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珍是我国有名的歌唱家,她演唱的歌曲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
但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泉水叮咚响》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作为有名的歌唱巨星,本该安享晚年的于淑珍却带着老伴进入了养老院,
这一住就是16年,哪个老人不想在本就不多的晚年多和子女相处,
可于淑珍却执意住养老院,她说:“我不想拖累孩子。”
有儿女的老人大多都不愿去养老院,是什么原因让著名歌唱家于淑珍住进养老院的呢?
一
说起于淑珍,她这一生可谓是传奇,谁能相到如今有名的歌唱家最初只是一名学徒女工。
1936年,于淑珍在河北农村出生,那时的人们讲究多子多福,于淑珍是家中老大,
于淑珍下面还有8个弟弟妹妹,子女众多,劳动力有限,于淑珍家自然就不富裕。
然而,在于淑珍8岁时,母亲不幸因病去世。
母亲离世,家里9个孩子没人照顾怎么行?于淑珍的父亲再娶。
幸运的是,继母不是童话故事里的恶毒后妈,她竟然格外的通情理,
她跟于淑珍相处得非常好,对于淑珍的弟弟妹妹也非常的好。
因为人多家贫,于淑珍早早地就外出工作贴补家用,
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16岁的于淑珍成了工厂里的学徒工。
除了工作,于淑珍最喜欢的就是唱歌,白天上班,晚上于淑珍就去天津艺术馆里学唱歌。
1956年,天津艺术馆为农民示范演出,于淑珍也在表演行列,
没想到这次演出改写了于淑珍的一生。
于淑珍的歌声婉转嘹亮,仿佛会说话的百灵鸟,前来观看演出的歌剧院领导一眼就相中了她。
进入歌剧院只是第一步,摆在于淑珍前面的是更大的难题,
于淑珍只上过一年学,能识字已是不错,怎么会认得什么五线谱?
歌剧院的人吐槽于淑珍歌声虽甜美,但是却少了灵魂与味道,缺少气势,
听到这话的于淑珍跟他较上了劲。
为了证明自己,她日夜练习,不论干什么,嘴上都哼着曲子,
不过团里却没有给于淑珍安排什么“真正”的老师,于淑珍的嗓音条件很好,
他们害怕于淑珍在老师的教导下变得一板一眼,所以并没有给于淑珍安排专门的老师,
好学的于淑珍就自己学,一首接一首的歌曲唱,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歌唱之道。
回想起之前的经历,于淑珍一直都觉得非常遗憾,
因为没有老师,她在唱歌这条道上走了很多“弯路”。
刚进团不久,于淑珍遇到了歌剧院的第一次演出,
他们来到山东演出,她参加了剧院里的大合唱。
于淑珍迈出了她作为歌唱家的第一步,
从合唱到小合唱,再到独唱,于淑珍逐步在歌剧院站稳脚跟。
二
从学徒女工到歌唱家,于淑珍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不过他们的故事也颇为曲折。
那时的于淑珍还是工厂的学徒女工,
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在于淑珍收到歌剧院调令的那一刻,
给于淑珍送调令的是一位帅小伙,见到于淑珍的那刻,小伙的心就被于淑珍勾走了。
进入歌剧院后,活泼爱笑的于淑珍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帅小伙也展开了他的追求之道,不过于淑珍并没有恋爱想法,拒绝了他。
转眼于淑珍也到了适婚年龄,仍旧单身的于淑珍成了团里的热心大姐的“香饽饽”,
大家争相给于淑珍介绍对象,没想到,介绍的相亲对象都是原来的那位小伙子,
小伙子也是一名歌唱家,在小伙的真心和大家的极力促成下,于淑珍和小伙子都到了一起。
没多久,两人就领证结婚了,婚后于淑珍诞下了一双儿女。
于淑珍有了自己的小家,
可她的工资基本都寄回了娘家,因为于淑珍还有8个年幼的弟弟妹妹。
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哪能天天补贴娘家,
可于淑珍的丈夫却支持于淑珍,一个人默默养家糊口。
生产完,于淑珍立马投入了歌唱事业,于淑珍是团里的骨干,每次演出都有于淑珍出场。
于淑珍的工作越来越忙,家里的一双儿女却没人照顾,为了平衡家庭和事业,
于淑珍的丈夫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退居幕后,支持于淑珍工作。
丈夫被调往了办公室,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照顾家庭,
在丈夫的努力下,于淑珍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
三
1976年,于淑珍跟着歌剧团来到日本演出,这次演出促成了新一桩的合作。
当时,著名词曲家吕远就在台下欣赏演出,观赏完演出后,
吕远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跟于淑珍合作。
许是天意的安排,他们在车站相遇,吕远正式邀请于淑珍:
“我看了你的演出,对你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一起合作吧!”
跟吕远合作,于淑珍压根不敢想象,她以为这只是对方的一句客套话,
谁知道,三年后,于淑珍终于等来了和吕远的合作。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面世,于淑珍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于淑珍成为了有名的歌唱家,接到的邀请也越来越多。
可她从来不搞特殊化,不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儿女,更不会为自己谋福利。
在演出时,面对邀请方准备的“特别晚宴”和礼物,于淑珍也是委婉拒绝:
“其他演员都有那我就留下,否则,你还是拿回去吧。”
在于淑珍看来,演出的成功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是团内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协作才能呈现出这场出色的演出。
因为演出排得满,于淑珍的嗓子超负荷工作,在最后一场演出前,于淑珍的声带已经出血了。
票已经卖出去了,为了于淑珍的健康着想,有人建议“假唱”,
但于淑珍拿出了一个歌唱家的敬业态度,她说:
“哪怕倒嗓了,嗓子坏了,回去改行,我也要将这场演出唱完!”
