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字第一号原文(从避讳字看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刻印年代)(1)

《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武撰,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饮誉千年,中国古代传抄翻刻者络绎不断,产生了众多的版本。据现存有关书目粗略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乃汉初抄本,惜为残简。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宋刊《武经七书》本与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本。

宋代之后,《孙子》的版本很多,但大体都是从《武经七书》本、《十一家注孙子》本演化而来。宋刊《十一家注孙子》三卷作为《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传本系统的母本,该书存世仅有三部,版式相同。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足本(书号 8146,以下简称国图足本)、一部残本(书号 6058,以下简称国图残本),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但不全(书号线善 762649-51,以下简称上图本)。存世三部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刻于南宋,学者并无分歧,然而刻于南宋何时便有出入。有人认为是乾道年间(宋孝宗时期)所刻,(<>)有人认为是在宋孝宗即位之后、宋光宗即位之前,(<>)还有人认为是宋宁宗时所刻,并认定南宋著名文献家尤袤《遂初堂书目》中所著录的《十一家注孙子》一书并非此书。(<>) 一部书版刻刷印年代的特证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然而作为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由避讳来认定版刻的年代。所谓避讳,即封建时代不得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须用特定方法避开,称之避讳。避讳始于周代,秦汉避讳已有成法,汉代又有家讳,唐宋避讳之风盛行。常用的避讳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古文献中使用避讳增加了阅读困难,造成史实的混淆,但各朝代讳字不同,可以辨别古物的真伪及时代,解释其中的疑难。缺笔是避讳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在书写讳字时不写末一笔,或中间缺一笔。避讳缺笔始于唐代,约自唐高宗时期起,宋代更为严谨。近人考证宋刊《十一家注孙子》版本均以宋时避讳字缺笔为版刻年代的重要依据。笔者也据此并以国图足本为底本进行了逐行逐字考证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现列述如下:

卷上避讳缺笔字:

1.“完”(宋欽宗赵桓避諱字),第 10 葉 B 面小字第 14 行第 16 字、第 15 葉 A 面小字第 14 行第 17 字、第 16 葉 A 面小字第 14 行第 22 字、第 25 葉 A 面小字第 7 行第 5 字、第29 葉 B 面小字第 13 行第 19 字、小字第 16 行第 17 字、第 30 葉 A 面小字第 1 行第 15 字。

2.“殷”(宋宣祖趙弘殷避諱字),第 29 葉 B 面小字第 7 行第 10、11 字。

3.“玄”(宋始祖赵玄朗避諱字),第 32 葉 A 面小字第 10 行第 25 字、第 41 葉 A 面小字第 10 行第 6 字。

4.“購”通“構”(宋高宗趙構避諱字),第 16 葉 A 面小字第 11 行第 21 字、第 16 葉B 面小字第 6 行第 22 字。

5.“慎”通“眘”(宋孝宗趙眘避諱字),第 3 葉 A 面小字第 12 行第 24 字、第 17 葉 B面小字第 10 行第 23 字、第 33 葉 A 面小字第 5 行第 21 字、第 36 葉 A 面小字第 6 行第 26字。

卷中避讳缺笔字:

1.“完”(宋欽宗赵桓避諱字,有“完”等名諱),第 12 葉 B 面小字第 11 行第 2 字、第 38 葉 B 面小字第 16 行第 14 字、第 54 葉 A 面小字第 1 行第 18 字。

2.“慎”通“眘”(宋孝宗趙眘避諱字),第 10 葉 B 面小字第 8 行第 19 字、第 54 葉 A面小字第 1 行第 12 字、第 55 葉 B 面小字第 13 行第 4 字、第 62 葉 A 面小字第 15 行第 8 字。

3.“熲”通“炅”(宋太宗赵炅避諱字),第 14 葉 B 面小字第 12 行第 7 字、第 53 葉 A面小字第 6 行第 12 字。

4.“弘”(宋宣祖趙弘殷避諱字),第 44 葉 A 面小字第 7 行第 21 字、第 8 行第 12 字、2第 45 葉 B 面小字第 7 行第 4 字、第 11 行第 20 字。

5.“洹”通“桓”(宋欽宗赵桓避諱字),第 19 葉 B 面小字第 8 行第 8 字、小字第 10行第 17 字。

6.“貞”(宋仁宗趙禎避諱字),第 64 葉 B 面小字第 2 行第 1 字。

7.“徵”(宋仁宗趙禎避諱字),第 70 葉 A 面小字第 4 行第 3 字。

8.“恒”(宋真宗趙恒避諱字),第 19 葉 B 面小字第 8 行第 17 字。

9.“玄”(宋始祖赵玄朗避諱字),第 54 葉 B 面小字第 2 行第 4、9 字、第 3 行第 12字。

卷下避讳缺笔字:

