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1)

在镇江西津渡老街上,有一家店面看起来不甚起眼,牌匾却很可爱别致:“泥叫叫”。究竟什么是“泥叫叫”?

“泥叫叫”的全名是“太平泥叫叫”,是一种发源于镇江东乡华山村的民间玩具,类似于陶笛。因为它能够吹响,且民间艺人创作它的寓意是为了祈福太平,故而称之为“太平泥叫叫”。“泥叫叫”用黄粘泥土捏制,经低温烧制而成,可以吹出清脆响亮的哨声。旧时,这种传统而古朴的小玩具,常有华山村艺人们制作,并在张王庙会上出售,已在民间流传了千年,现已被列入镇江市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2)

镇江泥叫叫虽小,却是集历史文化、民间智慧、工匠技艺、民俗内涵、艺术品位和风俗趣味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物,永续传承了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血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吉祥物,承载着百姓感恩太平的美好意愿与梦想,不仅博得民间艺术研究者的关注与珍视,还被国际友人誉为“带来幸福的泥哨子”。

历史久远,传统古朴的玩具

华山村距镇江市区以东30余公里,现隶属于镇江新区姚桥镇。《至顺镇江志》卷七记载:“华山,在县东六十三里,或以为花山,非。”华山境内地势沿江圩区,西南高,东北低,丘陵底岗地居多,土壤类型以丘陵黄棕壤和黄粘泥土为主。这种土壤质地较细腻,粗砂含量少,粘性大,而且泥土资源丰富,随处可取,是制作“泥叫叫”的绝佳天然材料。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3)

华山村“太平泥叫叫”历史久远,相传源于南朝,其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民间至今流传着关于张王舍身试水的传说。据《丹徒县志》记载:“王姓张名勃,其先名秉者,夏禹时人,居鼎州武陵龙阳州事禹治水有功。王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二月二十日,东游会嵇之阴……隐于广德……”。据传辅佐大禹的大将张勃率兵至华山村扎营,洽逢华山久旱,引用水稀缺,张勃便令将士掘井取水,以解民忧。井掘成后,张勃以身试水,亲自试尝,不料中毒身亡,面呈黑色。华山民众深感恩德,尊之“张王”,并建张王庙,为其塑像祭祀。为了永久纪念,华山先民选取当地粘土,仿塑张王形象。尔后又随形就意,揑塑各类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并用发簪钻出哨孔,晾干焙烧。成品俱成黑色,竟与张王脸同颜;然后点上颜料,塗复松香;吹之声音响亮清越,并能吹出多种哨音。为招张王魂魄,祈颂太平,遂取名“太平泥叫叫”。从此,太平泥叫叫名扬天下。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4)

太平泥叫叫的制作工艺原始,造型质朴,生活气息浓厚,每做一个泥叫叫成品,大都要经过选泥、取泥、炼泥、捏塑、压印、打孔、晾干、进锅灶用余火烧成、用松香罩、施色等10道工序,通常需花费半个多月的时间。

太平泥叫叫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即昆虫类、鱼类、禽鸟走兽类、多首神兽类、镇江民俗类。按造型特征不同,可分为单一造型及复合造型;按底色不同,可分为黑底泥叫叫和棕色泥叫叫;按题材不同,可分为祈子延寿类、寓意祥瑞类及祛祟辟邪类;按大小不同,可分为大泥叫叫和小泥叫叫,最大的泥叫叫高达20厘米,最小的仅1厘米高、1.5厘米宽,大小似一粒蚕豆。

古朴匠心、古老手艺世代相传

明清,镇江华山村太平泥叫叫一般为家族传承模式,上代传下代,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艺人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技艺。捏塑太平泥叫叫没有定式,各人手法不一,完全靠艺人内心的领悟,属于一种意念化、原始化、情感化的手工创作。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5)

民国时期,华山村贫困落后,艺人们捏塑太平泥叫叫,一是为了传承祖辈们的生活习俗;二是可以在张王庙会上出售,贴补家用。与此同时,随着太平泥叫叫捏塑艺人的缺失,在技艺传授上,逐渐打破了“上代传下代,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传承模式。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以来,华山村太平泥叫叫传承老艺人有李国英、李莲英、冷长顺等。他们捏塑太平泥叫叫虽技法各一,风格迥异,但仍保留了泥叫叫传统造型及工艺特征。其中:

李国英捏了70多年泥叫叫,在行内捏得最好,作品传世颇多,被誉为太平泥叫叫艺人中集大成者。她的传世代表作品“双鱼” 泥叫叫,风格隽秀清丽,灵动活泼,具有女性大家捏塑作品柔美温婉的特征。李国英母亲的传世作品“三头狗”、“二龙盘珠” 等泥叫叫,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6)

