命名为“巴 别”(即“打乱”的意思)。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他们可以齐心协力做很多事情。建成后的巴比伦城美丽而繁华,高塔也初具雏形。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他看到人们如此团结一致,便觉得如果人类真能修成宏伟的高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上帝因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勃然大怒,他不能容忍人类无礼地冒犯他的尊严和权威。为了惩罚这些狂妄之徒,上帝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把人类的语言分成了许多种类,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最终不得不分散在各处。于是,巴别塔的修建计划也半途而废了。

巴别塔的原型究竟何在?

人们对此众说纷坛。有的说,新巴比伦王朝时代巴比伦城内的马尔杜克神庙大寺塔就是传说中的通天塔。马尔杜克大寺塔有295英尺高,和今天一座20多层的大楼的高度差不多。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绝对是高耸入云的通天之作。但是也有人对这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有两座著名的神庙,一座是马尔杜克大寺塔,另一座叫巴比伦塔,它们分别被称作“地庙”和“天庙”。他们认为被称作“天庙”的巴比伦塔才是传说中的“通天塔”。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2)

现代考古发现的用于建造巴比伦城的土砖


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巴比伦曾被多次洗劫,遗留下来的史料极为稀少。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在“地庙”里发现的一块石碑,公元前460年,当希腊人希罗多德,这位“历史学之父”游历巴比伦城时,曾把对当时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塔的描述刻在石碑上。因此,普遍的看法是,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就是巴别塔。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还据此描绘出了他们想象中的巴别塔。

巴别塔在绘画作品中的细致呈现

巴别塔的原型何在其实已不是最重要的,借由这个命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了以巴别塔为主角的众多的绘画作品,其中又以16世纪荷兰尼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最为赏心悦目。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3)

彼得·勃鲁盖尔肖像画

16世纪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曾多次以巴别塔为题材进行创作,其画笔下巴别塔的魅力其实并不在于其主题,而在于通过极其逼真的写实手法和恢宏大气的场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作品所蕴含的非凡的现实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荷兰尼德兰画派的一件精妙绝伦的油画扛鼎之作。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4)

《The Tower of Babel》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 1563年作品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5)

该画的细节放大图,各类建筑工具和劳作的工人清晰可见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6)

《The Tower of Babel 》彼得·勃鲁盖尔 1568年作品

在他的画作中,巴别塔大概分为八层,这也暗合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游记中的记载:巴别塔由8层楼层组成,在外形上如一个巨大的高台,愈往上每一层就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神庙。墙的外沿建有呈螺旋状的阶梯,人们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在塔梯的中间段附近还设有座位,以供歇息之用。塔基边长约为90米,塔身约高90米。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7)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石像

而据19世纪末的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对其发现的巴别塔的遗迹进行的实际测量和推算,巴别塔塔基边长约为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为96米,两者在长度上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城内最高的建筑,在城中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塔身,从远处望去,它犹如直插在云霄之中,因此人们还将它称为“通天塔”。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8)

古巴比伦城轮廓图,依稀可见巴别塔矗立的位置

“巴别”到底作何解读?

公元前598/597年之间,巴布甲尼撒二世发动战争灭掉犹太国,他不仅焚毁了大大小小的神庙,还驱赶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到巴比伦城,作为他的奴仆为他修造宫殿,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守在耶路撒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的典故由来。多半犹太人,为尼布甲尼撒辛苦地修建巴比伦城。直到过了70多年,波斯王居鲁士的到来才把他们从悲惨的境遇中拯救出来。

身为奴隶时所积累的刻骨铭心的仇恨使犹太人久久无法释怀,虽然他们已无力回天,却可以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延续自己的愤怒,释放自己的诅咒。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有“打乱”的意思。也有人将“打乱”一词称为“巴比伦”,于是把那座城叫做“巴比伦城”,称那座塔为“巴比伦塔”。

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个词(巴别)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这着实令人感到费解。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肯定是有历史原因的。 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无尽的罪恶,犹太人因此迫咒道:“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猛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正是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巴别”一词才会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几千年后,巴别塔早已化为了齑粉,这似乎真的就像一个天谴,应验了犹太人所许下的诅咒。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9)

巴布甲尼撒二世头像

而在历史上,巴别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他的父亲之前就已存在,多位古巴比伦国王都曾对它进行过修理与维护。但是不幸的是,巴别塔屡屡遭到外来征服者的侵袭和破坏。当尼布甲尼撒之父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后,他开始着手重建这座通天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我们的神,马尔杜克命我将其重建。他要我把它的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它的尖顶要直插云霄。”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0)

描绘古巴比伦统治者监造巴比塔的绘画作品

不过,尼布甲尼撒之父修建的通天塔只有15米高,之后继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则对外宣称要“加高塔身,与天齐肩”。之后的巴别塔中的绝大部分和塔顶的马尔杜克神庙是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修建的。而备受后人推崇的巴别塔,应该指的就是巴布甲尼撒父子修建的那一座。