1.“慎”通“眘”(宋孝宗趙眘避諱字),第 2 葉 B 面小字第 2 行第 20 字、第 12 葉 A面小字第 8 行第 14 字、第 21 葉 B 面小字第 1 行第 23 字、第 39 葉 B 面小字第 9 行第 16 字、小字第 14 行第 24 字、小字第 15 行第 10 字、第 39 葉 B 面大字第 6 行第 15 字、第 49 葉 A面小字第 10 行第 17 字、第 50 葉 A 面小字第 4 行第 11 字。

2.“購”通“構”(宋高宗趙構避諱字),第 43 葉 A 面小字第 3 行第 20 字。

3.“征”通“徵”(宋仁宗趙禎避諱字),第 19 葉 B 面小字第 1 行第 9 字。

4.“殷”(宋宣祖趙弘殷避諱字),第 43 葉 B 面小字第 9 行第 19 字、第 48 葉 B 面大字第 7 行第 2 字、大字第 8 行第 8 字、第 49 葉 A 面小字第 1 行第 2、5 字、小字第 4 行第 3、6 字。

5.“殷”(宋宣祖趙弘殷避諱字),第 49 葉 B 面小字第 7 行第 17 字。

6.“勖”通“頊”(宋神宗趙頊避諱字),第 8 葉 A 面小字第 13 行第 21 字。

“孙子本传与遗说”避讳缺笔字:

1.“慎”通“眘”(宋孝宗趙眘避諱字),第 4 葉 B 面大字第 8 行第 9 字。

2.“完”(宋欽宗赵桓諱名),第 6 葉 B 面大字第 2 行。

这里要特别指出几个关键词并不避讳缺笔:

1.“郭”通“擴”(宋寧宗趙擴避諱字),卷上第 24 葉 A 面小字第 5 行第 9 字。

2.“廓”通“擴”(宋寧宗趙擴避諱字),卷中第 35 葉 B 面大字第 8 行第 5 字、小字第16 行第 26 字、第 36 葉 A 面小字第 4 行第 13 字、小字第 5 行第 13 字、小字第 6 行第 5 字。

3.“惇”(宋光宗趙惇避諱字),“孫子本傳與遺說”第 7 葉 A 面大字第 9 行第 13 字。

而在卷中第40叶B面小字第11行第24字,“廓”字缺笔,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避讳之意。此字书中大小字体出现多达五次,字体大者如钱,无一缺笔。此处所缺当为刻工之漏刻。

黄字第一号原文(从避讳字看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刻印年代)(2)

国图藏宋刊《十一家注孙子》足本,原是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先生的藏书。

周叔弢(1891—1984),原名周暹,字叔弢,以字行,著名的实业家、藏书家。他一生经营所得大多用于购买古籍,聚书 4 万册,其中很多是宋元明精品珍本,其藏书与陈清华并称“南陈北周”。1952 年,周先生将其毕生所聚全部捐献,其中 715 种善本(含宋刊《十一家注孙子》足本)无偿捐赠国家图书馆。此举令所有人感慨钦佩。

然而,周先生购买此书还费了一番周折。周先生常住天津,在北京购书之事,委托与他关系密切的琉璃厂著名书贾文禄堂老板王文进办理。王文进字晋卿,任丘县人。(4)其经营古书十余年,精通鉴别宋元版古籍,(5)时人将其与王子霖、王富晋并称“书业三王”,在当时很有影响。(1931)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受世界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工商业歇业倒闭频频出现,周家实业在此期间也颇受冲击,经营陷入困境。但周先生如遇喜爱之书,还是千方百计收入囊中。在 <> 年周先生写与王文进的书信中可见:“《汉隽》收到。兹先奉上伍百元,其余伍百元容再筹还。仆南方生意近日倒闭,手中极窘也。......《孙子》望与邃雅商量最少之价若干?仆售书后拟勉力收之。“(8)邃雅斋是董金榜、刘英豪、郭景新三人在琉璃厂所设书铺,董、刘二人通目录学,前后收宋刊等善本甚多。(17)在周先生的坚持下,不惜变卖藏书筹款,也要得到此书。王文进终于为周先生收入此书,并在其撰写的《文禄堂访书记》中记录如下:“十一家注孙子三卷 宋吉天保编,宋干道刻本,半叶 26 行,行 <>字,注双行 <> 字,白口,板心下记刊工姓名'韦珍中通勉',本传逸说篇十一行二十字,末有双边木记空白内钤承德堂印,宋讳避至'慎'字,有岳飞伪印。“(9)国图藏宋刊《十一家注孙子》足本的行款与此一致,只是刊工姓名中,没有”韦“字,而是”章“字。据笔者分析,《文禄堂访书记》中将“章”字,误写成繁体的“韦”字,才产生这点差异,由此可3见此书流传有序。