事后,于淑珍表示:“要唱就得真唱,假唱绝对不行,那样做是愚弄观众!”
即使现场唱的效果不好,她也不会去“假唱”!
完成这场演出后,于淑珍失声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都是丈夫悉心地照顾她,
丈夫每天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给于淑珍熬中药,在悉心的调理中,于淑珍逐渐恢复健康。
于淑珍演出多,即使是专业歌唱家,可压力依旧非常大,
作为于淑珍的丈夫,他总是无条件的包容爱护于淑珍,
在家从来不让于淑珍做家务,也从来不跟于淑珍说家长里短的烦心事。
有次于淑珍演出,作为丈夫的他被安排去搭演唱舞台,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回家,
就在进家门的那一刻,他想到妻子已经休息,为了不影响于淑珍休息,
他在家门外转悠了好几个小时,一直等到天亮,他买好早餐才进门。
于淑珍外出演唱总有好几个月不回家,很多都人替于淑珍的丈夫担心:“你老婆三天两头在外面,又那么有名气,你都不担心吗?”
谁知道于淑珍丈夫压根不在意,他对妻子无比信任:
“担心什么,我知道她不是那种人,我们两个的感情也非常好!”
得知此事的于淑珍非常感谢丈夫对自己的信任,她说:
“我能有如今的成就,多亏了我先生,是他成就了我,我的成功有他一半的功劳!”
四
随着年纪的增长,于淑珍的歌唱状态逐年下滑,她主动减少了上台的次数,
她说:“观众来买票,我不能对不起观众。”
1998年,于淑珍退休了,丈夫比于淑珍大6岁,也已经退休多年。
用于淑珍的话来说:“年轻是夫妻,老来就是伴。”
年轻的时候,丈夫一直照顾着于淑珍,
老了以后,丈夫得了很多老年病,到了于淑珍照顾他的时候。
高血压、糖尿病,随着年纪增大,丈夫时不时就会发病,
对照顾老伴,于淑珍说:“如果我能照顾到他,他开心,我也就满足了。”
生病的老伴折腾的不仅仅是于淑珍一个人,
每次发病,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就得赶回去照顾。
有一回,老伴在半年的时间病了三次,儿女不仅要照顾老人还要工作,
只能一个晚上一个白天的轮班照顾,照顾完老人再开车回去忙工作,
儿女也都五十来岁了,一来一回的非常折腾,作为母亲的于淑珍非常不忍心。
年轻的时候,一直都是丈夫照顾于淑珍的饮食起居,
这就导致晚年的于淑珍不会做饭,对于家务也不太擅长。
对于照顾老伴也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常还要麻烦儿女们。
综合考虑下,于淑珍决定带着老伴去住养老院,
有专门的人照顾,也不需要做饭,即使老伴发病也有专人治疗照看,是最合适不过的。
得知母亲要去住养老院,儿女纷纷表示不同意,他们认为,只有没人照顾的老人才去养老院。
儿女争相要带父母回家照顾:
“照顾父母天经地义,我们做儿女的绝对不会推卸责任的!”
于淑珍拒绝了儿女的好意,她说:
“两代人还是有各自空间好,不要住在一起。”
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每次都有时间赶过来照顾老人,
而且一来一回的这也太辛苦了,住养老院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了解到了母亲的苦心,还有全面的考虑,儿女只好同意了母亲的决定。
得知于淑珍要去住养老院,身边的朋友都非常震惊,
他们委婉的询问于淑珍住养老院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儿女不孝顺?
于淑珍耐心的解释道:“不是,是我不要他们,住养老院是我和我老伴的主意。”
在养老院里,于淑珍实现了多年来上学的愿望,
小时候的她就非常渴望上学,可因为家庭贫苦没有条件,
长大成名有了条件,却没有时间,现在在养老院上老年大学,于淑珍觉得非常满足。
于淑珍高兴的说道:“进入了老年大学也是大学生了!”
在老年大学里,于淑珍学习了书法和绘画,
在养老院生活的这些年,于淑珍的书法和绘画功底也越来越强。
基于于淑珍的名气,即使是在养老院里,
也有很多人找于淑珍合影签名,于淑珍也高兴的配合着,
闲暇时间,她会在养老院里教其他老人一起唱歌,
一群老人在一起互相学习,一时之间就像时光倒流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一样。
于淑珍在养老院里慷慨教学,可真到有人找她去教学的时候,于淑珍又拒绝了别人。
她表示:“有的人能唱但未必是好老师,若我要教学生一定要把他们教出来,
但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当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不去做。
我只会唱歌,那就只唱歌!”
除了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老师以外,于淑珍还有别的考虑。
年轻时候的她忙于工作,对丈夫的陪伴太少,
难得退休了有空,如果去教学生,势必就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丈夫,
她对丈夫的亏欠太多,她不愿意再在其他地方花费时间。
虽然不教年轻人唱歌,但于淑珍经常教年轻人一些人生道理,
面对年轻人说自己的目标就是想赚钱时,一般的人都会劝年轻人不要那么功利,
可于淑珍却很理解的说:“有追求挺好的,努力得到了是幸运,得不到也不要抱怨。”
于淑珍在养老院一住就是十多年,养老院成了她第二个家,
著名歌唱家住养老院,很多人都以为于淑珍是因为子女不孝才去养老院的,
于淑珍又站出来澄清:“养老院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养儿防老已经是过去式了,
我自己有退休金,可以养活自己,不想去拖累孩子。”
在其他人看来,于淑珍晚年落得个住养老院的下场,实在是惨,
但住养老院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子女可以有时间去忙他们的事情,想子女了也可以随时去看他们,
养老院里有很多同龄的伙伴,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两代人有两代人的生活,
不拖累儿女,自己也过得开心。
于淑珍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新式养老,住养老院也未必是儿女不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