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最后一位数字校验码规则(一码难求)(1)

5月22日,乘客扫码乘坐地铁。图/新华社

没有健康码,你能去哪了?答案,不言自明。

据澎湃新闻报道,35岁的阿明(化名)因为姓氏生僻,无法完成实名认证,始终无法获得健康码,导致其在公共场所寸步难行。种种不便让他决定改名,却因没有健康码和对应的核酸信息,被“卡”在派出所大门之外。阿明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媒体,最终当地大数据中心联系他,并为其处理了健康码问题。

当然,阿明的遭遇并非个例,此前某地也有一位八旬老人因同样原因被迫改名。可以说,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面临着一“码”难求的普遍问题。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无法便利地进入公共场所和使用移动支付;在实名制场景的线上,则面临“查无此人”的窘境。拥有生僻字姓名的人,不应被数字时代“信息鸿沟”拦在门外。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健康码是证明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疫情溯源时追踪病毒传播链的有效帮手。在“不漏一人”的防疫要求之下,拥有生僻字姓名的人不该被“遗漏”,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理应得到保障。

何况,技术进步的宗旨,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相关部门当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技术手段更新相关字符集,解决数据流动和业务协同方面存在的技术障碍,让生僻字姓名人群不再为名所“累”。这也是发展数字技术的应有之义。

在这方面,公安部门一直在努力解决问题。2019年初,公安部门对人口信息库专用汉字字库进行了升级,解决了身份证上生僻字录入难题。

然而,交通、民政、社保、医院、银行等重要机构和行业的信息系统,却长久存在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对姓名中有生僻字的情况,通常采取录入同音常见字或拼音字母等临时替代方案。显然,各部门、单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只能解决一时麻烦,却无法让信息跨部门流动。

而在“数据跑路”成常态的社会生活中,生僻字更新录入系统工作也不能落后。疫情暴发后,技术手段加持防疫,倘若技术升级跟不上,生僻姓名者就会因一“码”难求继而导致“寸步难行”。

怎样才能“一劳永逸”解决这些难题?并非没有办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建议,从国家层面根本上解决问题,统一技术标准建设生僻字字库,统筹各地各垂直部门的信息系统生僻字改造工作,从而让生僻字跨省“跑起来”。

在此之前,各地也该积极行动,而非一味劝生僻姓名者“改名”。比如,有地方大数据管理部门就协同其他单位,建设了生僻字云服务平台;有的地方特事特办,通过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生僻姓名者通行困扰。

名字之于中国人来说,向来承载诸多寓意,无论是有特殊偏好想彰显个性,还是出于避免重名的考虑,都应当被尊重。况且,选择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不常用汉字,同样是以姓名的方式维系我们的文化血脉。

在共渡疫情难关之时,不能让“改名”成为生僻姓名者的无奈之举。他们有权共享数字化变革带来的防疫便利,这是保障每个人权利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相关职能部门,理应为此而努力。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编辑/刘昀昀

校对/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