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光”,指发出的光亮,向外明耀;“明”,向内的透亮。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老子看来,“智”和“明”是不一样的。对世间万事万物的了解,认清他人,称作“智”;认清自己,自身心灵清明,称作“明”。“知人者”是知于外,知外不知内;“自知者”明于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比“智”更高一个层次。

让人生活充满阳光的智慧(让大道之光照亮内心)(1)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因为认清自己比认清他人发难得多。很多人对别人都能客观分析,精准地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而对自己只看到了优点,看不到自身的毛病,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知,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还自以为无所不知,这是大毛病。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就是因为当他有缺点时,就把缺点当作缺点看待。正因为高度重视自己的缺点,去改正这些缺点,所以,他就没有了缺点。

认识不到自己有毛病,还专门挑别人的毛病,是一个人犯下的最大毛病,而是坚持自己的毛病不改,是最危险的。

让人生活充满阳光的智慧(让大道之光照亮内心)(2)

什么样的“光”才能让人“明”?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通过道去认识世间万物,秉守道,遵从道,才能“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够看到外部事物变化的细微之处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能够恪守柔弱从而使自我达到强大的状态。

体认了道,以明澈的道之光,览照外物,才明察事理,认清本质,才叫作“明”。如果“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首先,要认识道,遵从道,坚守道,既要用道的智慧去认识外部世界,把握外部世界,还要用道来光照自己的心灵,当一个人内心清明光亮的时候,人性的光亮便会自然出现。

让人生活充满阳光的智慧(让大道之光照亮内心)(3)

其次,用道之光来反观自己的思想,检测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错误与不足,有错误的要及时改正,有不足的要及时弥补,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是以无病”。

因循常道,从道而行,认清外部世界,认识自我,做到内外兼修,老子说,“毋遗身殃”,这样做就不会让自己陷入危机中,一辈子都能平平安安。

用道光照自己,复归光明的状态,我们才能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只有如此,才算是常常活在“道”中,老子说,“是谓习常。”

“常”,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常则,不是人认识成果的规则;“习”,就是经常、普遍、永恒的意思,“习常”就是普遍的永恒的规律、规则;有的版本为“袭”,是隐藏起来的意思,“袭常”就是隐而不露的、不大容易察觉的事物常理。

让人生活充满阳光的智慧(让大道之光照亮内心)(4)

道,是天道,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道,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做人做事应当遵守的规则,是人们行为的遵循。在古人的眼里道十分重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它无疑成为一种精神的信仰。

信仰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它让我们反思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从而去追寻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现实的有限性,来弥补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信仰就像灯塔,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就像光源,照亮人们前进道路。人生有信仰,人生就不会迷茫。

老子告诉我们,运用大道的光,照亮内在的光明,让内心清明起来,遵从事物常理,不做违背常理的事,就可以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让人生平安无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领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