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
一个文人的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有个人的性格原因(这一点非常重要,几乎是决定性的),有求学的各有短长,有社会的文化氛围,有人生的不同经历,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形成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读诗知人,同样地,熟悉了一个人,自然会在诗歌作品中区别出他们的不同来。
性格天分从天分来讲,这两个人是不相上下的。性格中豪放如大江奔流入海,委婉如月下顾影自怜。作为一个远超其他文人的级别,李白、苏轼在性格上的聪明、敏锐是相通的,这其实是作为一个文人的基本素质。只不过这两个人走得更远,更加明显。
这也就形成了二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底色基本相同。
所以才有王国维言:“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
后天环境
李白自称年轻的时候山中学道,其实是因为没办法参加科举,在四处干谒的时候为求与国教亲近而说的,是用来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就连他自己姓李这个国姓,都是没有办法查验的事情。但是个人的聪敏,让他在诗学上很早就展现了自己所学方向的能力。
而在当时的诗坛,已经开始流行格律诗,这并非李白所长。文坛领军人物李邕、贺知章都是格律派,其实他们对李白这位来自碎叶城的老一派歌行体写作者,并不是很感兴趣。大家都传说贺知章欣赏李白,称他为“谪仙人”,其实贺老不过是对他来历不明的一种质疑罢了。做酒友、诗友可以,推荐当官就算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白那么多年都干谒无功,直到四十岁才凭借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的双重推荐进身皇庭,供职翰林,成为皇家文艺干事。
就严谨文学来讲,李白是一把锋利的,不守规则的剑,这在他的作品中也一览无遗,虽然他的七绝也是当朝一品,但是他更加得心应手还是歌行体。
苏轼不一样,所谓苏门三学士,全入八大家。他是家学渊源,从小就得到系统地、更加完备的学习。加上个人的聪敏,年纪轻轻名声雀起,二十岁进士及第,虽然后来也经历过生死的波折(乌台诗案),但是和李白比起来,至少在早期的教育和入仕是完美的。到了中年,即使遇到波折,因为思想的成熟,境界逐渐豁达,也就不会像李白一样对自己的才能被空置而心生不平。
所以,苏轼的境界是开朗豁达的,这自然带入了他的诗词创作。特别是晚年,儒释道三家思想观通识,基本上他已经成了一位“觉者”,觉者的智慧加上天性的豁达和文采风流,共同铸就了这位全社会都尊敬、喜欢的人物形象。
社会文化唐是盛世王朝,前朝齐梁体在初唐被猛烈批判,体裁上发展出格律诗,题材上不再囿于前朝颓靡,立意上大开大合,昂扬向上。李白处在这个诗歌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官方科举考试推动诗歌兴盛,一方面诗歌理论复古,拟古,格律,百花齐放,他凭借个人的不世文采、浪漫想象、道家思想、落拓仕途为世人展现了诗歌最离奇,最伟大的一面。被尊为“诗仙”。
造就李白的固然和他本身性格有关,也和大时代息息相关。其实真正比人生经历,王维倒是和苏轼的走向有些相像。但是为什么从来不把这两位来做比较呢?因为王维后期作品充满“禅”意,自成特色,云静风清,好是好,却没有李白那种致死还要投奔前线的豪侠意气。
苏轼的经历和王维有些像,但是宋朝理学大兴,佛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逐渐沦为士大夫的思想玩物。也就是说信归信,但并不当真。而苏轼正是把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人,他只选自己需要的来信。佛、道都对他的思想有影响,但是对作品只是起了加成的作用,表现并不明显。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他自己领悟到的人生境界,而非佛家、道家的精神灌输。
李白因为唐朝儒家思想不兴盛,入了道籍,作品中神来鬼往,浪漫恣肆。因为没有约束,道家讲究的就是顺其自然,逍遥任性。王维的后期作品中佛家的思想渗透过多,被称为“诗佛”。而苏轼的作品,佛道儒思想皆可用,但表达的是自己的境界和人生。而且,总的来说,还是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儒学的影响更加根深蒂固。
我们分别看两人的临终作品(最后的风格),能够明确体会到这其中的区别:
李白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依然是歌行体,依然在奋力抗争,依然将自己比作四海鲲鹏。李白的风格就是浪漫至死,他将个人感情带入诗歌做到了极限,并因此得到天下万世文人的心心相照,得以站上中国传统诗歌史上的最高峰。
苏轼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苏轼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用词简单,却充满大巧不工的佛、道之心。我们知道他写庐山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知道他写浙江潮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庐山烟雨和浙江潮这两大至美景色,在苏轼的《庐山烟雨》中反复提到,其实是领悟到《五灯会元》中的佛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通过这两首最后的作品,我们可以窥探出李白、苏轼二人的人生。他们的人生,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结局,就是他们作品的创作风格。
李白晚年颠沛流离,依然天天买醉,病死犹有报国扬名之志。
苏轼临终悄悄地回怼劝他念经去极乐圣地的和尚说:“着力即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