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牛马经)(1)

盛夏时节,漫步隆昌大地,草原上特有的马牛气息会让你意外又让你倍感熟悉,虽然没有城里的鸟语花香,但它有一种原始的纯正与草原特色的“美”,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马、牛、羊,不是在草原上而是在一个个农家院里,与干净美丽的乡村环境,一种原始的田园风光与现代的农村“庭院经济”形成一种朴素的美,仿佛让你走进了陶渊明笔下“溶入了现代元素”的田园生活。

蹄疾步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牛马经)(2)

村主任张国民家的150头肉牛养殖场

在巴林左旗隆昌镇隆昌村史大勇家庭农牧场的养殖场里,农场主史大勇笑呵呵地讲述着他的“牛马经”生活,“男人一辈子能娶个好妻子,生活选个好路子,那就能幸福一辈子。”

蹄疾步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牛马经)(3)

史大勇家的养殖场

像史大勇这样养殖上百家畜的“大户”在隆昌村有36家,而在隆昌村搞家庭养殖,发展庭院经济致富的人家确有360多家,以农养牧,以牧富农,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是隆昌村党总支多年以前就定下的“村规”。

蹄疾步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牛马经)(4)

贫困户高树臣在史大勇家的养殖场里喂马

在村党支部全方位的帮扶和引导下,从曾经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到如今年入几十万的富裕户,史大勇的“牛马经”生活是隆昌村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的一个缩影。

一条条宽敞的乡村水泥路纵横交错,路灯下的水泥路连接着村里的“千家万户”,一个个养殖户就坐落在路边,有牛、有马、有羊……走进隆昌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和谐、有机绿色的新农村画卷便展现在眼前。

“从做好农牧产业,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再到过着城里人都向往的生活。”“农家院,牛马经”,小产业,大方向。在这里,“六畜”让隆昌村的老乡们耕耘着金土地、结出金元宝、端上金饭碗,种下了“幸福根”。

蹄疾步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牛马经)(5)

疫情期间隆昌村村主任张国民家结出的“金元宝”

正如所强调的,“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近年来,隆昌村走出了一条以“牛马经”产业为引领的致富路。目前,该村马存栏2600多匹,牛950多头,羊7800多只,猪、鸡、鸭、鹅更是遍地开花,养殖技术实现标准化,本土化,生态化, 凭借“牛马经”产业,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万,较以前收入翻了几翻,用史大勇父亲的话说,“这是以前连地主都不敢想的生活让我们过上了,不感谢党我们还能感谢谁”。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隆昌村党支部便开始引领村民发展家庭养殖产业。村干部和党员率先示范,小范围养殖,进行示范引领,看到效益后,村民们便自发跟进养殖。

“根据产业需要,村里还按照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老年人及个体工商户等精准分类设置4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隆昌村党总支书记丛国柱说,将支部建在产业上,以红色基因引领产业发展,坚持“围绕产业抓好党建,抓好党建做强产业”,依托党支部和党小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在陕西考察期间,曾点赞柞水的“小木耳大产业”;在山西考察期间,再次点赞“小黄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在宁夏考察期间,强调“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祖国大地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隆昌村,“牛马经”同样也发展成了“大产业”,承载着当地乡亲们的期待,坚实地走向小康生活。

“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大家都沐浴在党的怀抱里,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今问起隆昌村村民,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稿源:隆昌镇隆昌村 孟兆民

编辑:乌伊罕、王美玲

蹄疾步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牛马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