巴别塔的真实用途大猜想

巴别塔的规模十分宏大。 将塔修建得如此高大,真的是如《圣经》中所言,要让失散四方的人们有一个集中居住的地方吗?答案显然不是的。人们普遍认为这跟当时的宗教文化有关。实际上,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伦人看来,巴比伦君王的王位是他们的神马尔杜克授予的,僧侣们则是马尔杜克的仆人。国家和人民都需要他的庇护,为了城邦的安宁,人们需要用所有的方法取悦他们的保护神,以换取他永久的恩赐和保护,因此巴比伦人便倾其所有建造了巴别塔,作为礼物敬献给他。

巴比伦人按照世俗生活的模式侍奉他们尊敬的神灵。传说上庙的大殿内只摆有一张大床,床上铺设得十分豪华,床边有一张金饰的桌子。庙里只住着一位被专门挑选出来陪马尔杜克寻欢作乐的年轻貌美的女子。人们无比相信,大神会不时地飞到庙中并在这张床上休息。在当时,人们每年都会定期在巴别塔中举行大规模的庆典活动,只有国王和僧侣才有资格进入神殿为马尔杜克提供服务和聆听他的教诲。老百姓则只能在远远的地方虔诚地膜拜心目中的神灵。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1)

印刻有巴比伦城保护者马尔杜克的石片

关于巴别塔的用途还有另外一种观点,有历史学家认为高塔只是一个天文观测台,是古巴比伦人用来观察天象,探索宇宙的所在。众所周知,巴比伦人发明了占星术,他们认为星体代表着神灵,马尔杜克就是木星的化身。人类早期的天文知识来自于宗教和巫术,而掌握这些知识的多是僧侣。试想一下,那些新巴比伦王国的僧侣们不正好可以半躺在塔顶的床上观测天象吗?古巴比伦人之所以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一定离不开这座高塔的帮助。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2)

源自巴比伦时代的黄道十二宫和占星术

曾几何时,这座高塔使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相传,当波斯王居鲁士攻下巴比伦后,当即被巴别塔的雄壮所征服。他不仅没有毁掉它,反而告诉部下,在他去世后,在其墓上按照巴别塔的样子建造一座小型的高塔。尽管受到诸多君王的喜爱和尊重,巴别塔终究还是没有逃脱被摧毁的命运。由于巴比伦民众顽强反抗波斯王薛西斯的残暴统治,波斯王薛西斯一怒之下命令彻底摧毁巴比伦人的骄傲——巴比伦城,巴别塔也因此在劫难逃,它们最终在战火的涂炭下全都化为一堆残破不堪的瓦砾和尘土。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3)

巴别塔遗迹图,作者不详

即便如此,时光穿越了几千年后,19世纪末,当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维见到已残破不堪的巴别塔遗址时,仍不禁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之声。

科尔德维写道:“尽管遗迹如此残破,但亲眼看到的它是任何书面的描述都无法准确详尽地表达出来的。《旧约》中的犹太人把它看作人类文明骄傲的标志,通天塔的体积硕大无比,四面是僧侣们用来朝拜的豪华殿堂。它还有着许多宽敞的仓库,被连绵的白墙,华丽的铜门以及众多的碉堡包围着。当年这样壮丽的景象,在整个巴比伦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与之相比。”


巴别塔的隐喻在现代电影中的再次闪现

2006年,美国上映了一部名为《巴别塔》的剧情电影,由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菊地凛子主演影片,讲述发生在11天内,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四个家庭源于沟通不畅的悲剧故事。这部电影一共有143分钟,而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它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上。电影通篇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在摩洛哥、美国、墨西哥、日本四个场景中不断切换,不难看出,导演力图运用一种上帝视角,来反映“巴别塔”所导致的不同“语言”所产生冲突的矛盾。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4)

电影《巴别塔》海报


正如巴别塔所叙述的隐喻,如果我们人类可以毫无障碍的沟通,我们不仅可以轻松的建造我们内心的“通天塔”,我们还可以结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完全共同的整体,可惜,太多的思想和语言上的隔阂让我们近在咫尺却无法沟通,甚至让曾经成熟和睦的关系最终走向消亡和崩塌。

当影片即将结束时,我们看到,弟弟高举着双手跪倒在地求情时,那个摩洛哥警察惊愕的表情;墨西哥女佣和儿子拥抱时的内疚与无奈;还有在阳台上赤裸着身体投入父亲怀抱的日本聋女。此刻,我们都会相信影片最后的那句话:“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油画中不同的巴别塔(在油画和电影中被重新解读的巴比伦)(15)

男主角布拉德·皮特剧中照

巴别塔已不在,然而,在世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座“”巴别塔“”,它是一座没有隔阂,没有障碍,没有彼此伤害的明亮之塔,所有人都能和平相处沟通无间,它好像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所有的伤害和误解都将会被我们真挚的爱一一抚平。



趣读大历史,在有趣的语境中,重读人类大历史。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后会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