黄字第一号原文(从避讳字看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刻印年代)(3)

以国图足本比对上图本,二者毫无差别,国图残本虽抄配抄补较多,但原刻之处与国图足本如出一辙,可见三部书同出一版,避讳缺笔之字至“慎”,当为宋孝宗时刊刻。宋孝宗赵眘(1127-1194),眘通“慎”,1162 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即继位为帝,年号先后为隆兴、干道、淳熙。淳熙十六年(1189)传位于太子赵惇(宋光宗)。隆兴年号只用两年,并与高宗绍兴年号重叠一年,淳熙年号与光宗绍熙年号首尾相重,而“惇”(宋光宗避讳字)字不避讳缺笔,由此可以确定此书为宋孝宗乾道元年至淳熙十五年(1165-1188)刊刻刷印。

南宋著名文献家、藏书家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所编《遂初堂书目》一书开创了中国古代书目著录版本的先例。宋孝宗乾道元年至淳熙十五年(1165-1188),尤袤所编之书目也成书于此时,故其所见并著录于《遂初堂书目》之《十一家注孙子》就是此书。(11)此外从该书刻工也可证明。刻工章珍、章中皆是南宋中早期杭州地区著名工匠,刊刻过多种书籍流传至今。30 三部书虽同出一版,但刷印是有先后的。由于国图残本抄配抄补较多,版心刻工姓名与版面情况多失原貌,仅以上图本与国图足本比照。从版心刻工姓名分,上图本卷中第 36叶、第 40 叶之“勉”字,第 15 叶之“龎”字,具清晰可见,而国图足本已残缺不全; 从版面裂纹上看,上图本“孙子本传与遗说” 第6叶B面大字第9-16行、第9叶B面大字第11-6行中间版断,而国图本分别是第11-7行、第11-<>行。由于木版印刷几百次后,木版出现磨损,可知上图本早于国图足本刷印,而国图足本刷印时,个别文字就漫漶不清,版面裂纹加重并伸长。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传世宋刻本有不少讲究字大悦目,行格疏朗。而宋人工书法,崇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风气所尚,也影响到版刻事业。然宋时刻工要求严格,刀法精致认真,字画丝毫不苟,虽然刻在板上,亦不失原来书写手笔神韵。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存世仅有三部,递藏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展卷观其字体,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瘦劲。正如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所说“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乃是宋代浙江地区刻书的特点。再看用墨精良,浓厚似漆,历经数百年容颜未改。

国图足本与上图本暂且不论,就是国图残本虽抄配抄补较多但也弥足珍贵。清代著名文献家、藏书家潘祖荫观残本之后兴奋不已,在书后题跋赞曰:“《十一家注孙子》宋本,陈子准稽瑞楼物,12把玩竟日不能释手,叔平翁六兄所藏,13如此令人艳羡致死。”

宋刊《十一家注孙子》乃珍本古籍,学界奉之为善本,最为流行。通过避讳字这一传统鉴定方法,使其有了大致准确的刊刻时间,定会为被誉为“世界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研究提供帮助。

注释 :

(1985) 王文进著:《文禄堂访书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刷,扬州古籍书店发行,1 年第 23 次印刷,第 <>

页。

(2003) 张燕婴著:中华再造善本《十一家注孙子》提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年,第<>页。

(30) 张雷、李艳秋著:《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汇考》,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 卷第

4期第95页,2000年8月。

(1982)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 年第 2001 版 120 年重印,第 <> 页。

(1982)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 年第 2001 版 143 年重印,第 <> 页。

(1982)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 年第 2001 版 209 年重印,第 <> 页。

(2000) 李国庆编:《弢翁藏书年谱》,黄山书社,1年第64版,第<>页。

(1982)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 年第 2001 版 236 年重印,第 <> 页。

(1985) 王文进著:《文禄堂访书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刷,扬州古籍书店发行,1 年第 23 次印刷,第 <>

页。

(2002) 张雷、李艳秋着:《尤袤<遂初堂书目>新探》,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 年第 38 期,第 <> 页。

11 张振铎编:《古籍刻工名录》第 45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6 年 10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2 清代藏书家陈揆藏书楼名。陈揆(1780—1825)字子准,清代藏书大家。

13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清代著名书法家、藏书家、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