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变日本历史(现代考古成果揭开了9百多年前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真正原因)(1)

蒙古铁骑

十三世纪的蒙古铁骑是神一样的存在,横扫欧亚大陆,开疆拓土,所向披靡,闻之令人色变。为什么赫赫威名之下,两次东征日本却大败而回呢?

这要从忽必烈继位后说起,忽必烈雄心勃勃,继位后把元军主力调转东方,加快灭亡南宋的步伐,同时派出使节出使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

忽必烈改变日本历史(现代考古成果揭开了9百多年前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真正原因)(2)

忽必烈

本以为是手到擒来的事,忽必烈没想到碰到个愣头青北条时宗。

当时的日本皇室衰微,十分软弱,大权掌握在18岁的镰仓幕府首领北条时宗手里,北条时宗,年轻气盛,自恃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阶级,日本列岛又偏居大洋,易守难攻,于是拒绝了忽必烈的朝贡要求。

忽必烈改变日本历史(现代考古成果揭开了9百多年前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真正原因)(3)

日本武士

忽必烈很执着,又先后四次遣使前往日本,均被北条时宗拒绝,使节还受到无礼的对待。

忽必烈觉得被弹丸小国如此侮辱,咽不下这口气,决心用武力解决日本,于是开始了第一次东征日本。1274年,忽必烈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和风州经略使忻都,统领战船九百艘、士兵二万三千名,远征日本。日本称之为“文水之役”。

一开始,元军打得不错,日军节节退败,一直退到了大宰府附近。元军将战船停泊在博多湾口,10月21日这一天,突然刮起台风,战船在疾风骤雨中飘摇,无法保持平衡,导致相互撞击,使得许多战船破损严重,进而沉没。

忽必烈改变日本历史(现代考古成果揭开了9百多年前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真正原因)(4)

海战

元军损失惨重,死亡将士1.35万人,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连夜撤退。次日,日军不见元军来攻,派出斥候去查探元军情况,才发现元军已撤退。

第一次东征日本失败后,忽必烈决定再一次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派遣使者携书前往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没想到日本这次做的更绝,不仅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还处死了使节。

日本的决绝彻底激怒了忽必烈,忽必烈下令第二次讨伐日本。这一次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十四万名士兵,四千多艘战船和九千海船。这次战争,日本称为“弘安之役”。

日本扯书杀使,知道忽必烈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积极整军备武,加强沿海的防御建设,以逸待劳。双方战斗进行得十分胶着,元军伤亡人数与日俱增。

1281年8月12日,台风又盯上倒霉的元军,这次面对台风的袭击,元军是做好了准备的,台风来袭时,他们把战船海船都绑在一起,以减小台风和海浪对船体的冲击,但作用不大,还是导致大量人员和船只的损失,不得不选择撤退。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最终都因台风而失败了。

日本对于造成元军败退从而挽救了日本的台风,称之为“神风”,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拜神活动,此后“神风"一词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符号。

导致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真的是因为“神风”吗?

9百多年后,现代历史又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篇考古文章中,科学家们提出了当年阻止忽必烈的并非是什么“神风”,而是元朝战船的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设计,令元朝船队在海上抵御不了恶劣气候,葬身大海。科学家对打捞上来的元朝战船的残骸研究后发现,这些战船做工粗糙,质量十分低劣。

忽必烈改变日本历史(现代考古成果揭开了9百多年前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真正原因)(5)

古代造船

根据历史记载,东征路线是从朝鲜半岛出发,于是忽必烈命令已经臣服的高丽国建造战船。高丽国建造战船时偷工减料,设计也不合理,敷衍了事,应付交差。粗制滥造的战船,无法抵御台风来袭时带来的狂风骤雨和海浪的冲击,更让这些本就脆弱的船只无法进行战斗。

忽必烈没有想到,自己的雄心壮志最后竟然是破灭在“豆腐渣”工程上,泉下若有知,会把棺材板锤破吧。

是“猪队友”还是“神风”救了日本人?大家怎么看,发表您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