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上有四大历史古都,分别为罗马雅典开罗以及长安。在这四座古都之中,中国的长安可以算的上是建都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一个。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面积可以达到古罗马城的6倍,人口足有100万之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安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座古代都城,没有之一。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1)

然而,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除了长安之外,其他的三座都城至今都依然是当地国家的首都。而唯独只有长安,自从唐末乱世之后就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城市。

为什么自唐朝之后,所有的朝代都不再在长安建都了呢?今天咱们就来剖析一下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安作为都城的优势何在

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本来打算将都城建在洛阳。可是,谋臣张良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关中平原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加适合建都。

按照《汉书》记载,张良认为: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一面而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从张良的分析来看,在长安建都主要有三大优势:第一,关中土地肥沃,适合耕种;第二,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以制约诸侯;第三,黄河和渭水便于漕运,利于粮食补给。综合这三点原因,最终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把咸阳改名为“长安”,并建都于此。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2)

张良

张良的一段话可谓说尽了长安的优势,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长安的优势都渐渐变成了劣势,使这座都城在人们的心中渐渐失去了地位。

第一、 人口激增,关中缺粮

张良说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其实是按照汉朝初年的人口情况得出的结论。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的乱世,关中人口骤减。在这种情况下,关中地区的土地的确可以充足地保证长安的粮食供应。但是,张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未来人口的迁入和增长

首先,刘邦在定都长安的同时也制定了一套陵邑制度。即每当一位皇帝死后埋入陵墓时,都要在旁边建一座小城市,被称为陵邑。陵邑之中要从关外迁入大量的人口进行充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陵邑中的人口不断的增长,使得关中地区的人口也随之暴增。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3)

我们拿汉昭帝的平陵来举例,平陵邑在刚刚建设之时,从外地迁入了3万户人口,到了汉朝末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15万之多,这还仅仅是一个平陵邑。西汉共有11座帝陵,其中大部分都设置了陵邑,这些陵邑为关中地区带来了多少新增人口,可想而知。

隋朝初年,隋文帝重建了长安城,使得关中人口进一步暴涨。到了唐朝的鼎盛时期,长安城中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00万以上。关中平原虽然富庶,但毕竟受周围山脉的限制,地域相对狭小。久而久之,耕种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大量人口的粮食需求,于是就开始出现了"粮荒"。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4)

关中盆地地理位置

为了解决长安的粮荒问题,隋文帝发明了一种到洛阳"就食"的制度。所谓就食,说直白点就是皇帝带着大臣们去洛阳逃荒,以此来渡过长安缺粮的窘境。这种到洛阳就食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唐朝,公元682年,长安一代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宫廷之中也无粮可食,唐高宗李治只能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数在中途饿死。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长安城的缺粮问题有多么的严峻,为昌盛的大唐帝国带来了多少困扰。

第二、漕运艰难,效率低下

在张良最初的设想中,即便是出现了关中缺粮的情况,也可以依靠“巴蜀之饶”“漕运之便”对京师进行充足的补给。可是,张良却遗漏了两点不利的因素:

首先,巴蜀之地虽然富饶,但和长安之间隔着秦岭和巴山。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要将粮食从巴蜀运到长安,实在是要历经千难万险。即便成功运达,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其次,张良过高的估计了黄河漕运的便利性。中国的河流基本上都是由西向东的流向,而长安恰恰位于地图的西侧。把粮食往长安送,其实就是逆流而上,遇到湍急的水流,运粮船的行进十分困难。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5)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在整个黄河的漕运航道中,以三门峡流域的水势最为湍急。当航船逆流行至此处时,常常因为水势凶险而遇难。《新唐书.食货志》中就记载:

凡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靡,一舟百日乃能上。

由此可见,通过三门峡的运粮船“覆者几半”,大约有近半的船都会倾覆,其风险之高足可见一斑。为了解决黄河漕运问题,当时甚至想出了在三门峡两侧开通栈道,经过此处时由船运改为陆运,通过后再换回船运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相对安全,但效率低下,成本奇高。《旧唐书》记载,从洛阳含嘉仓转运到长安,一石粮的运费就高达五百文,假如每年运粮20万石,就需要运费10万贯。其耗资之大,效率之低,深深的困扰着整个大唐王朝。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6)

