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青海,惟有保护好草原、改善好环境、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肩负起历史和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在青海高歌猛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在青海高歌猛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在青海高歌猛进)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在青海高歌猛进

青海新闻网讯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青海,惟有保护好草原、改善好环境、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肩负起历史和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

草场退化,黑土滩横行,生态告急!严重影响着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成了一定威胁。

危机关头,省委、省政府放眼全球,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任务,大力推动草原生态工程建设。

多年来,全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切实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坚持“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立草为业,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坚持规划先行,扎实做好前期工作。

时至今日是,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步入投入最多、建设最好、发展最快的时期,昔日“黑化”的草原迎来了绿意生机。农牧民走上了幸福指数日益攀升、农牧区更加和谐稳定的阳光大道。

这些显著的变化,自然离不开全省实施的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以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目前,全省累计围栏封育草原0.108亿公顷,补播改良182.5万公顷,防治草原鼠害0.08亿公顷,建设鹰架60480架、鹰巢15120架,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47万公顷,治理沙化型退化草地13.4万公顷,防治草原毒草33.3万公顷。建设牲畜暖棚11.25万幢,贮草棚3.8万栋,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9万公顷。

去年底,全省共划定基本草原0.32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8%;落实草原承包面积0.4亿公顷,并制定出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把禁牧、草畜平衡、保护生态政策落到了实处。

目前,全省累计下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105.6亿元,落实禁牧面积0.16亿公顷、草畜平衡面积0.15亿公顷,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建立了草原核查监管机制,设置草原管护员13894名。

从200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成功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青海省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2014年,我省被农业部确定为首个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从去年开始,全省全面、系统、科学布局试验区建设,系统理清了草地畜牧业实现提质增效的路径,全面开启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

近年来,全省相继制定出台了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管理、草原生态管护员管理、完善草原承包、基本草原划定等一系列办法制度,为依法治草提供了依据。

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提高11.6个百分点,牧草平均产量提高26%左右。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流域沙化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1个百分点,黑土植被盖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长9.53个百分点。

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三江源头千湖奇观再现;青海湖水位连续9年上升,再现40年前景象,哈尔盖河、沙柳河、泉吉河等河流呈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观。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藏羚羊、普氏原羚、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

全面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政策补贴,人均年增收2588元,其中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

通过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与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草原生态畜牧业有机结合,11.3万户牧民已告别简陋、寒冷、潮湿的帐房和低矮危房,住上了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定居房屋,6.9万多户牧民在游牧活动中使用上了帐篷、火炉、电视等草原现代设施。

我省草地退化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恢复退化草地生态功能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项目投资标准低,牧民自筹难度大;草业生产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草业装备条件差,发展方式转变难;草原生态管护员设置标准地区间不一致;草原监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全面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饲草产业发展,继续加强草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将是“十三五”期间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中之重。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访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

雄踞世界屋脊,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生态地位特殊,被誉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尤其全省境内天然草地占国土总面积的50.49%,保护好草原、改善好环境、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赋予我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持之以恒地坚持好、落实好、发展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本报记者专访了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

张黄元说,为了全面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生态立省”战略,我省大力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等生态保护建设综合工程,全省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草地生态环境趋好;落实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健全核查监管机制;率先在全国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成功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青海省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全省加强草原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草;强化草地监测预警,全力防范草原灾情;加强草业科技服务,提高草原建设水平。通过各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及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草原植被恢复较快,增草效果明显。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而且改善了牧民生产设施,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增加了牧民收入。

张黄元认为,我省草地退化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恢复退化草地生态功能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多年来,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情况下,全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切实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坚持“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立草为业,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坚持规划先行,扎实做好前期工作。不仅建立和完善饲草料生产、加工、贮备体系和抗灾保畜保障机制,提高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黄元强调,目前,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做法,为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但还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为此,“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立足省情,全面贯彻落实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积极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构建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走出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青海开启草牧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5年,按照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草牧业结构和模式,全省组织开展了饲草种植及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完善等试验试点工作,有力推进了草牧业发展,为推进现代草业体系建设、保护草原生态、促进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年多来,全省各试点区以建立现代草业体系作为草牧业发展基础,以不断创新草畜联动机制作为草牧业发展动力,以大力推进粮改饲作为草牧业发展手段,以探索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作为草牧业发展活力,草牧业开始步入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整合持续发展,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逐步形成的转型升级新路子。

按照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思路,各试点区构建了种养结合、粮草兼顾、循环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结构。并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粮改饲试点,将粮食低产田通过租赁、流转小范围种植燕麦饲草,逐步改为集中连片规模种植饲草,建成了稳定高产优质的饲草料生产基地。

目前,农区以民和、互助2县为典型,建立高产优质饲草基地,组建饲草配送中心,采取订单方式,大量收购农户种植的玉米秸秆,加工后配送到省内外大型牛羊养殖企业,形成“基地 配送中心 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农牧交错地带以湟源、门源2县为典型,重点强化饲草料生产加工利用能力和规模化种养基地的标准化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草 畜 肥 草”循环发展模式和“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牧区以贵南、天峻2县为典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立饲草料加工生产线、贮草棚和防灾减灾贮备库为一体的饲草料产业园区,形成“园区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

我省建成全国最大高寒牧草籽种基地

自2002年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在三角城种羊场和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相继建成青海省中旱生(披碱草等)优良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和青海省同德高寒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种植面积达1.67万公顷,年生产牧草籽种2045.65万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高寒牧草籽种生产基地。

青海省中旱生(披碱草等)优良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基地设牧草原种生产区、良种繁殖区和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区三个功能区,是农业部2000年批准建设的全国大型牧草基地之一。牧草原种生产区生产细茎冰草、无芒雀等11个优良禾本科牧草品种。良种繁殖区生产垂穗披碱草、达乌尔披碱草等5个牧草种子品种。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区则从国内外引进了中间冰草、西方冰草、扁穗冰草等24个品种进行适应性和丰产性比较,同时,还进行不同行距、施肥、生物调节剂应用等多项试验。

青海省同德高寒牧草良种繁育基地有优良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牧草种子加工中心、种子贮存库等,是2001年我省利用国家西部国债资金建设的一个大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该基地从事优良牧草选育、繁殖已有30多年,先后与科研单位协作,培育出了多叶老芒麦、短芒老芒麦、冷地早熟禾、扁杆早熟禾、中华羊茅、西北羊茅、星星草、糙毛鹅观草、贫花鹅观草、垂穗披碱草等20多个优良牧草品种,其中:多叶老芒麦、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贫花鹅观草等的选育曾获青海省科技成果奖。现产品远销新疆、内蒙、甘肃、西藏、宁夏等二十多个省区和省内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