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课堂上,总是出现这样温馨而又怪诞的画面,老师讲完一篇散文后总结,这就是“形散而——”,学生摇晃着脑袋大声配合“——神不散” 没有一个人问问,哪一篇散文的“神”是散的? 1961年,一个叫做肖云儒的大三学生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不到500字的文学评论,提出“形散而神不散”,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课堂上讲散文,似乎只有这一句话了 正如肖云儒文中所说,“神”指的是文章的“中心”,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哪一篇散文的“神”是散的呢? 《藤野先生》的神散了吗? 《荷塘月色》的神散了吗? 《济南的冬天》的神散了吗? 《故都的秋》的神散了吗? 《小狗包弟》的神散了吗? …… 说这些文章的的“神”散了,也就约等于写作文跑题了,所以这句话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散文“不能跑题”? 以“文质兼美”名义选入教材的名家名作有跑题的吗? 很尴尬,四十多年来,我们课堂上一直念念叨叨的居然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再进一步分析,“形散而神不散”能解读出经典散文的美吗? 《藤野先生》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荷塘月色》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济南的冬天》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故都的秋》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小狗包弟》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这种散文理论对于欣赏散文的价值在哪呢?难道说读了这么多散文,就一个干巴巴的感受——形散而神(不)不(跑)散(题)? 凡是经典必各有特色,绝不能用空洞赞美的方式来解读他们各自不同的美,否则文学鉴赏就没有价值了 散文的美是怎么回事呢?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经典散文一定会传达出那种独特的感悟这种感悟要解读出来就需要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 以小学四年级课文《故乡的桥》为例,第一句话是“我的故乡在江南”,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读懂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和生活经验,因为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她的家在哪里这么简单 凡是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大概率会说清楚家在什么省、哪个市、何处县区或哪里村镇,跟别人说清自己的具体住址是一个常识,但作者这里偏偏没有说清楚,而是很笼统的说她的故乡在“江南” 如果说,这样的分析是调动生活经验,那么下面的分析就是调动语文积累了 江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如“能不忆江南”,数不胜数江南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汇在文学史上代表着一个既富庶繁华又风光明媚的地方 有了这样的文学积累,这句话就好懂了,原来作者并不是要告诉读者自己的家具体住在哪里,而是想要告诉读者,她的家是一个繁华富贵、景色秀丽、温文尔雅而又诗情画意的地方,再深一层,她是想告诉读者,她很爱她的故乡 试问,这句话用“形散而神不散”能读出来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神识不离五官之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神识不离五官之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神识不离五官之远

至少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课堂上,总是出现这样温馨而又怪诞的画面,老师讲完一篇散文后总结,这就是“形散而——”,学生摇晃着脑袋大声配合“——神不散”。 没有一个人问问,哪一篇散文的“神”是散的? 1961年,一个叫做肖云儒的大三学生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不到500字的文学评论,提出“形散而神不散”,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课堂上讲散文,似乎只有这一句话了。 正如肖云儒文中所说,“神”指的是文章的“中心”,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哪一篇散文的“神”是散的呢? 《藤野先生》的神散了吗? 《荷塘月色》的神散了吗? 《济南的冬天》的神散了吗? 《故都的秋》的神散了吗? 《小狗包弟》的神散了吗? …… 说这些文章的的“神”散了,也就约等于写作文跑题了,所以这句话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散文“不能跑题”? 以“文质兼美”名义选入教材的名家名作有跑题的吗? 很尴尬,四十多年来,我们课堂上一直念念叨叨的居然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再进一步分析,“形散而神不散”能解读出经典散文的美吗? 《藤野先生》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荷塘月色》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济南的冬天》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故都的秋》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小狗包弟》读完了,哦,形散而神不散。 这种散文理论对于欣赏散文的价值在哪呢?难道说读了这么多散文,就一个干巴巴的感受——形散而神(不)不(跑)散(题)? 凡是经典必各有特色,绝不能用空洞赞美的方式来解读他们各自不同的美,否则文学鉴赏就没有价值了。 散文的美是怎么回事呢?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经典散文一定会传达出那种独特的感悟。这种感悟要解读出来就需要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 以小学四年级课文《故乡的桥》为例,第一句话是“我的故乡在江南”,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读懂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和生活经验,因为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她的家在哪里这么简单。 凡是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大概率会说清楚家在什么省、哪个市、何处县区或哪里村镇,跟别人说清自己的具体住址是一个常识,但作者这里偏偏没有说清楚,而是很笼统的说她的故乡在“江南”。 如果说,这样的分析是调动生活经验,那么下面的分析就是调动语文积累了。 江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如“能不忆江南”,数不胜数。江南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汇在文学史上代表着一个既富庶繁华又风光明媚的地方。 有了这样的文学积累,这句话就好懂了,原来作者并不是要告诉读者自己的家具体住在哪里,而是想要告诉读者,她的家是一个繁华富贵、景色秀丽、温文尔雅而又诗情画意的地方,再深一层,她是想告诉读者,她很爱她的故乡。 试问,这句话用“形散而神不散”能读出来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