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

村上春树拒绝入围诺奖“番外奖” | 是枝裕和悼念“老戏骨”树木希林 | 美国的文学教育也在扼杀阅读兴趣 | 刘炜(血红)接棒上海网络作协会长 | 《银河边缘》系列丛书推出 | ......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2)

......“图画书界奥斯卡”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3)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得过两次淋病,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在哥伦比亚的加勒比海城市巴兰基亚和卡塔赫纳游荡,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赚取聊胜于无的稿酬,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

——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4)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1927—2014),在2002年出版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开篇依旧诱人。这一年,距离他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过去二十年了。

马尔克斯的写作善于开头,就像他善于利用青春期做一切被力比多支持的事情,从而为未来布局、蓄力。

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的开头。

这是毋庸置疑的:苦扁桃的气味总引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似明似暗的房间,就领悟到了这一点。”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头。凤头俊美,方能引发出丰满的猪肚、遒劲的豹尾。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5)

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中国作家受到马尔克斯叙述智慧的影响,不管他们成名后承认与否。陈忠实坦承,《白鹿原》的构思受启发于《百年孤独》,继而贡献出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自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在暮年,马尔克斯回忆一个文学青年的成长史,像是写了一部以自己为主人公的“成长小说”,真实、粗粝、充满悬念、动荡不定。《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枯枝败叶》《恶时辰》等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能从这部自传或者说马尔克斯的早期生活,找到原型和灵感——

活着为了讲述

马尔克斯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6)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李静/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6年4月版

“火车停靠在一个没有镇子的车站,没过多久,又途经路线上唯一一片香蕉园,大门上写着名字‘马孔多’。外公最初几次带我出门旅行时,我就被这个名字吸引。长大后才发觉,我喜欢的是它诗一般悦耳的读音。”

“阿卡拉塔卡的电报员年轻傲慢,芳龄二十的妈妈与他坠入情网,不能自拔。他们回忆起那段甜蜜的爱情,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年过半百的我决定将它写进《霍乱时期的爱情》,真假虚实,难以分辨。”

“街上死亡的人数已经无法统计,无数狙击手埋伏在暗处。人们痛不欲生,怒不可遏,从名店抢来名酒,喝完后发酒疯。市中心毁于一旦,一片火海。……据说就在此时,总统说出了那句名垂青史的话——似乎他从未说过,但永远记在了他头上——‘对哥伦比亚民主进程而言,死掉的总统比逃亡的总统更有价值’。”

“小学教师的两个兄弟追杀卡亚塔诺。三十年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出版。妈妈没看,理由是:‘生活中的糟糕事,写进书里也不会好。’这句话被我当成至理名言,珍藏于个人博物馆中。”

“帕姨快九十岁了,我最后一次见她,是在热浪滚滚的下午。她事前没打招呼就一身重孝,缠着黑色头巾,提着小箱子,乘出租车赶到卡塔赫纳。她幸福地走进家门,张开双臂叫道:‘我快要死了,来跟大家告别。’我们让她住下,毕竟她是帕姨,还和死神交情不浅。”

……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7)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8)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9)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0)

这部书再次启示我:一个作家的语言,就是他的生活和命运。伟大的作家是野生的,像番石榴在拉丁美洲的烈日与暴雨下成长飘香。他不需要教室、论坛、培训班、研讨会一类的暖棚和圈养。但需要一个触发点,就像一串子弹等待一个扳机、一条弹道。马尔克斯触发了陈忠实,而触发马尔克斯的人是卡夫卡——“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安然入睡。《变形记》的开篇,为我指出了全新的人生道路。”

在陪妈妈去乡下卖房子的船上,在学校宿舍,在报社、旅馆、小酒馆、“巴兰基亚文学小组”沙龙,在情人的床头,马尔克斯一边抽烟,一边用烟熏的手指,翻读卡夫卡以及福克纳、伍尔夫、斯坦贝克、海明威,一边写作。“手头的小说与其说越写越顺,倒不如说是反客为主,拉着我前行。我很识相地跟着,就当搭顺风车。”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1)

巴兰基亚文学小组

1982年,搭着“拉丁美洲的孤独”这一顺风车,马尔克斯抵达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背景音乐令他惊喜,是他写作时常听的贝拉·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但如果提前征求意见,他其实更想听到儿时节日上常常演奏的浪漫乐曲《好汉弗朗西斯科》,那将更容易让他返回故乡和童年。

在获奖演说中,马尔克斯阐释了个人书写中关键词“孤独”的由来: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之后,拉丁美洲并未摆脱疯癫状态。

诗人和乞丐,音乐家和预言家,武士和恶棍,总之,我们一切隶属于这个非同寻常的现实的人,很少需要求助于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没有足够的手段让人们相信我们生活的现实,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2)

路边的马尔克斯画像

也是这一年,马尔克斯出版了与作家、记者门多萨合作的谈艺录《番石榴飘香》——在番石榴上看见一个作家野生的宿命和常绿的秘密。

比马尔克斯小十岁的秘鲁作家略萨,在2010年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联手证明了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光与力。但略萨与马尔克斯关系紧张,就像福克纳与海明威关系紧张一样——只有势均力敌的人,才有资格保持紧张的关系。所谓敌人往往就是知己,暗自惺惺相惜,像黑夜与灯火惺惺相惜。2017年夏天,略萨回到母校举办一个关于《百年孤独》叙事艺术的讲座,以这一形式与天国里的马尔克斯进行和解。

略萨在代表作《绿房子》中写道:

绘地图的人根本不知道亚马逊这地区就像个热情的女人,一刻也安静不下来。一切都在动,河流、动物、树木都在动,瞧我们摊上的这块疯狂的土地。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3)

马尔克斯伫立于街头

文学则恰恰受惠于一块疯狂的土地。如何找到自己的尺度来绘制一幅地图,审视置身其中的、剧变的现实,是马尔克斯、略萨乃至所有作家的责任和疑难。找不到,更孤独。但马尔克斯在瑞典的获奖演讲中表达了对生命、生活的信心:全世界每年的出生者要比死亡者多七千四百万,且出生者大都处于拉丁美洲等贫穷动乱的国度里。只要有爱,有婴儿的哭泣,孤独就可以缓解,世界就依然存在被拯救的可能。

《活着为了讲述》的结尾,是马尔克斯因一篇关于海难的新闻报道而陷入真真假假的被追杀的可能性,继而以采访之名飞往日内瓦避祸,在异国的旅馆里,他收到一个女子的回信。那是一个十三岁时开始就被马尔克斯爱上的女子,一个药剂师的女儿。

这部书的开头是母亲,结尾是一个女子,真好。

关于书名,马尔克斯在题记中做了解释:“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让我想起流亡美国的波兰诗人米沃什的回忆录《米沃什词典》《被禁锢的头脑》,自奥地利流亡英国的犹太作家卡内蒂的自传三部曲 《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美国文化批评家萨义德的回忆录《格格不入》……

活着为了讲述,讲述为了活着,除非失去爱、记忆、良知和嘴巴——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像拉丁美洲的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4)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5)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6)

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汗漫像番石榴活着为了飘香)(17)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