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5 20:59 | 泰顺3000年

方言轶闻

为什么咱们泰顺话用“拉天”代指“吹牛”,用“自挂梅”代指“同情”,用“明朝人”代指“顽固”,用“白粉墙”代指村名……说起来,这其中还有蛮复杂的历史。

人类是淡忘历史的动物。古往今来,曾经是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曾经是经天纬地的风云人物,最终或许都会被世人遗忘。但是,有一样东西,它能永久地承载着历史。它是历史的“活化石”,它是“无字天书”。它在漫长的时空中,经过口耳相传,顽强地保持着对历史的最本真记忆。

这就是方言。它具有顽强的记史能力。泰顺方言也不例外,其中不乏有一些词汇,至今仍保留着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朴素记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现象,就是通过咱们的方言,保留下依稀的记忆,成为今天泰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1)

泰顺县方言分布图

“拉天”表示”吹牛”“说大话”

泰顺方言形容某人说大话,就说这个人“拉天”,或者干脆将其比作“黄拉天”,或者称之为“拉天牯”。“黄拉天”,其实是清朝顺治十四至十七年间(1657—1660)在泰顺、寿宁、柘荣等地作乱的民变首领。至于他是哪里人,志书已经失载;关于他的名字,有的志书记载为“黄寥天”“王捞天”“王掠天”等等。相传,黄拉天长得人高马大,喜欢喝酒,爱说大话。据民国《霞浦县志》记载,黄拉天早年在柘洋(相当今柘荣县)当过铜匠,锔铜时因用火不慎,烧毁房屋的廊柱,被迫向主人家赔了钱,他的内心从此埋下泄恨于世的孽根,后来就干脆“入草为寇”,成为民变首领。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2)

远处的松垟上仁尖,是黄拉天等民变武装安营扎寨的地方

从出身与境遇来看,他跟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有着离奇般的相似!《寿宁县志》记载,黄拉天以杀人残忍闻名,他这一伙人假如遇到不屈服的女人,则会用尖刀刺向女人的下体,然后将其解尸投河。据《分疆录》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黄拉天和马云龙聚众造反,率领部众数千人屯驻松垟上仁寨与泗溪等地,流劫附近各乡村。第二年(1658),黄寥天、马云龙势力更加猖獗。为此,莒江秀才夏应凤、副贡夏大辉组建了乡兵,并配合官军,对黄拉天、马云龙的民变势力展开军事清剿。不料莒江乡兵不敌,黄拉天的人马冲入莒江村,在当地烧杀掳掠,莒江男女老少六十余人遇难。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3)

顺治年间,莒江乡兵拒战黄拉天的地方——莒江村头交叉路和双溪口(深蓝色湖水底下)

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官军、乡兵合力围剿,黄拉天兵败战死。他死后,泰顺民间没有忘记他,就用“黄拉天”三字代指“说大话”。到了后来,黄拉天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作所为渐渐被人淡忘,但其名字却被定格下来,成为泰顺、景宁等地方言中的一个词汇。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4)

《分疆录》书影

“李爷”表示”霸道”“专横”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5)

南明隆武帝政权铸造发行的铜钱

明末清初时期,是天崩地坼的时代,人心异化,统绪失控,老百姓盼望改朝换代。“三山(福建)出天子,东瓯(温州)成战场”。南明藩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号“隆武”;温州地区群雄并起,战火连绵不断。

其中,有一位民变首领,名字叫何兆朗,最为残忍毒辣,跟其同党、泰顺雅阳人李珏关系不和。后来,这个李珏投靠了盘踞在福鼎沙埕港的海寇黄明,并设下计谋,诱杀了何兆朗,从此横行一方,作恶多端。所以,雅阳老一辈人的方言中仍有“李爷”这一词语,用来形容某人横行霸道。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6)

清初大战乱过后兴建的雅阳塔头底古村落

“自挂梅”表示”同情”“可怜”“怜惜”

泰顺境内,不管是哪种方言,说某人(或某动物)可怜,都用“自挂梅”一词,当然有些方言发音为“罪过霉”。“自挂梅”三字,就是源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这件事。明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十九,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又称煤山)一颗歪脖子的梅树上自缢身亡。

此事件导致了明朝灭亡、清朝入关。汉族因此失去政权,国家面临着“乾坤反覆,中原陆沉”的大灾难。由于崇祯皇帝是一位怀着图强中兴愿望的君王,他的不寻常死亡,激起民间的普遍同情,尤其在当时汉族知识分子心目中引起的震撼更是无比巨大。之后,世人把崇祯皇帝吊死这一事件称作“自挂梅”。这就是“自挂梅”成为“可怜”一词同义语的原因。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7)

