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没有雨

今年的清明,天气晴朗,只是有风。紫色的梧桐花一串串,尚显稀疏,在风中拖曳生姿,阳光一大片,一大片地泻下来,在某处被树与楼房的剪影割裂,又在某处汇合流淌。

大街上充斥着叫卖声,喇叭声,嬉笑声,红男绿女像一条条鱼儿,在这钢筋与水泥筑建的城市中游弋穿梭。

传统意义的清明,象一幅水墨画,有行人、有杏花、有春雨、还有酒幡,意境遥远而模糊,可以挂在墙头,远远地欣赏、追忆,然而我们今天,却走不到画的意境与情怀当中去了。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1)

今天应该有许多人去祭拜先人

但是今天,应该有一些人,避开城市的喧嚣,来到松柏森森的公墓,或者是油油的麦田坟地,添几捧新土,俸几串纸钱。

若是祭奠是从未谋面的先祖,大概不会过于悲伤,不过行跪拜之礼,告以平素发奋图强的情形,以证明不曾辱及先人,并希望先祖能够进一步庇护全家平安。

如果是曾经朝夕相处的逝者,也许会悲不自胜,毕竟冥界幽远,人鬼殊途,再盼重逢似乎沓沓无期,音容笑貌只是回忆,从此便形单影只的面对人世沧桑,怎么不使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不过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有生便有死。生,不过是一场逆旅,而死,却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生,是一场烟花绚烂。死,却是那永远的沉寂。如此看来,死应该比生更值得怀念与尊重。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2)

祭祀祖先是慎终追远,表达哀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先祖在古时被列入典章之内,且有严格的仪式。

历朝建国之初,必是重修先祖陵墓,确立七庙,古人祭祀,也不仅限于清明,似乎颇为频繁。

有些士大夫在父母去世之时,不仅辞官告假,为之守孝三年,甚至在墓地旁边,修建草庐,来表达哀思之情。

我想这时的祭祀是一种慎终追远的意思,是对家庭历史的尊重,对宗法文化的承接,也是对血脉本源的认同,更是孝道的体现。祭祀,连接了过去与未来,通过此形式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3)

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

历史证明,无形的价值与文化比有形的物质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更为重要。

征服一个民族必先征服它的思想与文化。近代史上随西方大炮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传教士。而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我们这些年似乎更强调经济效益。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凋零,我们已经需要这种形式来提醒我们去祭祀祖先。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4)

我们这一代人乡土观念淡漠

我们这一代,思想还不算新潮,但我却从未到过爷奶的坟前凭吊。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从小随父母移居外地,乡土观念淡漠。

等到来了方城,离南阳老家虽不太远,却仍觉不便,父亲前些年,总是自己回去祭祀,近年来,一是年纪渐大,二是改信基督教,祖辈的坟地便从此无人问津了。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5)

没有信仰,人就成为无源之水

有时,我倒真有一种飘浮的感觉,觉得方城不是自己的家,而家乡却日渐模糊。自己只是人世的一株浮萍。可是信仰一旦倒塌却很难重塑。

从小我们便接受无神论的教育,我们的遗传记忆早已经被切断。试想若幽冥之说纯属虚幻,那我们不过向虚无祭祀,祭祀与凭吊便失去了文化积淀,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又如何保持祭祀的庄严与肃穆?

一些年前周口的平坟事件,其实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集中体现。其理论依据就是死既然是价值的终结,那么死者再占有可供生者利用的资源就显得不合理,于是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消失得更为彻底。可是,死真的就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吗?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6)

我们不应该夸大我们的认识能力

在各种哲学流派并存的人类历史上,关于世界的来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向来有争议,只有我们认为无神论是唯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其它思想只是一场存在几千年的错误。无神论也不过是众多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我们却将它推向了神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人类是万物之灵,但却不能夸大自己的能力。面对茫茫的宇宙,我们保持谦卑的态度,承认我们对许多事情的无知似乎更为正确。我们更应该全面地了解各种思想流派,独立的思索存在的意义,而不是让权威代替理性的判断。

四年级古诗大全(清明时节雨纷纷)(7)

我们应该重塑精神家园

在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急速转型,各种现象层出不穷,我们需要重塑精神家园,让我们的灵魂有所依靠,做为舶来品的外国哲学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核,重拾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将是一项艰巨且迫切的工程。需要我们去除浮躁,认真务实地去完成,这并不是单单确立几个节假日便能做到。

20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