李莲英捏塑手法老辣古拙,不拘小节。她的传世代表作品“二龙抢珠” 泥叫叫,造型大气、独特、别致,成为后世传承人学习的样本。

冷长顺的作品自然纯朴,生活气息浓厚,题材有狗、麻雀、兔子、蝴蝶、老虎、蟾蜍、猴子拜寿等。1995年,冷长顺的太平泥叫叫作品老虎,在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姚桥镇文化站,联合举办的华山村民间绝技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已被有关部门收藏。

创新发展、千年“泥哨”焕发新生

步入二十一世纪,李国英、李莲英、冷长顺三位老艺人皆步入古稀之年,太平泥叫叫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窘境。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7)

周宝康作品

2000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住镇江南山的周宝康同朋友去姚桥镇华山村赶庙会,看到华山村的两位老人在庙会上售卖太平泥叫叫,便被这原生态的、流传千年且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产生了学习研究兴趣。于是,周宝康先后拜李国英、冷长顺为师,刻苦钻研技艺,捏塑太平泥叫叫10余年,其作品不计其数,制作了各种生肖小动物以及根据古典题材制作而成的泥叫叫,有的为吉祥物展品,也有的是装饰挂件等等。

在如何传承太平泥叫叫传统民间技艺问题上,周宝康认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已到了发展的瓶颈,几近衰败濒临失传的局面。与其绝种,不如变种,与其固守,不如创新,当然不能丢失太平泥叫叫最原始、最基本元素。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把它做得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更多人喜爱。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8)

为此,周宝康创作时,注重在传承原始制作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捏塑艺术趋于民俗化,融入了当今社会生活。其捏塑作品构思妙趣横生,线条饱满流畅,纹样精致,造型生动夸张、千姿百态又不失典雅古拙,色彩吉祥喜庆,颇具江南地区温巍灵动的独特气息,让人称羡。

2010年,他创作的太平泥叫叫《镇江三怪》,获得全国旅游博览会旅游纪念品大赛铜奖。《镇江三怪》取材于镇江饮食民谚:“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传说,张果老骑着毛驴途经镇江,闻到了肴肉的香味。周宝康便以憨态可掬的毛驴为载体,驴身上背着一个醋坛,一边挂着锅盖,一边挂着肴肉,制作出可以吹响的 “镇江三怪”泥叫叫。这是非遗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具有很强的地方民俗特色,最近作为政府礼品送给了余秋雨、格非等文化名人。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9)

《洪荒之子》

前不久,周宝康又创作了一件足有1平方米大小的太平泥叫叫作品——《洪荒之子》,这幅作品获得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而且首次将装置艺术融入民艺创作中。这件作品是由一只大青蛙泥叫叫,后面跟着600多只小蝌蚪状的泥叫叫组成,整体造型像太极图案。一只大青蛙代表传统及引领,太极图案阴阳两面的蝌蚪以黑色为主,阴面每个蝌蚪上面都绘有美丽的梅花、牡丹花图案,寓意传承与回归,生生不息;阳面每个蝌蚪上面镌着 “中国印”, 刻有福、禄、寿等字样,寓意吉祥、平安、幸福,整个作品主题表现就是传统和传承的力量,极具创新意识,颇为大气和震撼。

2007年,周宝康的太平泥叫叫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在镇江南山莲花洞用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太平泥叫叫民艺馆,免费供市民们参观。如今,58岁的周宝康已是太平泥叫叫 (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江苏省乡土人才、镇江市太平民俗民艺馆馆长。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10)

周宝康老师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制作泥叫叫。 张鹏云摄

目前,镇江市有关部门专门在西津古渡风景名胜区设立了太平泥叫叫传承点,由周宝康亲自向太平泥叫叫爱好者传授并体验其捏塑技艺,使这一流传千年、颇接地气并具有鲜明特色的镇江传统文化能长久传承延续下去。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11)

作者简介:潘春华,笔名秋实、春晓,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单位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职称。系镇江市政协文史重点作者、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工作期间,被行业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记者,发表作品3000余篇。退休后涉足文学创作,平均每年在国内主流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传记、游记、言论、文史等作品200篇。40多年来,累计发表各类作品6000余篇,达600余万字,并誉奖项。结集汇编了40万字的讴歌家乡镇江的故土作品集《京江流年》一书,合作编撰了《镇江味道》,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群众》、《人大建设》、《上海企业》、《食品与健康》、《养生月刊》等期刊专栏撰稿人。曾获得“镇江市委优秀党的宣传工作者” 称号。

微信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在幸福中度过简单的日子(想要祈愿幸福就一起吹响)(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