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练习一、基础(24 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语文专项训练八年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语文专项训练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练习)

语文专项训练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练习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1分)

(2)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1分)

(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2分)

(5)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动作疾如流星,又xiāo sǎ(   )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   )。

(4)这个物理学家hé yán yuè sè(   )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3.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__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对中小学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有效_________青少年兴趣特长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遵循自然规律,方可获得大自然的馈赠;_________,粗暴虐待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A.构建 开发 那么 B.创设 发掘 那么

C.构建 发掘 反之 D.创设 开发 反之

4.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②调查显示。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及电于产品等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③一方面要努力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我们要从多层面关注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营造“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重视”的良好氛围。④社会要通过广泛宣传健康的用眼知识,组织医疗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做视力监测等方式,竖立起一套完整的近视防控体系。学校要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加。家长要引导孩子少看电视、少用手机,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A.第①句:在“程度深”后面加上“的趋势”。

B.第②句:在“电子产品”前面加“过度使用”。

C.第③句:“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位置互换。

D.第④句:去掉“通过”。

5. 在一次综合性学习中,班委会负责主办了一次“语文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学语文,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4分)

(1) 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结合《回乡偶书》,对出下联。(2分)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一份有关“对联”的问卷调查表,请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得到的信息。(2分)

二、阅读(42分)

(一)文言文对比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相应题目。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8. 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都突出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9. 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 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

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上述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8日,有删改)

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B.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C.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11.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12.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回 家

徐 风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撅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3.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4分)

1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

(1)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2)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5.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

16.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

①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②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一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①红军大部队刚一进入草地,小红军谢益先就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她们是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在以后的行军中,只要部队停下开始吃干粮,谢益先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两天后,谢益先走路开始摇晃,副班长就扶着他走;第四天,谢益先一头栽倒再也没能站起来。当这支红军部队到达草地边缘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在队伍的最后走着一对母女,她们到处打听一个姓“谢”的小红军,手里捧着的那个干粮袋上缝着歪歪扭扭的一个“谢”字。副班长顿时声音哽咽,他告诉那对母女,小红军谢益先已经死了。那位母亲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红军官兵还能听得见她的哭声。

②先头部队出发后的第三天,毛走进了松潘大草地。他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来回忆道: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子性子急,走进草地不久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幸好主席那宽大有力的手一拉,我才摆脱了危险。一上来,毛就对大家打趣地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

——节选自《长征》

1. (材料一)中红军过草地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是什么?(2分)

2.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从用词角度)

(2)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从修辞角度)

3.从(材料二)小红军谢益先的事迹中表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性?(2分)

4.两则材料都在讲述红军过草地,但同中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