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昌龄最为后世所称道的他的边塞诗和七言绝句。

他在27岁左右曾远赴河陇,西出玉门关,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边塞诗,《从军行》、《出塞》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

而他的七言绝句除了写边塞外,主要以离别和闺怨为主,虽然题材比较狭小,但成就却非常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句。

他在边塞和七绝上的成就,少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但今天我们不讲他的边塞,也不讲他的七绝,来读读他的一首五言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美得令人心醉。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记忆最深的十首诗(读了王昌龄这首诗)(1)

诗题中所提到的“崔少府”就是唐玄宗年间和储光羲、綦毋潜同榜的进士,也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冷门诗人。

说他“冷门”是因为很多人可能都没读过他的诗,甚至都没听过他的名字。

那为什么说他被低估了呢?

因为根据一些记载,他的诗歌成就其实相当高,尤其是五言绝句,高棅的《唐诗品汇》有言“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宋荦的《漫谈说诗》也认为“盛唐五言绝句,李白、崔国辅号为擅场”

李白、王维、孟浩然这些都是诗坛大佬,而崔国辅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其作品影响力有多大。

可惜的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失了,仅有四十多首诗传世。

记忆最深的十首诗(读了王昌龄这首诗)(2)

再来说这首诗,从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有两个,一是玩月,二是思友

诗人用“玩”这个动词,而不是“望”,说明他当时的心情应该是相当惬意的,所以整首诗也展现出了一种恬淡悠远的境界,这就有别于大多数比较幽怨、惆怅的月夜诗。

诗歌开头两句交代了地点和时间,一个“吐”字将明月初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灵动自然,引人入胜。

接着的两句诗人极力刻画月色之美,一个“澹”,一个“漾”,将原本静止不动的月光写活了。

着此两句,不但月光如水的景象可想,诗人惬意悠闲的情态亦复可知。

那一派流泻的月光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朦胧唯美、明净淡远的色彩,令人心醉。

记忆最深的十首诗(读了王昌龄这首诗)(3)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开始转向抒情。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这一句道出了从古至今,很多人对于月圆月缺的思考,就像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还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这两句是从对方的角度来抒发思念之情,这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写法。

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都曾用过这种写法。

当然这里的“美人”并不是指美丽的女子,而是代指品行高洁的友人。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诗人并没有顺着思念的情感来收束全诗,而是宕开一笔,推出了“微风吹拂兰杜,清香四溢”这样一个深远的镜头,令人回味无穷。

记忆最深的十首诗(读了王昌龄这首诗)(4)

“望月怀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主题,“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相思五处同”……

月夜的思念总带着一股说不出道不尽的惆怅,然而王昌龄这首诗却不然,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了月夜的美丽,就算是抒发思念之情也十分婉转,从对方角度着笔,最后又以“微风吹兰杜”结笔,创造了一种十分空灵悠远的境界。

读了王昌龄这首诗,才明白月夜的思念如此美丽,温柔了千年的岁月。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