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三)一、语言积累及运用(共22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期中考语文试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期中考语文试卷(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卷)

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期中考语文试卷

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三)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共22分)

1.(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写出加点字的拼音。

从花团锦cù   的春天到菊花开得泼泼洒洒的秋天,我们告别了天真làn   漫的童年,走进了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对老师尊敬,对同学热忱   。年少的我们精神抖sǒu   ,正向着远大的目标奋勇前行!

2.(8分)古诗文默写。

(1)   ,随君直到夜郎西。

(2)水何澹澹, 

(3)   ,小桥流水人家。

(4)晴空一鹤排云上,   

(5)   ,思而不学则殆。

(6)不知何处吹芦管,   

(7)《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3.(3分)按顺序排列下列句子   

①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②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③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④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⑤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分)

4.(2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她忍俊不禁地笑了。

B.雾霾天气里,司机小心翼翼地开着车。

C.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灰心丧气

D.美并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作为中学生,朴素大方就是美。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5.(5分)名著阅读。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③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6.(11分)

父爱陷阱

郑成南

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 突然,看到父亲在井口边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的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1)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出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警觉地应对危险﹣﹣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

(3)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4)文中的这位父亲最值得你赞赏的是哪一点?请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7.(8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各 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选自《青年文摘》)

(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8.(8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

①陈太丘与友

②尊君在

③去后

④下车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9.(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王羲之诣门生家   

②羲之其扇   

③姥初有   

④姥其言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五、写作(40分)

10.(40分)同学,还记得上学出门时被妈妈拦住逼你穿上棉袄吗?还记得坐在电脑桌旁被爸爸强行关机押回到书桌前吗?还记得你做错事后老师与你谈话沟通时或慈祥或严厉的目光吗?还记得考试失利后同学们的加油助威声吗?爱是絮絮絮叨叨,琐琐碎碎,爱是细微末节,鸡毛蒜皮……

请以“   ,我明白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在横线上填上父母、老师、同学……,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注意要有真情实感,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二、语言积累及运用(共22分)

1.【解答】“花团锦簇”不要写作“花团锦促”;“烂漫”不要写作“阑漫”;“热忱”的“忱”不要读作“zhěn”;“抖擞”不要写作“抖搜”。

答案:

簇 烂 chén 擞

2.【解答】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

(2)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写法);

(3)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写法);

(4)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意“霄”的写法);

(5)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写法);

(6)一夜征人尽望乡;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解答】此语段先自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解答可结合课文的理解及事物的描述作答,如3讲到山上,体现总体认知;1讲的是山尖;5讲得是山坡,视角下移;4是对以上描述的小结;2“看着看着”体现了作者的不断观察;而6则写了时间变化后山的另一种景象。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①⑤④②⑥

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分)

4.【解答】A.有误,忍不住笑出来。与后面的“笑了”语义重复。

BCD.正确。

故选:A。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5.【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中的人物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识记文学常识、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相关内容,解答此类题,要结合人物特点进行分析。根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这一特殊的外貌特点,可判断这是《范爱农》中的范爱农,“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这样的外貌是《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一种奇特的药引“等描写这是《父亲的病》中的庸医陈连河。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识记文学常识、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相关内容。

ABD.正确;

C.《无常》中,鲁迅愿意见的是“活无常”。

故选:C。

答案:

(1)范爱农 藤野先生 陈连河

(2)C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6.【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概括情节的总结概括能力。本题不难,根据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即可概括第段情节。分层概括情节,要找到一个分层的标准,即以什么来划分情节,或时间的变化,或空间的变化,或人物行为的变化,然后再概括情节中主要信息。

第一二段中“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是写第一阶段,孩子寻求依靠消极地等待;第八段中“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是写第三阶段:自己努力自救。

(2)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常有渲染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的作用。这一句话是儿子从陷阱中出来后的环境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日出时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气氛,同时衬托了儿子自救成功时的兴奋之情。

(3)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理解把握能力。本题不难,文中情节有所提示。人物内心的感受与人物所经过的事件有关,所以,可以要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从文章故事的叙述中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概括文章中的细节来分析理解,森林,有野兽出没,父亲一定“一直守在井口”,父亲一夜没有休息,虽然相信儿子能自救,但也焦急得彻夜无眠。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本题不难,人物形象突出,易于评价。阅读文章,联系生活,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向训练,平时要善于将所读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会学思想,善于表达。从文中“父亲”故意不救助儿子让儿子自救这一重要信息点是理解“父亲”对儿子特殊的“爱”,理解“父亲”的形象。对自己的父亲,简要说明其教育的方法以及自己对这种教育方法的评价即可。

答案:

(1)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警觉地应对危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2)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美丽安详的氛围,突出男孩凭借自己的努力逃出陷阱后的欣喜心情。

(3)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4)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通过一个“陷阱”,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同时在陷阱附近不时发出声音使儿子产生警觉感,也保护了儿子的安全。

7.【解答】(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8.【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③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去:离开

④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委:舍弃

句意:(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答案:(1)①约定 ②同“否”③离开 ④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重点词要解释正确)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有理的也可以)

9.【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王羲之曾经去学生的家里。尝:曾经。

②句意为:他在竹扇上书写。书:书写。

③句意为: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愠:生气,恼怒。

④句意为: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如:按照。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言,说;书,书写;以,用。句意为:(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从“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等语句中得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即可。

答案:

(1)①曾经;②写;③生气,恼怒;④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五、写作(40分)

10.【解答】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