三门峡漕运栈道遗址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节度使不服朝廷管控,长安的缺粮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唐德宗的时候,宫中因为缺粮而发生了禁兵的暴乱,唐德宗天天寝食难安。当运粮船抵达长安时,唐德宗抱着他的太子激动的大喊:“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因为长安的缺粮问题,把皇帝都逼到了这个份上,可见当时形势之严峻。

第三、军事地位不再突出

在张良的分析中,长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它在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易守难攻”

不过,这种理论的诞生是基于分封制度而言的。无论是周朝还是汉朝,在立国之初都实行分封诸侯的政策,天子坐镇都城,诸侯分而建国,所有的诸侯都可以拥有地方的军事权和行政权。当诸侯的势力过于强大时,就会对中央朝廷形成军事上的威胁。例如东周时期的诸侯纷争,以及汉朝的七国之乱等等。在这种背景下,长安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优势才更容易显现出来。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7)

关中平原地理位置

不过,自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汉朝逐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唐朝则完全放弃了分封制,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宋朝更是直接杯酒释兵权,进一步瓦解了地方的军事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的权力逐步的凌驾于地方之上,地方势力再也无法对中央造成军事上重大威胁。于是,长安这种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就完全荡然无存了。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8)

另外,人们渐渐发现,长安城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固若金汤和牢不可破。纵观整个唐朝,长安城曾经7次被人攻陷,其中甚至一度被吐蕃人占领。在面对强大的藩镇和少数民族时,长安城的军事优势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第四、环境严重污染

困扰长安城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河道与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从西汉初年到隋朝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长安城一直是坐落在现在西安市西北方向的渭水之畔,也就是汉代的长安城。在这700多年中,由于人口激增带来的污水排放等问题,使得渭水流域被严重污染,不再宜居。

到了隋朝初年,隋文帝打算建都在汉长安城,但有大臣上书说:“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于是,隋文帝废弃了汉代长安城,命令宇文恺为总设计师,在龙首原的东南一侧重新营建一座新的长安城,也就是后来的唐代长安城。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9)

历代长安城地理位置

宇文恺不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城市设计师,他将长安城设计的高端而又大气,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的污水如何进行排放。试想一下,一个数十万人居住的大城市,却没有规划合理的污水排放系统,日后必将引起很多麻烦。

果然,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这种问题就已经集中显现出来。由于唐长安城是西北低,东南高的布局,于是人们就想在城中新挖掘一条沟渠,把污水排向西北方向。但是唐代的皇家园林恰巧就布置在城市的北部,臭水沟无论如何也不能从那里经过。无奈之下,人们只好想出了另外一个“损招”,那就是挖掘渗井

所谓渗井,就是在地面上打井,并把污水引入其中,让污水自然渗透进入地表以下。这种方法一下子解决了长安的排污问题,于是在当时被广泛的推广。时至今日,在西安市的一些地方,仍然可以发现很多唐代时期挖掘的渗井遗址。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10)

渗井遗址

不过,渗井排污的方法虽然解决了一时之弊,却为后来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将污水全部排入地下,虽然看似解决了问题,却直接导致了地下水的污染。久而久之,长安城的地下水变得越来越咸,想找到甘甜的井水变得越加困难。即便到了北宋时期,一位名叫陈尧咨的知府还曾经抱怨长安“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能食”。可以看出,日积月累的环境污染已经破坏了长安周围的生态环境,使其变得不宜居住,要谈建都于此,就更加不太可能了。

结语

由于以上四点原因,长安城渐渐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失去了成为一个首都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士族的南迁和大运河的修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重心都慢慢的向东南方向倾斜,长安城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步被封建王朝所遗弃。

西安真的是十三朝古都么(西安是十三朝古都)(11)

公元904年,朱温灭亡了唐朝,并一把火将长安城烧为了废墟。这座千年古都在熊熊烈火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在长安建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