崇祯皇帝殉难纪念碑

“明朝人”表示”保守”“孤僻”“顽固”

明代基层社会实行里甲制度,严格控制人口迁徙,泰顺广大劳动人民被强行控制在土地之上。“斯民仅安耕凿,寂无显者”,这是当时社会的苦寂、沉闷的真实写照。在明代,朝廷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实行严酷的“海禁”政策,禁止“片板入海”。在这种极端政策的作用下,加上受程朱理学思想的控制,泰顺社会逐渐转向封闭,人们的思想趋向保守与僵化。

泰顺方言中有“明朝人”这一词汇,包含“保守”“不合群”“不懂世故”“孤僻”“死脑筋”“顽固”的意思。究其词义起源,大概与明代泰顺社会保守、封闭有关。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明代泰顺知识分子普遍缺乏洒脱、雍容、豪迈的气概,像明末秀才包世昌、董应科、张鹏来、周显殷等人似乎都有一种自我虐待的心理。

包世昌(1606—1671),泗溪玉岩人。明朝灭亡后,他独自住一小楼,穿戴明朝旧衣冠,拒绝剃发留辫,终日正襟危坐,拒绝下楼,坚持脚不踩清朝土地,前后十余年,直至病亡。无独有偶,还有罗阳平溪人董应科(1606—1677),明亡以后,也是采取这种方式,表达了“头不顶清朝天,足不踏清朝地”的意志。他“坐卧一小楼者二十余年,不与世事,服旧衣冠以终”,曾撰联句“明月虽然落,清水不为混”,表达对旧王朝的忠贞,对新王朝的不顺服。明末泰顺知识分子这种怪僻的行为、自我封闭的心理,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沉寂而僵化的特征,体现了顽固保守的社会大众心理,展现了顽固、保守、孤僻的“明朝人”形象。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8)

“不践清土”匾额

“咀哩咕”系方言中的拟声词,用于恐吓人

该词汇跟“长毛反”(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曾经流行于泰顺北部。过去司前等地农村,要是碰到小孩子不听话的,老一辈常常会讲“长毛反”杀人的故事,有老人甚至会模仿“长毛”士兵样子,呼喊“咀哩咕”三字,并且用手在小孩腋窝处抓痒,使小孩子们很害怕。据志书记载,咸丰八年(1858),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杨辅清的部队分别从景宁、寿宁县逼近泰顺。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9)

太平军南下浙江作战图

当太平军攻破云和、景宁后,清兵和地方乡兵从景宁等地溃散南逃,纪律败坏,沿途抢掠,一片哗然,远近震惊。民间传说,太平军乘胜穷追,四处搜捕溃败出来的清军和乡兵。太平军士兵多来自广西,一旦发现乡兵和清军的游兵散勇,他们就用广西方言大声疾呼“咀哩咕”,即“这里(有)个”——意思是这儿发现一个敌兵,大家快点过来把他拿下。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10)

太平军将士

“白粉墙”指泗溪镇政府驻地村

泗溪白粉墙一带,宋朝以来一直叫“莘阳”。明末清初,泗溪成为事实上的战乱策源地,沈可耀、马云龙、黄拉天、黄明、李信率领的各类民变武装以及海寇势力反复在此流劫或屯聚。因为屡次遭受兵燹,泗溪等地民间建筑被破坏殆尽,莘阳村“惟市亭粉壁仅存”。后来,人们干脆将“市亭粉壁”以及所处的地方并称为“白粉墙”。于是,白粉墙的地名就这样产生。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11)

白粉墙村老照片(来自网络)

“备刀”指三滩村中一处小地名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12)

为防御太平军修建的岭北风门隘

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攻下景宁。为了防止太平军由景宁上标一带进入泰顺,泰顺乡绅潘明全等人慷慨捐资,在岭北建成龙岩岭关隘、风门坳关隘,由监生周树椿带领团丁进驻隘口日夜防守。

其间,三滩等地村民也开始磨刀霍霍,准备给“长毛”迎头一击。三滩有一处小地名叫“备刀”。相传咸丰年间,村民为防御太平军曾在此磨刀备战,此后该地点就叫“备刀”。

温州泰顺讲什么方言(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13)

百丈口横街底,地势险要。咸丰八年,温州知府曾经筹划在此据守太平军

(原标题:你稔熟泰顺方言词汇“拉天”等,却不知隐藏在其中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