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例1,完成P3“做一做”,P4“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
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进青藏铁路。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2的主题图,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以火车飞驰在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上的主题图导入,让学生在感受时代的发展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师: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会)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1)]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感悟加法的意义。
①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情预设】用加法计算:814 1142=1956(km)。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
用线段图直观地把分别代表814km与1142km的线段合并在一起,并板书算式:814 1142=1956,在加号下面写上“合并”。
③师:我们用加法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运算叫加法呢?
请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后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④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书:和=加数 加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1第(2)、(3)题。
师:你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①学生自主尝试解答。
②反馈交流。
板书算式: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师:同学们计算得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学情预设】我画了线段图,参考加法算式直接可以写出结果。
(2)师: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第(2)题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度,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度”“第(3)题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度,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度”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课件出示线段图。
(3)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情预设】因为知道了两部分的和及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可以用和减去已知的部分。(真厉害,一下子就抓住了减法的关键。)
【教学提示】
教学中组织好“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2)、(3)题与第(1)题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概括减法意义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和 一部分 另一部分
(4)概括减法的含义。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也可能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5)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差=被减数-减数)
【设计意图】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里先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对加、减法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概括总结出加、减法的意义。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活动,有助于学生抽象概括加、减法的意义。
三、小组交流,明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理解逆运算。
师:我们来做一道习题。(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数都是一样的,但运算不同。
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强调:第(1)题中,已知814和1142,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956,还知道其中一个加数814(或1142),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从这三道算式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边说边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逆运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加、减法各数的对应关系,感悟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结论。
2.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师:想一想,加数、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加数 加数=和”。教师引导:怎样求加数?启发学生说出:“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完善板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师:那被减数、减数、差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被减数-减数=差”。教师引导:怎样求减数和被减数?启发学生说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 差”。
(完善板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 差)
3.总结并板书课题。
(1)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P2~3,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加法各部分间有怎样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归纳整理加、减法的含义,梳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提示】
教师注意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整理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四、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P3“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教科书P4“练习一”第2题。
(1)先明确已列出的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的“和”变减法后是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的算理。
(2)照样子填表格,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先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对加、减法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活动和巩固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时,注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我构建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