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景明40年前的高崎,和今天的翔安大嶝,看上去没有太多不同——一望无际的沙地、潮起潮落的滩涂,以及略带腥咸的湿润海风只不过,一群建设者在此奋斗之后,飞机将从跑道上腾空而起,一座航空城崛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者
本报记者 徐景明
40年前的高崎,和今天的翔安大嶝,看上去没有太多不同——一望无际的沙地、潮起潮落的滩涂,以及略带腥咸的湿润海风。只不过,一群建设者在此奋斗之后,飞机将从跑道上腾空而起,一座航空城崛起。
另一群人,则透过舷窗俯瞰这片土地。他们驾驶着飞机,在高崎机场蹒跚起步,如今即将在翔安机场跨步五洲。
21个月建成
厦门高崎机场
改革开放初期,假如说“四个特区里,厦门最需要机场”,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当时,厦门的对外交通不甚通畅,在“八山一水”环绕下,开车多是崎岖山路,乘火车进福建、再到厦门,需要在崇山峻岭中兜兜转转超过一天一夜。这让想来投资的客商望而却步。
“没有机场,谁会来厦门?!”1982年,厦门机场建设正式上马,全国各地的建设队伍奔赴高崎海边,总人数超过一万人,他们即将要创造的,是21个月建成一座机场的“特区速度”。
曾任厦门机场副总的王泽源彼时从上海调至厦门。“条件有多苦?吃饭、睡觉都在工地,吃完了放下碗筷就干活,晚上搭个蚊帐就睡。洗澡时,找个铁桶打几个眼,吊起来当淋浴。”他回忆,强有力的动员,也体现在物料供应上:浇筑跑道需要水泥,原本要运去别处的一整列水泥,可以直接掉头运往厦门。
厦航初创注册资金只有5000元
1983年10月22日,厦门机场正式通航;1984年7月25日,特区航空产业又添了一对“翅膀”:厦门航空。
初创的故事太多。厦航初创的几位元老职工林莹如、吴忠良回忆,当时的厦航地无一寸、房无一间,没机组、没航线,注册资金5000元都是借来的;租用的办公地点加起来一共不到60平方米,开会没有会议室,就在草坪上摆桌椅;唯一一台公车是借来的破吉普车,一边车门用绳子绑住;没飞机只能“借机生蛋”,没有机组餐,家属排队到飞机前送饭……
闯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爱护,这种初创精神深深影响了几代厦航人,塑造了厦航最重要的企业精神面貌和光荣传统,为之后的“厦航服务”和连续33年盈利这一民航最好纪录写下注脚。
二期扩建还贷高峰日利息50万元
特区的发展速度总是“令人想不到”,1989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跻身全国第6,刚通航6年就迎来饱和,各方开始谋划“二期机场要建多大?”
经过多轮讨论,航站楼扩建计划规模从2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增加到6万平方米-8.6万平方米,但大家还是觉得不够用。“当时旅客量年增速达到48%,规模一定要适度超前,最后拍板的规模是12.9万平方米。”王泽源回忆。
这也带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发展史。1992年,当时的航空港以1亿多元的资产自筹资金启动22亿元工程的扩建,1996年还贷高峰期时每天的利息就高达50万元、公司账面最低时仅剩200多万元,全员上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想尽各种融资办法扛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并用多元化经营成功偿还巨额贷款。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自1983年通航,厦门高崎机场从最初的100万人次,发展至2019年的2741万人次,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之一。
世界一流枢纽机场
落子大嶝
高崎机场资源饱和带来的发展瓶颈,让特区航空产业的未来,指向翔安。如今,超过50平方公里的厦门新机场片区中,已建成、在建的道路桥梁纵横交错,航空城的交通“脉络”“骨架”日渐清晰。
站在大嶝海边,今年58岁的市发改委挂职市机场指挥部干部熊志斌眼中有光,“虽然是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但是,能够参建这座机场,是我人生中最荣耀的履历。”这位参建过莲花水库和灌口特色小镇的建设老兵说。
近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远期达8500万人次,总投资超千亿元、世界一流的枢纽机场……这让市机场建设指挥部上下觉得“建功立业,一生一遇”,而另一方面,推进的复杂程度也是“百年难遇”——2007年启动选址,2014年11月敲定大嶝场址,前后八年;单审批一项,需经国家发改、民航、国土、海洋、环保等多部门,工作人员一年跑北京30多趟、“人盯人”推进,最终在2019年5月、9月分别取得立项和总规获批……
高崎是建一座城市机场,但在翔安大嶝,建设的是“机场城市”,综合性与系统性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从用地、用海,再到配套道路、轨道交通、供电供油,还有航空产业区、居民生活区……当前,新机场已策划生成项目超过100个,“各项目之间都有关联,任何一项工程都可能‘卡脖子’。这需要大刀阔斧,更需要绣花功夫。”市人大挂职市机场指挥部干部杜鑫说。
如今,已拥有206架飞机,执飞亚、欧、北美、大洋洲航线近350条的厦门航空,也在围绕新机场积极谋划下一个五年——前几日,该公司与翔安区签订协议,积极开展临空经济区产业合作,明年,厦航2000多户职工家庭将进驻翔安生活区,新一轮跨岛发展的齿轮已经转动。
来源: 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